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我国多地连遭雾霾袭扰,河北省会石家庄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向雾霾宣战。从11月17日至12月31日,石家庄市主城区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钢铁等七大行业全部停产,各单位错时上下班。
石家庄使用如此雷霆手段,是因为其空气质量屡屡在全国排名垫底,留给政府完成今年治理目标的时日不多,再不动真格、下狠招就真的无法向党和人民交待了,此举让饱受雾霾之苦的百姓感到欣慰。
治污用重典,这本无可厚非,也的确使空气污染形势有所改善。不过,由此暴露出的一些长期和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首先,停产、限行等举措虽有效,但毕竟是应急手段,非长久之计。其次,当地为此付出了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部分企业停产蒙受损失。因此,停产治污“重拳”出击之后,应该把应急措施当作继续深入治理的开端,抓好生态文明长效机制建设,打好治污“组合拳”。比如,查清污染源头,对污染大户开展重点整治;逐步转变过重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加强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加大执法力度等。唯有做到这些,方有可能治标又治本,最终摘掉污染的帽子。
实际上,与石家庄一样遭受空气重污染的一些城市,同样面临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过于依赖煤炭、转型乏力等种种问题,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我们从深层次治理发展方式上的“雾霾”入手,求得更加持久的蓝天。在石家庄之前,山东临沂也经历了大规模停产整顿的阵痛。这两个城市先后刮起环保风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再不及早认真治理污染,将来必然面临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