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工信部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020-09-19 09:00:42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到2023年制修订30项以上建材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建材行业信息化、智能化供应商,建立5个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形成15套系统解决方案,突破50项建材领域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培育100个建材工业APP;推选6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立50个建材行业智能工厂。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到2023年制修订30项以上建材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建材行业信息化、智能化供应商,建立5个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形成15套系统解决方案,突破50项建材领域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培育100个建材工业APP;推选6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立50个建材行业智能工厂。

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建材工业(含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支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军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为促进建材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促进建材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材工业推广应用,促进建材工业全产业链价值链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安全和密码应用支撑体系,促进行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夯实建材工业信息化支撑基础,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引领建材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发挥建材工业规模庞大、场景丰富优势,充分把握不同细分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特点,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推进建材工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共同进步。引导创新资源向智能化数字化领域汇聚,带动行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激发企业内生改造动力,实现效益提升和转型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更好发挥政府在方向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发展合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建材工业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取得明显突破,重点领域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成效,全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经营成本、生产效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推动建材工业全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安全化,加快迈入先进制造业。

——支撑体系基本完善。制修订30项以上建材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建材行业信息化、智能化供应商,建立10个建材细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满足建材行业信息化发展需要。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5个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形成15套系统解决方案,突破50项建材领域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培育100个建材工业APP,形成若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通信、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应用场景。

——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推选6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立50个建材行业智能工厂,打造20个数字矿山,培育100个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设备运维等领域单项应用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项目。

二、重点任务

(一)建材工业信息化生态体系构建行动。

1、完善建材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继续推动建材企业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贯标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评定。引导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对标国家标准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等工作。建立建材企业贯标、年度测评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推动建材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2、建立建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等标准和规程研究制定及宣贯落实。搭建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结合企业实际验证标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培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装备、软件、自动化、仪器仪表、系统集成商、安全防护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针对建材工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建材行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发挥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4、构建网络安全分级防护体系。面向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建材工业企业,制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防护指南、网络安全分级防护规范,推动企业实施分类分级安全防护。开展防护能力贯标,引导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定制化供给,促进建材工业企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二)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行动。

5、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开放共享的建材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智能部件、装备、系统研发。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适用于建材工业的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基础元器件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交互系统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应用,突破智能控制和优化、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维护、密码防护等一批核心技术,夯实建材工业智能制造硬件和软件基础。

6、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针对建材细分行业特点,以矿山开采、原料制备、破碎粉磨、窑炉控制、物流仓储、在线检测等关键环节为重点,提炼形成若干套具有智能感知、自动执行、深度学习、智能决策、密码防护等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系统解决方案,促进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变革。

专栏一  建材重点细分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水泥行业:重点形成数字规划设计、智能工厂建设、自动采选配矿、窑炉优化控制、磨机一键启停、设备诊断运维、生产远程监控、智能质量控制、能耗水耗管理、清洁包装发运、安全环保管理、固废协同处置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玻璃行业:重点形成原料选矿和配料,熔窑、锡槽、退火窑三大热工智能化控制,熔化成形数字仿真,冷端优化控制、在线缺陷检测、自动堆垛铺纸、自动切割分片、智能打码仓储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陶瓷行业:重点形成原料标准数据、压机控制管理、智能高压注浆、坯体干燥控制、物料无人装卸、窑炉优化控制、产品施釉磨抛、自动检测分选、智能仓储物流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石材行业:重点形成自动开采、智能锯解、研磨抛光、自动裁切、异型加工,以及检验、修补、包装、废弃料资源化处理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耐火材料行业:重点形成原料制备、压机控制、窑炉优化、在线监测、全自动立体仓库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墙体材料行业:重点形成原料精准制备、坯体成型切割、干燥(蒸压)养护、

