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常态化的必要性引发了业内广泛思考。就此话题,一位业内人士指出,2016年,行业在产能利用率维持在68.57%的情况下实现营收518亿元,这得益于错峰生产等产业政策和行业协会组织、大企业带头在高位平台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认为,目前水泥企业在环保、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序错峰生产抑制了产能无序发挥,提升水泥行业经营效益,错峰生产自推行以来,对实现供给侧结构调整,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水泥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在严峻的行业形势面前,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关系,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精神,“去产能”、“增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早日实现实现水泥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目标任务。
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亟需加强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去一降一补”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34号文也指出,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
在供给侧截长补短,压减过剩产能,错峰生产就是抓手。本质上看,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是极具创新开拓性的模式,是推动水泥行业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既满足自身需求,又履行社会责任的绝好体现。
这位行业人士说到,在以往,北方水泥行业在冬季都有冬储习惯,极少会利用春节统一停窑限产,库存一直保持高位,甚至还利用二次转运,露天堆存,环境保护“压力山大”。堆积的熟料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窑是热工设备,在冬季生产烧制一吨熟料同比其他季节用能更多、损耗更多,存量通过人或设备进行二次驳装不仅加大成本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这过程中,质量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外放的熟料,经冬雨或雪的覆盖,强度和其他主要质量指标大打折扣。同时以高位库存迎接天气回暖,不仅导致在春天开工不足,而且价格也徘徊不前,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为继。
据了解,南方水泥行业是自2009年春节开始有冬季的自律限产,后北方地区发现错开冬季污染物叠加排放对环保有好处,直至2014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出“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吉、辽、蒙、冀)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构想”的提案,才有统一政府引导的“错峰生产”。
对于水泥行业来说,错峰生产是实现化解产能过剩、有效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的一场“及时雨”。据统计,2016年北方15省、区、市减少燃煤消耗28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7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72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6.1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96万吨,减少熟料库存15870万吨,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约305.9亿元。
当前国内水泥总产能在35亿吨,产量维持在24亿吨左右,产能过剩严重,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将来的需求可能下降至18亿吨甚至更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势下,如何集聚行业智慧和力量为去产能赢得时间和空间将至关重要,现在开始至“十三五”末是难得的窗口期。调节水泥供给侧结构,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复浩大的工程,涉及的主体和关系层面繁多。”他说。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是大前提,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传统产业升级是有效手段,但深层次的问题也突显而来,行业自律手段匮乏,政策配套措施不足,导致各地执行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不同企业贡献与获益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市场人员法律意识淡漠,将错峰生产等同于企业协同限产,并以此作为保价、涨价的“尚方宝剑”。
错峰生产是以环保为依托
北方地区是环境敏感区域,空气和水体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过极限,南方环境问题也同样越趋严峻,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这位行业人士认为,水泥工业体量巨大,在用能高峰停产对环保的有不菲的贡献,而且水泥具有季节性的需求不均衡的特点,错开淡季生产还可以腾出时间和空间进行窑内检修,提高生产效率。水泥行业多为热工设备,冬季的能耗较其他季节更高,错开工业生产和供暖污染叠加期生产,是承担共同保卫蓝天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他还提出,错峰生产具有南北方联动效应,不同区域的错峰成果相互影响,因此区域错峰如果不同步,将可能造成错峰和非错峰区域的利益不均衡。非错峰区域运转率高、成本下降,一定程度上会侵害错峰区域的错峰效果和效益,故扩大错峰范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市场来说,产能远大于需求,所以窑一定会停,但有序停窑和无序停窑效果却不尽相同。如果企业因为库存满被逼停,等到需求旺季释放一定库位后又自主开启生产,库满后又停下来,如此往复,停窑次数只多不少,开窑次数也相应增加,造成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可能带来大型装备的隐患增多,增加运转的管理成本。
有序停窑或在峰谷轮流限产,不同于无序停窑,有助于减轻企业的库存压力,减少全行业库存资金占用,改善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缓解市场矛盾。同时,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重要目标,就是在污染物排放叠加期减轻环境负担,以及在用能高峰降低区域能耗,为节能、减排做双重贡献。
水泥行业产能出清不能重回“丛林法则”
5月6日水泥行业去产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召开。会议认为,未来中国水泥市场需求总体呈下滑趋势,留给水泥行业改革的窗口期时间十分有限,须抓住近三年有利时机全力推进行业去产能工作。
“在西方、日本或者台湾地区,水泥行业都早已经步入了寡头时代。在新型干法技术出现后,现存的多数生产线成本相差并不太大,行业技术并没有革命性的变革,如果完全依靠市场化竞争的“丛林法则”只会让全行业付出代价,让别人曾经的历史悲剧在中国水泥行业重演。”这位业内人士说到。
针对行业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首先,要加强大企业引领和协会、政府引导。一是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和落后产能补贴资金征收办法落地;二是提高对生产线的硬性标准,包括能耗和排放的标准,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借助协会力量带动大企业做好示范;三是做好落后产能退出保障工作,加大退出产能的补贴落实。
其次,还要加强行业自律,抵制低价倾销。行业自律是行业约束自身行业的行为,核心也是遵守法律,贯彻政策。面对需求放缓、环保标准趋严等压力,企业应当以大局为重,安全生产,不干扰污染监测,不低价倾销,自觉维护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诚信建设,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借助协会和大企业的力量,引导企业讲诚信,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坚决抵制违规、违法新增产能。要严禁违规新增产能、违法生产销售,提倡减量置换,现在仍不乏有批小建大、重复使用置换指标的情况存在,要建议国家部季对执行压减产能政策不力的政府主管部门或领导人进行行政问责。
《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坚决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标准淘汰熟料产能4亿吨。错峰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但却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行业实现转型升级还需要聚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