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时间开启。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20日下午在京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5月27日下午闭幕,会期比原计划缩短了4天半。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北京开幕。
2020年全国两会置身于于多重历史节点,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路径产生方向性影响。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艰难开局之后,中央首次提出了“六保”,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工作思路。在应对短期风险冲击、实现“六稳”“六保”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也是今年两会的应有之义。
中央政治局5月15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指出,今年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郭卫民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明显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冲性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郭卫民强调,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整体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
5月20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来源:新华社
经济正在回归常态
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延续了3月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
从生产端来看,4月份工业增速由负转正,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3月份为下降1.1%。从需求端来看,消费、投资增速降幅持续收窄。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3月份收窄5.8个百分点。
工信部部长苗圩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态势。从长远来看,我们有显着的制度优势、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箱。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总体是可控的,不会改变我们长期向好的发展基本趋势。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的生产和盈利均进入恢复期,但消费端的恢复弱于供给端。未来刺激消费活力、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如果不能推动消费与供给的同步复苏,企业的库存压力将会显现,降低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考虑到海外疫情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海外需求萎缩对于中国出口订单的滞后影响仍不同忽视。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济指标的改善有一定补偿性恢复的性质,累计增速整体还处于下降区间,整体经济还没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
刘爱华强调,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但是从经济层面来看,这种复苏势头还没有回到全面的正常水平,就业压力还比较大,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比较多。所以还要保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要抓紧落实落细前面已经出台的宏观对冲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诉求,及时调整应对政策,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
“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克强说,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面对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要及时跟踪分析形势变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于“六稳”和“六保”。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摆在了“六保”任务的突出位置上。这体现了中央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的坚定决心。李克强也多次提到,“只要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
清华大学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确保就业稳定应是今年两会民生议题的核心。中国抗疫之战取得重大进展,国家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加快经济复苏步伐,尽快复工复产,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兜住民生安全底线。
保市场主体,意味着要保持帮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政策的精准有效性。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助企纾困的提案,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只有“保市场主体”托底了,其他的“五保”才能直接或间接受益。他建议取消住房公积金,可改为企业和个人向住房保障银行自愿缴存、个人所得税按规定标准抵扣的模式。取消以增值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轻企业负担。
张连起表示,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再叠加物价上涨因素,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紧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给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或以工代赈,兜牢民生底线。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也才有消费,经济复苏才有“底盘”。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挑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既有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也有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同时,海外疫情扩散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严峻复杂、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分析,放之于历史坐标系中,今年两会既处在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棒点,也将面向全球疫情后剧变的新格局。内外历史节点的交叠之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料将是今年两会的核心主题之一。
中长期来看,要激发经济增长动能必须通过改革,应当把危中之机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路线图出炉。《意见》全文逾万字,囊括九大部分,涉及从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到要素市场改革以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等诸多领域,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动纲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意见》吹响了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号角,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更是表明了新一轮改革的坚定决心。
在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举措,旨在以关键环节制度创新突破带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意见》指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程实表示,以此为起点,新一轮改革后浪预计将在三个方面率先奔涌。其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对下阶段中国改革全局发挥基础性支持。其二,在维持金融开放“高速度”的同时,激活金融改革“加速度”。其三,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释放其短期稳定需求、长期推动转型的双重红利。相关的方向性信号有望在两会期间有所展现,并将揭示未来中国经济金融成长性机遇的长期脉络。
随着2020年新版《土地管理法》、《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推出,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提速。程实认为,对于中国改革全局而言,充分发挥土地改革的全“面”辐射作用,构筑多项关键性改革的正向循环,正是当务之急。其中,土地改革与户籍改革相互配合,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不仅在需求端培育更多层次的内需市场,在供给端亦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为中国制造业全体系升级提供坚实基础。
今年4月9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要素,标志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程实表示,从长期来看,两会或将从“软”、“硬”两个方面发力,加速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在硬实力方面,新基建料将得到积极财政、资本市场工具创新的双重加持,加快支撑起产业互联网的运行框架。在软实力方面,数据、技术两大要素市场的培育,以及央行数字货币DCEP与现实经济循环的融合,预计将成为下阶段的建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