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水泥155亿重组计划出炉 统合上下游34家企业

2016-06-30 08:51:42

冀东水泥百亿重组计划6月30日揭开谜底,金隅股份、冀东水泥同时发布公告,冀东水泥拟以发行股份方式向金隅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金隅水泥经贸等31家公司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冀东水泥将成为金隅股份旗下的水泥资产上市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内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布局。

  4月份签署重组框架协议至5月底正式入主冀东水泥,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的整合大戏颇为顺利,相关资产重组计划于6月30日出炉。相比此前地方国资整合的费尽周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泥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北京、唐山两地水泥巨头最终冲破藩篱,进入强强联合的发展新阶段。

  根据6月30日发布的公告,冀东水泥拟以发行股份方式向金隅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金隅水泥经贸、琉璃河水泥、鼎鑫水泥、峰峰混凝土、华信建材、通达耐火、红树林环保、哲君科技等31家公司的股权;以支付现金方式向河北建设、迪策创业、达科投资、爱廸新能源、北投中心、北投中心二期、华建国际、信达投资和信达资管购买前述31家公司中三家公司的部分少数股东股权,并以支付现金方式向冀东集团、冀东骨料购买其持有的冀东混凝土等另三家公司的股权。其中,发行股份支付的交易总对价为129.53亿元,按照9.31元每股发行价计算,冀东水泥需向金隅股份合计发行的股份数量为13.91亿股。而现金对价总金额最终确定为25.43亿元。由此,上述交易最终价格为154.96亿元,交易完成后,金隅股份将直接持有冀东水泥45.41%的股权。

  除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上述资产外,冀东水泥还拟通过竞价发行的方式向不超过十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资总额不超过30.24亿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投建太行水泥等五家标的公司的六个在建项目,剩余部分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交易税费等并购整合费用和中介机构费用。

  受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水泥行业近年来业绩一直低迷。预案显示,此次交易涉及34家标的公司,主要从事水泥及水泥熟料、混凝土、骨料、耐火材料及环保固废处理等业务。其中作为主要标的的31家公司2014年、2015年的营业收入合计分别为131.63亿元、112.21亿元;对应净利润为5612.72万元、-4.82亿元;2016年1至3月实现营业收入17.42亿元,净利润-5.95亿元。同期,冀东混凝土也处于亏损状态。

  为早日化解华北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4月15日,金隅股份与唐山市国资委、冀东集团签署了《关于冀东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之框架协议》,各方约定在股权及资产两个层面展开全面的重组计划。就在本次预案披露前,金隅股份已经持有冀东集团55%股份,并通过其间接持有冀东水泥30%的股份,冀东水泥实际控制人变身北京市国资委。

  而此次的资产重组,则是上述《框架协议》的最关键一步。交易完成后,冀东水泥将成为金隅股份旗下的水泥资产上市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内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区域性的资源整合,将稳定华北地区水泥供给,加大对低水平的落后产能的出清力度,改善区域市场的竞争格局,形成健康的价格决定机制。

  整体低迷的趋势中也存在着周期反弹行情。生意社数据显示,自4月下旬开始,受益北方市场需求陆续启动,华北地区水泥价格开始出现触底回升趋势,尤其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市场反应强烈。5月下旬以来,华北地区水泥价格继续领涨全国,京津冀区域价格明显提升之后,山西地区主导企业也开始推涨水泥价格。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冀东水泥百亿重组计划6月30日揭开谜底,金隅股份、冀东水泥同时发布公告,冀东水泥拟以发行股份方式向金隅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金隅水泥经贸等31家公司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冀东水泥将成为金隅股份旗下的水泥资产上市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内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布局。

2016-06-30 08:51:42

In practice, on the contrary, it is often found by the supervision tea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at in some places, the "two high" projects are blindly launched and not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increased in violation of regulations. What should have been seen by the "expert" in charge was seen by the "layma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n't you ash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