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砼匠—刘昊

2016-05-25 14:46:07

中国是全世界生产和消费混凝土最多的国家,混凝土也叫“砼”即“人工石”。如果我们把从事混凝土的技术人员称作“砼匠”的话,那么中国拥有数万的“砼匠”。刘昊的脱颖而出不仅使混凝土操作技术在众多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系列中拥有了应有的地位,而且他还用混凝土大国的工匠精神为自己也为全国的“砼匠”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刘昊也因此成为全国数万“砼匠”中的佼佼者而备受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国砼匠—刘昊

  记者手记:混凝土,在许多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眼中,会被视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物体,不就是水泥、砂石和水的粗陋混合体吗?

  真知往往都在人们打破无知之后才能靠近。

  其实现代混凝土的玄妙与复杂近乎于中药。优质的混凝土拌合物,貌似简单,但却是多种变量交集平衡后的结果。

  用指定的水泥、砂石和掺和料制作出特定性能的混凝土,其初测与28天后测出的包括强度在内的所有性能参数都要在规范标准之内,且在日后的耐久性方面也要达到规定的水准,做好这样一件事其实需要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艺。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有原料的性能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性能影响有透彻的了解,需要反复论证并计算出配合比,这是思维层面的;还需要有熟练且到位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拿捏掌控的难度一点儿也不逊于高级厨师对火候的把握,这是操作层面的;再需要对温度、压力、时间的控制及协调,这是技艺层面的。只有将所有的这些环节都做到位了,才能获得所设计的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

大国砼匠—刘昊

  这个过程像不像是在炮制一味精确复杂的中药丸?

  所以内行的人都知道,做好混凝土产品,不仅需要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汗水和匠心,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一丝不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理念;是一种严谨、专注、执着、朴素的态度;是一种耐心、淡然、踏实的素质;是一种坚守、笃定、敬业、精细的品质。在中国的历史上,工匠绵延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世界工匠的代表和传奇。

大国砼匠—刘昊

  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2014全国混凝土职业技能大赛”在北京举行。这次大赛云集了全国混凝土行业的顶尖技术能手,高手如林。大赛的比赛内容是“C40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试验”。由总工程师刘昊任队长,吴建忠、张勇、张亮为队员的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代表队在40多个参赛代表队中荣耀胜出,以企业组第一名获得大赛一等奖。作为领队,刘昊带领团队在比赛准备期间,制定了参赛方案,全面复习专业知识,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做了反复论证,并进行了多次试验。在比赛过程中,他和他的队友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刘昊更是以炉火纯青的制作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刘昊为此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第一位因超群的混凝土制作技术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技术专家。

大国砼匠—刘昊

  中国是全世界生产和消费混凝土最多的国家,混凝土也叫“砼”即“人工石”。如果我们把从事混凝土的技术人员称作“砼匠”的话,那么中国拥有数万的“砼匠”。刘昊的脱颖而出不仅使混凝土操作技术在众多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系列中拥有了应有的地位,而且他还用混凝土大国的工匠精神为自己也为全国的“砼匠”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刘昊也因此成为全国数万“砼匠”中的佼佼者而备受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唯实践出真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昊,1975年出生。刚进不惑之年的刘昊性情内敛,气质文雅,一见面你就可阅读到他写在脸上的诚恳和感受到他洋溢在内心的自信。翻开刘昊的履历表,你会发现他从走出大学校门那天起就长期从事预拌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一线生产工作。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大国砼匠—刘昊

  正是这种深接地气的历练和一以贯之的专业实践,以及他独特的勤奋与悟性,才使他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共和国“砼匠”的领军方阵。

  1993年,刘昊考入石家庄铁道学院,他学习的专业是“建筑材料与制品”,这个专业包括大建材与无机非金属。刘昊清晰地记得,在学习的基础学科中,不仅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结构力学外,还有分析力学、无机非金属、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年的学习,刘昊没有敢虚度半寸的光阴,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虽丰富但却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为刘昊的混凝土人生夯实了关键而饱满的地基。[Page]

  1997年毕业后,他被对口分配到位于北京的铁道部丰台桥梁厂。在这里,他初次接触混凝土,度过了他从业的最初两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刘昊离开了桥梁厂。