窑炉优化控制、质量自动检测、智能包装物流、自动卸车码垛、污染排放控制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保温材料行业:重点形成原料配料均化、自动输料投料、窑炉优化控制、质量在线监测、设备故障预警、智能切割(分拣)包装、数字仓储物流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重点形成制造执行管理、智能物流配送、在线质量监测的混凝土全产业链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集中搅拌分送、自动成型控制、骨架焊接运送、制品智能养护的水泥制品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防水材料行业:重点形成自动上料计量、过程质量控制、制造执行管理、封装仓储物流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非金属矿行业:重点形成地勘数据管理、原料精细开釆、物料称量均化、选线智能控制、矿物加工优化、质量在线监测、成品包装物流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重点形成池窑拉丝控制、质量在线监测、物流自动输送、注塑拉挤缠绕、压制设备控制、设备故障预警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机制砂石行业:重点形成破碎整形、级配调整、质量监测、粉尘收集、废水处理、物料储运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木质建材行业:重点形成原料分选、自动加工、生产控制、在线监测、物流仓储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形成集计算、实验、数据为一体的材料研发设计以及智能分级、提纯、改性、生长、加工、应用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7、创新一批工业互联网场景。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互联网与建材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建材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深化标识解析应用。大力发展建材行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平台,加快开发建材工业APP,推动建材企业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实现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互联互通。构建工业互联网密码支撑体系,加快商用密码在建材行业深度应用。

专栏二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场景方向

大数据: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技术,提高监测追溯、预测维修、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能源管理等智能运营能力,强化对行业公共数据的分析利用,统一数据标准和格式,推动建材行业企业间、平台间数据融通。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管理,促进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培育工业APP,构建建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区块链:支持建材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与上下游产业链的产品交易、信息追溯、质量管理等功能,保证数据安全,逐步深化应用。

5G通信:引导企业利用5G通信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等技术优势,实现互联互通,鼓励在无人驾驶、远程爆破、设备运维等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推动先进算法、机器学习、智能芯片在建材行业智能生产、智能决策、智能物流、智能监测、智能追溯等领域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促进建材和建筑无缝连接,大力发展部品化建材,实现建材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预测、可维护、可回收。

数字孪生:利用计算建模、实时传感、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手段实现建材工厂在虚拟环境中的映射,促进成套生产装置设计、安装、运行全周期优化管理,实现建材工厂可视化、可预测、可维护、可回收。

(三)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行动。

8、大力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矿山。发挥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持续完善、迭代和提升,在行业内大规模复制推广。按照智能工厂建设规程和标准,培育一批集智能生产、智能运维和智能管理为一体的建材行业智能工厂,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运营效率、设备管理和安全环保水平。运用三维仿真、智能采选、自动配矿、无人驾驶、灾害监控等手段,实施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打造一批安全、高效、绿色的数字矿山。

9、着力推进关键环节典型应用。聚焦建材工业生产和经营关键环节,加快推广窑炉优化控制、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巡检维护、在线监测检测、批量个性定制、网络集成外包、产品质量追溯、数字设计运营等先进技术方案,培育一批单项应用典型项目。在搬运码垛、投料装车、抛光施釉、喷漆打磨、高温窑炉等繁重危险岗位,以及图像识别、切割分拣、压力成型、取样检测等高精度岗位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推广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等技术,促进建材行业绿色发展。

10、加快提高中小建材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协同、平台集成、线上对接等方式,实施产业链协同和大中小企业资源融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结合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培育针对中小建材企业的信息技术供应商及产品方案,建设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仓储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撑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本地区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推进机制,明确时间进度,落实各项任务。建材各行业协会要结合各自产业规模、技术特点、发展水平等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相关产业联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部属单位及高校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推进合力。设立建材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提供战略、技术、政策等咨询建议。

(二)加大政策支持。深化产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鼓励产业和金融资本设立建材智能制造数字转型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软件、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在建材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建材智能技术装备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融资担保政策,申请有关保险补偿和资金支持。

(三)强化人才保障。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面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批建材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领军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与方式,加强国外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交流。

(四)营造良好环境。开展建材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缺点不足,促进各地区各行业不断改进提升。组织开展诊断咨询服务,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加强交流宣传。深化技术、管理、标准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水泥网定于2020年10月28-29日在洛阳举办“2020 中国水泥智能化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国际粉磨峰会”,本届峰会以“数驭未来 智赋水泥”为主题,邀请来自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工业通讯、机器视觉、自动化设备等领域的先进企业、专家代表,聚焦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并就智能制造的技术趋势、最新应用、合作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会后将参观洛阳中联智能化生产示范线。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到2023年制修订30项以上建材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建材行业信息化、智能化供应商,建立5个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形成15套系统解决方案,突破50项建材领域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培育100个建材工业APP;推选6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立50个建材行业智能工厂。

2020-09-19 09:00:42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