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专访:中国企业为什么去美国建工厂?

2017-02-22 09:00:23

2016年,宋志平完成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重组,使之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巨型航母,成为坐拥5.3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

  宋志平温文尔雅,不是那种“狼性十足”、“霸气外露”的企业家,而更多地像一个“布道者”。和日本的稻盛和夫一样,宋志平也试图用东方式的儒家思想治理公司。他出过五本书,分享管理经验:《包容的力量》讲企业文化,《央企市营》讲改革,《整合优化》讲转型,《我的企业观》和《经营方略》则是他20多年来做大型企业一把手的心得。

  2009年至2014年,宋志平肩上曾挑着中国建材、中国医药两家央企董事长的职务,2014年4月,宋志平不再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一职。离开之际,他交出了令人叹服的答卷:国药集团营业收入从他2009年接手时的360亿元,跃升至2013年的2035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他同时将两家企业带入世界五百强。

  2016年,他又完成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重组,使之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巨型航母,成为坐拥5.3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国有企业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没有企业家,没有创新。徳鲁克先生说过,创新和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私营企业有企业家和创新者,公共部门也有企业家和创新者。我想说,其实国有企业里有非常多的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和创新者。”

 1 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厂是中国企业和工业发展的必然

  瞭望智库: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将要实施更大幅度的税制改革,吸引全球的企业到美国,你对中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交锋有怎样的思考?

  宋志平:美国在前些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觉的吃了亏,它曾一度过于发展虚拟经济和过度的金融创新,也因此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总结教训,发现实体经济作为根基很重要。美国不是卢森堡那样的小国家,发展基金之类的金融产业就可以,美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如果完全没有实体经济,它的根基就没有了。

  所以,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反思,提出要回归实业。其实不仅美国,包括欧洲在内,对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等都进行了反思,也提出再工业化。历史总是一潮又一潮的在反复的过程中相互比较,逐渐改变,美国也是如此。

  关于全球的经济平衡,美国的斯蒂芬·罗奇是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他前两年写的书叫《经济再平衡》。核心观点就是全球的经济平衡取决于中美经济的平衡,中美经济平衡,他认为过去有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制造把大量的产品运到美国,二是美国大量的向中国发国债,相当于美国用中国的产品,同时花中国的钱,他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他认为的解决方法是,中国不要过分依赖美国市场,要扩大自己的内需,美国也不要过分依赖中国的产品,应该加快自己的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在未来中美经济平衡方面,中美谁先认识了这一点,谁就会成功。

  我认为实际上中美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美国在振兴自己的实体经济,中国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内需市场。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五到十年慢慢地走到平衡的状态。

  瞭望智库:不久前,曹德旺指出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不少观点对曹德旺去美国建厂,称之为“曹德旺跑了”,中国建材旗下也有一些企业走出去,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

  宋志平:我倒不那么看。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工厂,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条件好,哪个条件不好。

  比如中国巨石的产品在美国很有市场,但从中国运到美国费用很高,为了巩固我们在美国的市场,我们需要在美国建工厂。

  不久前,美国欧文斯.康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跟我有一次会面,我们两家在中国泰安有合资的特种纤维项目,当时他也问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美国建工厂?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就跟他说,就像你们在中国建工厂一样,我们在美国也有市场,去美国建工厂是为了服务我们美国的客户。

  他说得很普通但很深刻,因为中国产品经过多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出口到很多国家,下一步就会加大在海外建厂,以巩固和发展海外的市场。

  以前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地在中国,这只是第一个阶段。现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全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中国要到全世界开工厂,这也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历史性的跨越,这是一个大的规律,不管国内的产业政策如何,我们也不可能把工厂都建在中国,这也不符合逻辑。我们应该把工厂建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尤其是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产地接近的国家更是如此,这是大的发展趋势。

  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后来在全世界建工厂之后,就从过去注重GDP到重视GNP,从重视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生产总值。我觉得中国也在进行这个迈进,既不是中国环境不好了,也不是外国环境比我们好,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中国巨石到南卡州投资这件事情,具体看这确实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如果放到大的趋势里面去看,放到中美经济关系走势和中国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从扮演世界的工厂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中国经济从GDP逐步迈向GNP。这一个企业的行为实际是整个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Page]

 2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未来的方向

  瞭望智库:国内很多企业投资建厂在发展中国家较多,中国建材一些企业走向了发达国家,以中国巨石为例,美国是玻纤的发源地,也曾是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地认为,这是在最大对手的地盘上建厂,对于此你是如何考量的?

  宋志平:中国无论什么企业都很多,大多数产业的产能也都过剩了,中国这么多技术装备和制造能力往哪里去?我们采取了国际产能合作,这也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要重点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但如有机会我们也会寻求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投资。中国巨石前几年在埃及建设了大型玻纤基地,现在已经进行第三期建设了,这是我们在“一带一路”上的标杆企业。现在美国回归实业和欧洲再工业化也需要搞一些工业项目,中国企业很有竞争力,完全有能力进入到这些所谓成熟市场。这些成熟市场要补实体经济这一课,这也是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机会。

  而且对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汇率风险小,在一些较小国家赚的钱都是本地的货币,外汇管制又严,一贬值,挣的钱一夜之间就打水漂了。在投资上,各个国家对比起来各有利弊,企业也要做综合分析。

  现在中国工业正在迈向中高端,我们的企业就不能只盯着那些发展中国家,也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建材也进入了美国、欧洲国家的一些制造业领域。当年日本的丰田和本田都在美国建了工厂,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也会在美国的制造业中占一席之地。

