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向大气污染“亮剑” 让蓝天白云常驻中原

2016-10-17 09:46:55

对工业大气污染强化治理。河南省103台水泥粉磨站全部完成无组织废气治理,334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改任务,完成率95.8%。

  今年夏天,河南掀起一场大气治理风暴。

  针对大气污染持续恶化的问题,河南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严厉的执法,最严格的问责,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近1亿河南人的“心肺之患”,让生态“红线”长留心中。

  攻坚战开展以来,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显著增加。近几个月,中原大地频频出现“攻坚蓝”,晒爆河南网友的微信朋友圈。河南省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两成,降幅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省市中均排名第一;18个省辖市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在全国338个地级市的排序位置全面上升。

  河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初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直面问题,打响攻坚战

  “出门捂着脸,吃饭盖着碗,一年吃个预制板”,这是在豫北流行的一个段子,虽然很夸张,但在戏谑中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绿色生态越来越被人们珍视的今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近两年,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蓬勃发展,但同时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成为影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和潜在风险隐患,为社会各界所关切。如何驱散雾霾,让蓝天白云永驻,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民之所盼,施政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等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成为施政之共识。“蓝天白云好空气”,关乎地方形象和软实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中央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逐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新环保法、碳交易试点、环保督察、绿色金融、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等举措次第展开。

  河南也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为与脱贫攻坚、国企改革并列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6年7月4日,河南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议,吹响了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号角。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说:“环境污染解决不好,无法向中央交代,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必须领导有力、推进有力、落实有力,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党政同责’落实到位,真正加强领导,一定要树立‘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这个理念,市长抓不好就不要想着当书记。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河南省长陈润儿说:“环境质量就是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民生。要坚决铁腕治污,严格依法追责,依法彻底清除‘污染围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压实责任,完善治理体系,突出治理重点,健全治理机制,强化治理手段,用好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这是领导者对人民负责的肺腑之言。

  会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敢于直面现实,将问题向河南省人民和盘托出,目前全省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三个持续”的严峻局面:“环境监测污染指数持续上升,污染浓度在全国排位持续靠前,一些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污染问题虽有客观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理念落后,作为不够;环保意识不够强,治理能力不适宜,领导责任不落实。”

  顶层设计,织密制度网

  治什么?怎么治?谁来治?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1+6+7”的“治霾”策略。“1”是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6”是党政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网格监管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6个制度性保障文件。“7”是聚焦扬尘、工业大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黄标车和老旧车、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7个专项攻坚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考核不合格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及相关省直部门和连续五次排名后10位的其他县(市)将实施一票否决、区域限批,颗粒物浓度年度均值超过上年平均值,每超过1微克罚40万元。

  追责成为硬杠杠。针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等四类主体,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34种具体追责情形,规定“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终身追责”。

  这一系列文件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制度,也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蓝本。

  为加强组织领导,河南省政府决定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由省长陈润儿担任组长,成为攻坚战的“指挥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公安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有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副省长许甘露兼任办公室主任,省环保厅厅长李和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日调度、旬通报、月评比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听取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攻坚战各项事务。

  各级各部门成立专项执法检查组,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大气治理和攻坚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和执法检查,对顶风偷排超排、数据造假和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公开曝光,该整顿必须整顿,该关停必须关停,出重拳、用重典,始终保持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

  严明责任,精准出重拳

  面对大气污染这个困扰河南的“老大难”问题,河南省委提出刚性要求,要“坚持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Page]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7个省厅向省政府递交《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河南省委、省政府表示,大气污染防治的“军令状”已立下,决不能搞空头支票,各项指标都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成为第一责任人,上下联动;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同时,推行网格化监管,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市、县、乡、村四级环保监管区域包干责任制,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定位、定责、定岗、定人,谁的地盘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对辖区内所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进行无缝监管。

  “以问题为导向”,治污也如此。污染到底来自何方,主要污染物到底是什么?把准了“脉”,才能药到病除,精准治污。

  根据对污染源头的解析,河南确定了“六控”举措,即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强调通过“调、禁、改、关、停”等手段,统筹推进扬尘污染、工业大气污染、燃煤污染、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和治理机动车污染等7项关键领域治理。

  对工地扬尘,下发了“六个百分百”管控措施,即现场封闭管理百分之百、场区道路硬化百分之百、渣土物料覆盖百分之百、洒水清扫保洁百分之百、物料密闭运输百分之百、出入车辆清洗百分之百。河南省11029家项目工地全部实行“休克疗法”,按照六个“百分之百”措施要求整改达标的,可以继续施工。

  对燃煤治理,开出的药方就是六个字:改、拆、提、减、禁、管。“改”,就是河南省所有燃煤发电机组今年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没有实行改造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一律停机;“拆”,就是全面淘汰城市小燃煤锅炉;“提”,就是工业锅炉提标治理,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减”,就是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大幅度减少燃煤散烧污染;“禁”,就是全面禁止劣质煤进入河南市场;“管”,就是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的禁燃区域,减少燃煤使用量。今年将全面淘汰城市小燃煤锅炉,全面实现燃煤锅炉达标排放,全面取缔劣质散煤销售点,确保实现全省燃煤污染排放总量和燃煤消费总量“双下降”。

