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有色、建材也存在产能富余情况,但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高,要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发布了38号文,对新增生产线做出限制,但是到目前为止产能过剩问题却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有愈来愈严重之势。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水泥行业看似拿到了一份“完美”的成绩单,全行业实现利润518亿元,增幅超过一半。但是,业内不得不承认,业绩的取得与去产能以及市场增量没有必然关系,错峰停产是行业盈利提升的关键。
就此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高长明直言,“错峰生产的本质就是停产,达到限制产能发挥的目的,不能对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起到根本性作用。”化解水泥产能过剩,根本上还是需要削减产能,特别是落后产能。
从表面上看,当前国内水泥产能35亿吨,实际产量24亿吨,产能过剩率超过30%,但是实际上过剩产能很大部分都是落后产能,产能过剩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落后产能的过剩。
高长明介绍说:“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国家还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水泥产能是早期的新型干法窑,1500t/d或者2000t/d以下,这些生产线不少是早期从一千吨甚至几百吨生产线升级而来,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能耗和排放都比较厉害。”这些产能的存在,加剧了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局面。
落后产能淘汰并不容易
虽然落后产能是导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并且近年来各地也大力呼吁落后产能淘汰,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高长明表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落后产能本来都是应该被淘汰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具体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据了解,不少落后产能水泥厂均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并且多数为当时地方国营企业,过去长时间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些僵尸企业在淘汰过程中可能会触及地方利益,进而获得地方保护,导致落后产能淘汰并不顺利。
在另一方面,行政干预过多也是拖慢落后产能淘汰速度的重要因素。
高长明说:“在欧美国家,基本上没有僵尸企业,因为在市场竞争中,落后产能在利用市场的能力,适应经济变化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起到了对行业环境的天然净化作用。”但是国内由于过多行政干预的存在,反而影响了落后产能淘汰进度。
据了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都对水泥新建产能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但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产能的投产,对地方落后产能的淘汰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企业看到巨大的市场蛋糕,想方设法的扩增产能,另一方面落后产能受新增产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市场生存空间仍然存在,得以长期存活。
两个因素叠加是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局面十年间发展到如今程度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是引导行业去产能的关键
正如宁吉喆所言,水泥工业去产能还是得依靠市场化手段。
水泥是国内大型工业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海螺、红狮、华润等一大批在管理和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水泥企业,也使得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高速发展,成为大宗工业品生产领域,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少数行业之一。
近年来,国内水泥企业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得益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往往能对当地水泥企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即便如此,国内水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市场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并没有完全发挥。
“我觉得,行政干预应该尽量少,甚至可以不要行政干预,让市场经济去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高长明说,国内的一些水泥企业,自身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无论是能耗还是污染物排放都比落后产能先进很多,但是受控制产能因素的制约,被屏蔽在区域水泥市场之外,这种情况是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也不利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
高长明:“以前段时间红狮永州项目涉嫌违规为例,一方面,该生产线确实可能存在批小建大的问题,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另一方面,据我了解当地企业多为2000t/d左右的落后产能,红狮先进产能的投产,可以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本身又何尝不是造福一方的事情呢”
高长明同时还指出,“根据统计,目前国家绝大部分的僵尸企业都是属于国有企业的范畴之内,真正在民营企业范畴内的僵尸企业并不多,很多都已经在竞争中死掉了”。行政手段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违背了市场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落后产能退出速度,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也减缓了国内水泥工业升级步伐。
高长明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弱肉强食,先进淘汰落后。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推陈出新,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这是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