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龙德:“走出去”需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支撑体系

2017-02-13 16:58:45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接受了记者专访,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和要求。

  2014年9月,第一届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大会召开,着重解决了对“走出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现实意义的认识,推动建材企业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2016年10月17日,第二届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大会暨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经过2年多的努力之后,建材行业围绕“走出去”的发展目标、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与对象、具体项目的实施以及为其服务等基础性工作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走出去”发展正在加快步伐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的成立正是适应新时期建材行业“走出去”发展的共同需要,联盟将直面建材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发挥联合优势,组织一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生力军,进一步加快推进各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接受了记者专访,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和要求。

乔龙德:“走出去”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支撑体系

  记者:建材企业“走出去”自2014年至今已经历了2年多的实践,为何要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它的战略意义在哪?

  乔龙德:“走出去”发展、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产能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对于建材行业的“走出去”,我们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目标定位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等还都不够系统、不够明确,尽快提出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支撑体系已迫在眉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背景下,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和海洋工程等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国务院办公厅〔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在建材行业全面贯彻,要将其作为指导中国建材行业“走出去”发展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以创新驱动为牵引,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国内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到建材行业“走出去”战略意义,要从4个方面理解。第一,“走出去”,尤其是国际产能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抓手,是资源释放、共享、互补、相互连接的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内在需要。第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在国际上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主要产品产量占到全球60%的建材工业应该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大潮流中成为主流、主体并起主导作用。第三,当前世界各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国际间、国家间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因为离开共赢的竞争是不规律、不经济的。以往一讲竞争就是你死我活,这从来都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明智的,共赢是经济潮流、也是经济规律。第四,开展国际间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规律,更是中国建材工业技术、装备优势发挥和带动相关国家共同发展的主动举措。

  记者:建材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想达到怎么样的目的?

  乔龙德:就这个问题,我想分5个层面来讲。

  第一,要把中央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贯穿并实施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全过程,同时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并作为指导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总方针,遵循“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合作方式,创新经济合作格局,从总体上把握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持久、有效地发展。

  第二,我们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走出去”发展和产能合作的框架体系,并逐步构建发展目标系统、相互连接与协调的服务系统、国内国外相关配合的制度系统和有支撑的政策系统。

  第三,要组建并形成持久性、国内与国际联动互动的“走出去”和产能合作的工作格局,以“走出去”和产能合作为牵引,带动建材经贸、投资、中介等国际化经济组织的共同发展,成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的来源之一。

  第四,要构建并形成全面部署、全面推动的格局,在初期阶段要有选择地在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加以推动,对接重点企业,做出示范,探索经验,以点带面,进而逐渐普及与推进。

[Page]

  第五,目前“走出去”发展、产能合作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此,从行业角度,从中国建材联合会的角度,不仅要有比较完善、系统的服务功能与机构,而且要依靠国际产能合作联盟和机构组织以及各国设立中介组织和示范园区的助力推动。

  记者:行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应该瞄准哪些重点?

  乔龙德:首先,我们要以中央确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走出去”和产能合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对象;要以需求优势国为主要目标和对象,在初期阶段,尤其要把“一带一路”中对建材需求相对旺盛持久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相对足的、人口相对多和刚性需求大的国家和地区作为首选。同样,要将我国建材的技术装备、设计、施工、产品及服务最有优势的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组织产能合作和“走出去”的首选对象。

  其次,要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牵引,扩展多方合作,让“走出去”发展成为行业在国外发展的新业态。我们必须利用产能合作的有利机遇,重点推进产能合作。但从国际化的发展来说,不能仅停留在产能合作上,而要施行全方位国际化的战略。因此要以产能合作作为开路先锋和牵引,有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新的需求,捕捉新的对象,要建立和形成国际间经贸合作的新伙伴、新对象、新业务,不断扩宽新领域;要扩展与增加在国外的各种建材产业、矿业、加工服务业的经济投资实体;要扩展标准、评价、咨询以及示范园区、产业园区,不拘一格地搞实体产业链和服务产业链;要扩展产品销售、展览以及科技创业等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扩大与推广已有装备、产品出口的总量,形成对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要发挥我国建材工业的优势,赢得经济和国家荣誉的双丰收。我国建材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有明显且巨大的优势,主要产业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此外,施工组织、劳动力成本、工期都有优势。虽然节能减排与最先进的国家比还有差距,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技术标准、信息加工、评价体系等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也有明显优势,中国的建材工程技术人员总量占全世界50%以上,有能力满足这些国家的需求,只要宣传得好,组织得好,在竞争中能够立足、站稳,成为主流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此一来,在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不仅能为行业、企业增加收入,还能够体现中国建材几十年的积累与付出,体现中国民族工业的风范,为国争光。

  第四,“走出去”产能合作全方位推进的新格局,能够带动国内建材行业改变发展方式,推动去产能、调结构和转型升级。我们在“走出去”、产能合作的发展中,要体现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提升与创新,要体现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的创新与改变,要体现资源组合方式的提升与效能,体现向高端发展。由于受到产能过剩的制约,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在国内难以全面实施,而“走出去”为我们开了一扇窗,通过积累经验,实现国内基础带动国外,并由国外的创新影响与带动国内发展方式和经验模式的改变,进而促进全国建材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使“走出去”和产能合作的意义上升到整个建材行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快车道,全速前进。

  记者: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您认为应该有怎样的政策措施呢?

  乔龙德:一要形成政策研究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在对相关问题梳理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清楚各个国家、各个方面、各种需求的政策和对策,摸清家底,以便于采取不同的方法。能弄清的就自己创造条件去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单独拿出来,有可能突破或解决的要积极申请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专项资金额度使用方面、各种税收的抵免减延方面、退税及退税率方面、结汇方面、政治保障和安全方面等,要保证自己有一套“走出去”的配套政策。

  二要在融资方面开阔新思路。可以利用金融机构商业贷款、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加债权、垫资等具体的优惠政策,拓宽建材企业的融资渠道,减少中小企业的困难并获得更大的经济保障。

  三要由行业联合会或是大企业设立“走出去”发展基金,由国家设立重点产业园区,并提供扶持基金,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走出去”企业联盟已经成立,将来可以设立“走出去”科技创新联盟,还可以涵盖标准、能耗、环保、检测、评价等多个方面,辅于各项工作的推进。

  四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走出去”服务系统、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对接系统、国内中介组织与国外中介组织连接系统、信息统计分析系统等,确保“走出去”工作有全方位的配套系统,为持久发展搭建起组织的框架。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接受了记者专访,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和要求。

2017-02-13 16:58:45

Municip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partments timely publicize and interpr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efficient and in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facilities an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enterprises within their jurisdiction, and organize enterprises to complete self-examination by the end of October 2024.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elf-examin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formulat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nd actively promote rec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