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探路碳交易 促华新减排获益

2017-02-13 09:23:58

华新水泥开始在燃料上做文章,到2015年,该公司碳配额有了42.38万吨的盈余,通过在碳市场交易,获利900多万元。碳交易不仅为华新水泥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并创造了效益。同时,华新水泥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减少了9%,还大大节省了电、煤的费用,降低了成本。

  面向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按计划将在2017年推出。

  碳排放交易是采用市场化机制,在总量限定的情况下,调控每个排放企业的排放水平。在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已有十多年历史,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成熟经验。

  根据中美两国2015年签署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在全国展开了7个碳排放权试点。

  作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4年4月开市以来,其成交量、流动性等指标在全国领先,受到广泛关注。

  “湖北在中国的代表性,类似于中国在世界的代表性。”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碳交易专家委员会主任齐绍洲告诉澎湃新闻,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参与试点的省份,湖北省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接近。

  而业界对碳市场的试点有种说法:“湖北成则中国成。”

  目前,湖北已与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非试点碳交易省份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而湖北培养出来的碳交易“讲师”,也应邀前往了山东、江西、广西、安徽和浙江等非试点省份进行能力建设培训。

  “湖北经验”已经走向全国。

  一开始企业觉得筹建碳市场是“想多收钱”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常见的方式是超排单位向减排单位购买配额。在欧盟等成熟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走过了10多年历史。

  企业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时,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企业将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通过实施节能改造和清洁生产,其富裕的碳排放配额可通过交易获得经济收益;相反,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面对减排,可以选择购买碳排放配额,而不必投入超出社会平均减排成本的代价完成。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省、广东省、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起初,国内一些从事碳排放权的人士也表示担忧,“以为是做做样子”。

  但随着2015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全国碳排放市场的规划,以及排放峰值的设定的相继出台,许多人意识到,高层对节能减排的工作决心逐渐强化。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杲向澎湃新闻介绍,湖北省之所以成为全国7个试点地之一,与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有莫大关系。

  早在2009年前后,湖北省委党校有关领导就提出在湖北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想法。在湖北省委党校曾开设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课程,因此湖北的相关领导对这一新兴事物并不陌生。当时,湖北省刚启动排污权交易,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一想法得到了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的首肯。

  2009年,湖北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碳盘查”标准,该标准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备案。时任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也向发改委争取试点机会,当时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相关试点工作,并表示“搞试点肯定不会落下湖北”。当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试点地时,湖北省果然成为试点地之一。

  此外,国家发改委选定湖北也有其他因素的考虑。

  齐绍洲介绍,较之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湖北省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非常具有代表性;而湖北省内区域之间在差异,也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齐绍洲说,现阶段湖北城市化、工业化还处于关键阶段,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和协调压力依然很大。选择湖北作为试点意义重大。

  虽然领导重视,但企业最初对待这项工作却是另一种态度。

  “他们当时就是觉得我们想多收钱,给企业增加负担。”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研发部杨光星对试点初期的工作记忆犹新。试点前,他们联系了二三百家企业领导,到湖北一所高校培训,讲解国家政策和交易规则等内容,但到场的人员“五花八门”。而在后几次培训中,同一家企业又安排另外的人来参加。

  “因为没有意识到,所以不重视。”杨光星说。

  试点第一年,企业节能投入增加38%

  2014年,根据对排放量的核定,湖北上共有138家企业被纳入第一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因为最初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最“刻骨铭心”的企业当属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新水泥)。

  作为是2014年第一批被纳入碳排放的湖北企业,当年华新水泥获得2000多万吨的碳排放配额,但在年度履约期结算时发现,实际排放量超出配额上百多万吨,只能到市场上购买,以完成履约。

  华新水泥气候保护部部长李英介绍,当年华新水泥耗费了3000多万元用于购买碳排放配额。对于正处于寒冬期的水泥企业,这笔“意外”支出让华新水泥管理层感到震惊,迫使其改变应对策略。

  次年,华新水泥开始在燃料上做文章,到2015年,该公司碳配额有了42.38万吨的盈余,通过在碳市场交易,获利900多万元。碳交易不仅为华新水泥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并创造了效益。同时,华新水泥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减少了9%,还大大节省了电、煤的费用,降低了成本。[Page]

  根据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2015年湖北省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降6.02%,企业通过碳交易获取减排收益近2.02亿元。

