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为优化结构稳增长,云南建材工业将促进联合重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新业态等。
近年来,云南建材工业以保障区域需求为己任,紧紧抓住调整升级发展这根主线,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促进产业集中,产业规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质量改善对建材产品的需求。
去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414户,占全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4亿元,占4.4%;实现工业增加值131.5亿元,占3.6%;各项经济指标已接近或超过钢铁、装备制造、非烟非食品药品消费品等工业的发展水平。
2015年,水泥产业占建材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76%下降到2015年的62.5%,而水泥制品、商品混凝土、建筑石材、新型墙材、玻璃及技术玻璃制造、建筑卫生陶瓷等其他建材产业占建材工业比重稳步提高,以水泥为主“一业独大”的建材工业局面得到改善。
但是,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发展动能转换的新形势,全省建材工业自身存在的水泥产能结构性过剩、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滞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产品缺乏等“短板”问题日益凸显,已难以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行业增速放缓效益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快促进全省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已时不我待——《云南省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在提升云南建材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去产能步伐
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云南省建材工业要力争实现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80万元/人,水泥企业人均水泥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
水泥熟料总产能要控制在8600万吨以内,其中前5户企业产能占全省总量70%以上。全省水泥熟料产能平均发挥率保持在80%以上。
此外,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其中水泥制品业占建材工业比重提高到28%以上,延伸水泥产业链成效明显等。
为化解过剩产能促转型,未来,云南将严禁新增产能,多措并举去产能。《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严禁备案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严防借开展协同处置、发展工业玻璃之名建设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的项目。
2017年底前,云南将暂停新建项目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支持同一实际控制人企业关停拆除原有装置等量置换技改提升,但技改单线水泥熟料规模不得低于日产4000吨。
未来5年,云南将采取淘汰落后、依法依规、自主整改和激励引导等综合政策措施,加快去产能步伐。
2017年底前,全面淘汰机立窑(除区域发展不足并已经专家认证为新型半干法窑和节能减排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标准值的水泥生产线外)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明令要求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与装备。
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关停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能。对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要求或超总量排污的,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情节严重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为激励引导去产能,云南将以财政奖补资金、储备产能流转资金、惩罚(或阶梯)电价资金为基础,设立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引导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
创新驱动增效益
“十三五”期间,为优化结构稳增长,云南建材工业将促进联合重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新业态等。
根据规划,云南支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石材、新型建材、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等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利用市场化手段实施联合重组,整合产权或经营权,优化产能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并结合技术改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主动压减竞争乏力的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
还将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材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求。
《方案》显示,在创新驱动增效益方面,云南建材工业要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宣贯标准规范等。
其具体措施包括,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研发、检验测试、验证示范等机构,提升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促进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等。
此外,为保障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云南各级各部门将合力推进转型发展,用好财税金融扶持引导政策,严格执法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