 对工业大气污染强化治理。河南省103台水泥粉磨站全部完成无组织废气治理,334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改任务,完成率95.8%;1454台非电行业燃煤锅炉、1196台工业窑炉、308台砖瓦窑炉完成了提标治理,完成率均达80%以上。

  今年河南首次提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强对石油炼制、表面涂装、包装印刷行业、加油站、规模化餐饮场所等重点行业治理。

  对秸秆焚烧,严罚紧盯。今年夏收期间河南省秸秆焚烧火点由2015年的528个减少到54个、下降近90%;今年国庆期间,全省秸秆焚烧火点由去年同期的156个减少到1个。

  一些地方不断探索新办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让农民由不敢烧变成舍不得烧。沈丘县把秸秆做成“猫砂”宠物用品,消化了全县10%的秸秆;太康县推广“即收即粉即旋”的秸秆还田托管服务,实现了秸秆直接还田132万亩。

  河南省公安机关铁腕执法,开展打击整治非法加油站点和推进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工作专项行动。截至9月19日,全省警方查处“黑加油站点”10964家,查扣油品1499.7吨,拆除加油机7024台、治安拘留3935人;加大对黄标车及老旧车查扣收缴力度,狠抓拆解淘汰工作,确保完成河南省40.3万辆黄标车、老旧车淘汰任务。

  突出电力、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重点涉气企业,采取定期查与突击查、现场查与监控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处罚、挂牌督办、查封扣押、移送司法追究等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关停“小散乱差”企业,解决污染围城现象。

  引导涉气类工业企业主动改造,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如华润电力公司率先完成了在豫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佰利联公司率先采用联产法硫酸法清洁生产工艺和氯化法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经济、环境效益和谐发展。

  各级各地创新手段,标本兼治,呈现出治理办法从临时应急措施向长效机制制度转变,治理区域从中心城区向城郊乡镇延伸,治理思路从面上治标向源头治本深化的可喜态势。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编制出台《河南省道路运输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标准》,省环保厅制定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标准》,这些标准统一了技术要求,既是各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防治污染的工作准则,也是行政主管部门检查落实的工作依据,从而建立长效机制。

  住建部门将工地污染防治的投入纳入建设成本,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河南省公安厅制定印发《治理“黑加油站(点)”法律适用参考》《治理环境污染法律适用参考》,为依法处置打击提供及时有力法律指导。

  用市场手段来改善环境,也是探索方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河南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出台了《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建成了河南省统一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系统;出台了《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完善水、大气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对接科技团队,依靠科技力量,“精准、精确、精细”治污。同时,各地也注意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治效率。郑州市投入使用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综合系统,实现了手机查看功能,为郑州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织就一张“天网”。鹿邑县、永城市等地启动蓝天卫士工程,安装高清摄像头,对农田全覆盖实时监控。

  督察问责,形成大格局

  治污,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应尽之职,且责无旁贷。

  河南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党政同责、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大格局、大氛围,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强调指出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并深入基层调研环境治理情况。省长陈润儿带队深入郑州、焦作、新乡等重点区域、重污染企业明察暗访,实地查看混凝土搅拌、报废汽车拆解、再生资源回收等场所,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整改,强调必须毫不含糊地亮明态度,坚决铁腕治污,严格依法追责。

  河南省人大作出关于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省政协号召全省三级4.3万余名政协委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民主监督。省高院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大气污染案件管辖制度,大力推行环保禁止令。

  河南省内主流媒体全方位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曝光违法行为和反面典型,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和市县排名,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理念。群众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参与意愿,给予全面配合,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积极监督、及时举报。

  河南建立了督察与督导结合、督政与查企相结合的环境监管新模式,层层传导压力,对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保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实行通报批评、公开约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

  依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模式,河南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督察机制,抽调110名环境监察人员和100名公安干警,组成环保联合督察组,同时抽选1000名警校学员组成环保督察志愿队,深入一线、明察暗访,列出问题清单,移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督促整改落实,共督导检查排污单位和场所7685个,发现环境污染问题3257起。

  攻坚战以来,河南省大气攻坚办对工作推进缓慢的7个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和60家企业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批评,对50家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单位公开约谈,先后3次对17个市县发出预警警示,对污染反弹的5个市公开约谈。

  河南省纪检监察部门严肃追责问责,攻坚战以来累计问责2062人。其中,组织处理62人,党纪处分474人,政纪处分461人,诫勉谈话1065人,其中处级干部64人、科级725人、科级以下1273人。

  河南还将通过实施综合督察、分片包干督察、部门专项督察、社会监督等其他督察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参与。言出法随,问责较真。通过严格执法和问责,极大震慑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和懒政怠政部门单位。

  治霾仍在路上,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硬仗。

  下一步,河南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盯环境治理中的死角、盲区与短板,压实责任、强化管理、严格追责,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17年底前,PM10年均浓度达到108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浓度达到74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的阶段性目标,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对工业大气污染强化治理。河南省103台水泥粉磨站全部完成无组织废气治理,334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拆改任务,完成率95.8%。

2016-10-17 09:46:55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