  经过近3年的运行,如今,纳入控排的企业基本上都成立碳排放应对部门,或建立了跨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

  “交易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节能减排。”张杲说,通过他们的调研,发现控排企业2015年在节能减排上的投入,比2014年增加了38%。而在没有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前,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投入一般趋于平稳,有的甚至为负数。交易市场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效果显著。

  张杲说,湖北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得益于基于湖北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湖北先后推出了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众筹项目、配额托管、引入境外投资、建立低碳产业基金等五大创新之举,这些举措开创全国先河,并产生社会效益。

  以碳众筹项目为例。2014年,湖北启动林业碳汇和农村户用沼气低碳扶贫CCER项目。全国首个碳众筹项目在湖北落地,该项目通过线上产品众筹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20万,用于专业机构核查该项目减排量的费用。后期,CCER项目企业以较低的碳汇价格卖给出资人,作为回报。

  CCER即Chinese CertifiedEmission Reduction,是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即中国的CER(清洁发展机制中经核证的减排量)。如果控排企业配额不够,可以到市场上买一部分的CCER来抵消自己的差额。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已经投入运行的产品除了配额交易,还有一种就是CCER。

  2015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湖北碳市场。这意味着合格境外投资者均可以外汇或跨境人民币参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

  2016年11月18日,湖北碳金融创新又迈出重要一步。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全国首个碳保险产品意向认购协议,全国首单“碳保险”落地湖北。“碳保险”旨在为企业在减排中因意外情况而未能完成减排目标提供保障。

  全国碳市场的湖北经验

  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时,湖北也在为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做准备。

  《湖北“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将湖北武汉建成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修改后的《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湖北省的控排企业门槛将由6万吨标煤下降到了1万吨标煤,这意味着,该省的排放量覆盖企业范围将由原来的50%扩大到了80%左右,湖北碳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为此,湖北多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和市场主体进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除了收取交易手续费外,其他诸如开户费、年费、会员费等统统免去,“几乎是零门槛进入”。

  齐绍洲说,湖北碳市场近3年来在制度建设、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政府和企业对碳市场的认识方面,都抢占了先机,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于建设全国碳市场是有利的。

  此外,湖北省还探索碳众筹等碳金融手段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也取得了不少经验。

  目前,湖北已建成“1+1+N”的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即1个实体培训中心、1个互联网培训中心和覆盖N个行业企业培训基地,这是全国最大的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体系,已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力。

  其中,现有的10个行业培训示范基地均设在企业内,学员可以深入企业第一线,现场学习碳排放计量、碳资产管理、碳会计、碳金融管理经验,共享行业标杆先进的节能减排案例。

  张杲告诉澎湃新闻,之所以设立行业培训示范基地,是希望培训能够更直观立体,让学员看得见摸的着。而讲课的人员,一般都是企业负责碳交易的人员,这也会让学员感到更“接地气”。

  目前,湖北已与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非试点碳交易省份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

  张杲说,湖北在碳交易能力建设方面的贡献之一,是培养了一批熟悉碳交易规则、碳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他们先后应邀前往山东、江西、广西、安徽和浙江等非试点省份进行能力建设培训。而这些培训全部免费。

  在金融手段方面,湖北亦通过碳众筹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出不少创新,但这些金融手段也面临风险。

  张杲说,考虑到一些人利用网络众筹非法集资,他们在发起第一单20万的众筹之前做了充分考虑,“首先是金额较低,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不可能为了20万非法集资”;其次,众筹前还向人民银行做了备案。

  张杲认为,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但一些企业发展确实困难,网络众筹是解决办法之一。他举例说,如果一台100万的节能减排设备每年能够盈余2万吨的碳排放配额,按照目前的碳交易价格一年就有40万收益,两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

  他说,金融部门应该针对节能减排的筹集资金方式鼓励创意,并针对性的加强监管,确保这些资金确实用于节能减排。

  澎湃新闻还获悉,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推进,备受关注的配额分配方案也处于在最终敲定阶段,不久将会明确。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华新水泥开始在燃料上做文章,到2015年,该公司碳配额有了42.38万吨的盈余,通过在碳市场交易,获利900多万元。碳交易不仅为华新水泥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并创造了效益。同时,华新水泥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减少了9%,还大大节省了电、煤的费用,降低了成本。

2017-02-13 09: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