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错峰生产三周年之际东北见闻:错峰的“后顾之忧”

2017-04-28 11:11:05

进入2017年,水泥错峰生产正式施行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所取得的成绩为业内外称道:错峰不仅让水泥行业迎来了发展缓冲期,同时也让水泥产能的利用和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区间,“错峰”之后,大部分企业都利用停产期进行员工的管理和技能培训,制定了员工培训和轮休计划,同时在停窑期间抓紧时间对生产线和排放设施进行检修和改造。

  经过800多天的等候与期盼,水泥行业终于拨云见日

  进入2017年,水泥错峰生产正式施行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所取得的成绩为业内外称道:错峰不仅让水泥行业迎来了发展缓冲期,同时也让水泥产能的利用和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区间,“错峰”之后,大部分企业都利用停产期进行员工的管理和技能培训,制定了员工培训和轮休计划,同时在停窑期间抓紧时间对生产线和排放设施进行检修和改造。

  记者在考察时发现,几大实行错峰生产的地区都已变了“模样”:积压多年的一座座熟料山消失了;挨着水泥厂过日子的老百姓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水泥企业的员工迎来了难得的职业培训和带薪休假……

  三年来,水泥错峰生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也正在以纵横之势,快速蔓延。尤其在去冬今春,水泥错峰生产已不仅仅是北方采暖区的事,甚至已不仅仅是水泥行业的事了:除了北方全部采暖地区,越来越多的南方地区水泥企业也有了错峰的决心和实践,甚至于其他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如钢铁、有色等行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对水泥错峰生产的模式也不仅局限于“高度关注”,更开始在如何能够行之有效的“复制”上下功夫。

  一切都表明错峰生产不仅成功了,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如何让这一系列的成果深化并延续下去呢?熟料山消失的背后,参与错峰的企业既有惊喜和振奋,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和委屈。

 对不按规定错峰的行为必须建立查处机制

  企业生存的前提是盈利,前几年,在水泥产能总体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恶性竞争不断,已经出现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水泥企业一直在生存线上徘徊,盈利则是奢望。北方区域实施错峰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恶性竞争的现象,徘徊在生存线上的企业逐渐焕发了生机,盈利也不再是奢望。

  据了解,错峰三年来,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企业从无休止的价格战中挣脱出来,产品价格逐渐回暖。以东北地区为例,目前东北地区42.5标号水泥为320~360元/吨,这与错峰前一百多,甚至几十元钱的价格相比,堪称天差地别。

  但即便是卖到这个价格,很多水泥企业还是亏损。原因是前些年水泥市场恶性竞争过于激烈,绝大多数企业以大量消耗元气为前提,被迫参与竞争。三年错峰虽然可以让企业恢复一些体力,但要想彻底恢复元气,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弥补以往的亏空。因此,所有参与错峰生产的水泥企业最害怕出现的现象之一,就是在同一个区域内,还有企业不按国家要求实施错峰生产,在整体运行错峰机制的时候偷偷生产,进而搅乱错峰后渐渐平稳的市场。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此前国家五部委针对水泥、平板玻璃两行业开展专项督查时,确实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对错峰认识不到位,错峰不得力等情况。知情人士透漏:“有的地方小企业‘钻空子’,别人错峰他不错锋,虽然是个别情况,但这种问题,三年来始终存在。”这种行为显然对认真落实国家错峰生产政策的企业不公平。

  在走访中,有企业向记者反映:“错峰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实施,错峰期间大家都在消化冬储熟料,确保开工时熟料生产在合理区间。如果错峰期间有个别企业继续生产,就会造成新增熟料产能无法消化,那么错峰三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但保不住,还会让整个市场再次陷入混乱。”

  “其实在错峰期间,真正有所损失的是大型水泥企业,但即便是亏损,也要执行错峰,因为这涉及到整个行业的利益。但是如果有企业钻空子不错峰,不仅让国家政策沦为一纸空文,更会让咬牙坚持错峰的企业寒心。”一位东北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协会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各区域的错峰生产协调机制,媒体应该对不按规定错峰的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曝光,最重要的是相关政府部门,比如各区域工信和环保部门,应该与各地协会配合,不定期组成督查组,结合各项去产能和环保指标,深入基层督查,对于不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违规企业,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查处和追责。”

  减轻企业负担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错峰的“硬杠”在于:对特定地区实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减少产量,从而达到去产能的目的。但在错峰执行伊始,就有专家发声:“错峰是一把双刃剑,在遏制产能的同时,也斩断了企业的生产时间,如果相关配套政策能够完善到位,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企业缩短生产时间而增加的成本,错峰就能持久性地发挥效力,反之,企业参与错峰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

  如今这些论断得到了一定的印证

  以东北为例,在执行错峰生产的区域中,东北错峰时间最长,部分省份长达半年之久。错峰结束后,由于很多企业冬储熟料消耗殆尽,开工即面临熟料供应空虚的巨大压力。同时,技术熟练的员工是水泥企业的“宝贝”,企业错峰半年,不可能让所有员工“失业”半年,企业必须负担起错峰生产期间全部员工的薪酬。在错峰过程中,企业组织员工开展业务培训,检修生产线,部分企业的员工还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而这部分支出全都纳入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向记者反映:“虽然执行错峰生产的水泥企业生产时间不到一年,有的只生产半年,但企业的用电指标考核,设备折旧率等等都是按照一年来计算的,这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016年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中提到“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

  可见错峰生产将作为一个阶段性政策,执行时间将贯穿整个“十三五”,甚至可能延续到下一个五年、十年。这段时间对行业来说不算短,对“运行半年”却承担“全年运行成本”的企业来说“压力山大”。

  “我们认为,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水泥错峰生产的产业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就应该进一步到基层调研,如果缺少调研和询问,就不会了解企业为了国家去产能的任务而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也就不会考虑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而错峰生产的这个“度”不是不执行错峰,而在于如何完善错峰,或制定出台与错峰优势互补的产业政策,共同推进从而达到从根子上“去产能”的目的。

  尤其是在国家号召扩展水泥错峰生产的区域范围,延伸到其他过剩工业借鉴之时,水泥错峰生产实施的好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更多的成效,就会产生更好的带动力,而若照出更多的缺憾,则会大大延缓这一有力举措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

  因此,在水泥错峰生产实施3年之际,相关政府部门更应做一次系统总结和全面调研,找出成绩背后隐藏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做好错峰生产的配套措施、制定与错峰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在用电指标考核和设备拆旧率等问题上予以妥善考虑,给企业更好的支持,才能让企业更安心地开展错峰生产,也让错峰的后来者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为更多的过剩产业的去产能工作打开一条畅通之路,让更多的重工业企业为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够主动理能够主动认真地遵守企业诚信、履行社会责任。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进入2017年,水泥错峰生产正式施行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所取得的成绩为业内外称道:错峰不仅让水泥行业迎来了发展缓冲期,同时也让水泥产能的利用和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区间,“错峰”之后,大部分企业都利用停产期进行员工的管理和技能培训,制定了员工培训和轮休计划,同时在停窑期间抓紧时间对生产线和排放设施进行检修和改造。

2017-04-28 11:11:05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