  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南卡州是属于急需发展的经济区域,所以南卡州对待海外投资有很大的热情,州长多次来中国招商。中国巨石在南卡州的这个项目也有着非常好的条件,包括土地价格、天然气、供电供气条件等,对方把天然气站、变电站都建到厂门口,并且承诺未来十年返税一亿美金,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

  美国、欧洲在回归实业和再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生产中高端、高端产品的企业是非常有机会的,我们也应该去抓住这个机遇。我们不是简单的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说到国际产能合作,别人会以为你把低端产能转移出去。我们在南卡州做的项目就是非常先进的生产线,这也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现在企业可以做到一流水平。第二,到美国去,就像到国际的擂台上去,用最好的装备过去。中国巨石最近在浙江桐乡投资一个四十万吨的智能化基地,经过全球招标选择德国西门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我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也不拘泥于全部都是国产设备,就像南卡州的项目,设备采用全球招标,谁的好用谁的,确保最好的技术水平。

  其实,去国外建厂还能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年美国和欧盟动不动就对中国企业反倾销,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有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认为大量产品进入美国,冲击了美国的市场,影响了美国的企业,影响了美国的就业。美国在乎的就是就业。

  瞭望智库:我们也了解到,美国的招商引资和中国的有所不同,美国特别重视就业,不太重视GDP这些指标,据说你们在南卡州的项目可给当地带来400个就业岗位。

  宋志平: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不要说是四百人就是四十人的就业,他们都会看的非常重要,我们开始时对这点感到挺惊讶的。美国的招商引资不是在乎投资了多少,产品卖多少,在乎的是就业多少,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政治就会出现问题。美国一些州政府是把就业放到第一位的。

  美国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很大程度是从增加就业出发的,所以中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点。

[Page]

  3 追求绿色生产和转型发展,做彻底的环保主义者

  瞭望智库:曹德旺举例说过,在美国做工厂的利润比中国高,美国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加上中国税收高,运输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等等,你是如何看待过高的成本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

  宋志平:我国也在大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国家非常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实体经济减税、降低各种费用开支等,都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倾斜,我觉得在减轻实体经济的压力这方面大家是有共识的,不光曹德旺看到了这一点,很多人包括政府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政策也在向这方面倾斜。

  中国建材集团的业务都是很实的实体经济,包括水泥、玻璃、玻纤、新型建材等,我们过去这些年确实给国家交了很多的税,给银行交了大量的利息,社会贡献率很高。

  以前我给有关领导也汇报过,如果我们的利息能低一些,税收能再降一些,企业多积累一些,企业就可以把这些积累用在再投资上,这样对企业会更好。如果实体经济太苦,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缺少再投资的能力,二是新的投资不投向实体经济,都投到虚拟经济里去,这样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这也是当年日本、美国、欧洲都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比较早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趁着实体经济还没有严重委缩的时候,给实体经济一定支持,包括用智能化武装实体经济等,这样既对经济发展是个保障,也可以做实其他虚拟经济的根基。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需要向中高端或者高端转型,而不是又去搞中低端的产能过剩过剩、搞落后的实体经济,不能打着搞实体经济的幌子去搞很多落后产能。

  瞭望智库:中国建材旗下的玻璃、水泥等行业都被认为是比较过剩的行业,和雾霾、过剩都联系在一起。在这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借鉴?

  宋志平:我们国家到今天仍是个大的建设的市场,你会看到全国都在搞建设,水泥一年需要24亿吨,钢铁需求大概是7亿吨,这都是天文数字,建设离开了这些原材料是不行的,就像饮食离不开面粉和大米一样。钢铁水泥这些产品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必需品。

  看我们国家的住房建设,如果只看北京,你也会发现北京房子还不够,再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去看,中国农村有三百亿平米的农房保有量面积,既不抗震也不节能,也不舒适,改造不能再用传统的红砖了,都得用新型建材。农村还要村村通公路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建材市场还是很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马云是做互联网经济的,但是马云住的房子一定是建筑材料做的”。

  这几年严重的雾霾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认真的反思如何发展实体经济。我是一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前两年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还在那发表了三场演讲,让全世界听听中国企业家对气候问题的看法,我认为通过努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得的。我们现在觉得最贵的就是房子,房子是水泥和钢筋做的,我们一方面讨厌生产钢铁和水泥带来的雾霾,一方面我们又离不开水泥和钢铁这些建筑材料。对中国建材来讲,我们在做两件事,一是我们生产大量的节能建材,减少建筑物的使用能耗。第二,建材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现在我们的水泥厂,都有除尘设备,静电收尘和袋式收尘收两遍,工厂是不冒烟的,你以为没在生产,但是都在生产。工厂还都装备了脱硫脱硝装置,我们追求近零排放。

  中国建材集团有个蓝天行动计划,在工厂的环保方面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资。中国建材的水泥工厂已经做到了花园中的工厂、森林中的工厂和草原上的工厂,实体经济的转型就是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方向转型。

  中国建材集团推出的加能源5.0的房屋,把地热、光热、光电、家庭风电、沼气集合起来,之前我们的房子叫做节能住宅,后来叫做零能源房屋、现在叫加能源房屋,一栋房子不但能源自给,每个月还能把富余的电能输送到电网创收几百元。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16年,宋志平完成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重组,使之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巨型航母,成为坐拥5.3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

2017-02-22 09:00:23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