大国砼匠—刘昊

  虽然时间短,但他却在这里感受了企业为“京九铁路”提供水泥制品的整个过程,领略到了为国家重点工程制造产品的氛围与程序。

  1999年6月20日,24岁的刘昊来到拉法基混凝土公司工作,拉法基是全球知名的水泥与混凝土制造商,血气方刚的他在这里受到了机遇的青睐。第一年,他担任质量工程师,第二年任技术质量部副经理,第三年升任技术质量部经理,负责公司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此时,26岁的刘昊成为北京地区混凝土搅拌站最年轻的负责技术质量的部门负责人。这三年的实践对刘昊格外重要,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学习,他付出,他努力,他奉献,他心甘情愿地忘我投入,他如履薄冰地独挡一面。因为是从制造混凝土的最基础环节做起,所以他从确定配合比到动手做试验,再到拿铁锹拌灰,每个细节他都不敢掉以轻心。无论是呵气成雾的严冬,还是汗流浃背的盛夏,他都工作在生产一线。那时候的刘昊感到自己每日都有进步都有收获。

大国砼匠—刘昊

  26岁任质量部主任,是企业在破格使用人才,也是企业在采取压担子的方式培育年轻人成长。深知肩上责任的刘昊有股不辱使命的劲头。当时的工作作息制度上没有周六周日,对刘昊而言,也没有白天黑夜。当时接到一个电话,无论出什么问题,他都自己跑到工地上去解决。在复杂多变的处理现场问题中,积累着对混凝土的认知与经验。有一次,南四环一项桥梁工程中需要用引气剂,这是北京市政工程中首次使用这种产品。为了保证成功率,从第一个桥墩打第一盘混凝土开始,刘昊就在工地研究配合比。从清晨做检验开始,他一天要接五六十个电话,感到太累了,就在工地上睡一会儿,然后再吃饭。因为年轻,也因为情愿,他以苦为乐,没有怨言。如今的刘昊,回忆起这段时光非常感叹:他知道自己若没有经历过那些艰难,就绝不会有后来的成长。

  2002年,27岁的刘昊又来到北京嘉华高强混凝土公司,这是一家中港合资企业。在嘉华,因为是企业重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他面临着产品质量体系与标准体系陌生等困难。由于获得了企业高层的信任,刘昊自己找人,自己定管理制度,自己协调关系,最终建立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作为管理者代表,完成了企业的ISO9 0 0 0质量体系认证。如果说 工作最初的几年锻炼提升了刘昊技术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他又在企 业管理领域 开始拓展自己的人生。

大国砼匠—刘昊

  他的思维与思考已开始从单一走向系统化。2004年,在北京北辰西路的一个桥梁工程中,业主对配合比中最小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等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

  按照业主的要求,刘昊他们做了一根实验柱,结果很成功,但在实际浇筑中却出现了问题,拆模后4根柱子都出现了间隔均匀的环状裂缝。为什么实验柱没有问题,而实际浇筑却出现了有规则的裂缝?刘昊经过思考后,明白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中,监理要求粉煤灰掺量不超过10%,由于墩柱强度等级较高(C50),在粉煤灰掺量少的情况下,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快,水泥水化反应收缩大。实验柱因为没有钢筋,混凝土收缩不受限制,因而没有裂缝产生。而实际施工时墩柱有较密的钢筋,混凝土收缩时会受到约束,而配合比中粉煤灰含量低,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快,收缩大,从而出现裂缝。想明白裂缝产生的原因后,刘昊与施工单位和监理进行了沟通,把粉煤灰掺量提高到15%,并调整了混凝土凝结时间。为确保工程质量,这4根墩柱推倒重新浇筑。按照调整后的配合比再次浇筑,墩柱再也没有出现过裂缝问题。4根墩柱报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让刘昊深深地进行反思。他从这件事中领悟到,一个真正的混凝土专业技术工作者,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标准、规范、业主、监理等技术要求,而且要综合考虑到结构情况、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水平、养护方案等诸多层面乃至多元层面,这样做出的配合比才更符合实际。[Page]

大国砼匠—刘昊

 

  这件事对刘昊的影响很大,让他日后能充分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把混凝土看作整个系统的一部分,由此奠定作为一个混凝土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即真正发现问题并能系统性地分析并加以解决。

  在嘉华的六年,刘昊亲历了一批为2008年“奥运工程”提供优质产品的工程,勤于思考加上难得的实践机遇和现场历练,使其在混凝土应用技术领域的成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化腐朽为神奇

  2008年,由北京榆构公司率先倡导的建筑工业化正处在初期摸索阶段。羽翼渐丰的刘昊恰逢其时,加盟其中。

  由于技术起点高,刚来榆构,刘昊任副总工程师,半年后,他又任副总经理兼构件厂厂长。榆构是国内做异型混凝土制品的知名企业,所参与的工程中需要产品的技术难度都比较大,这使刘昊拥有了更大的施展平台。

  不起眼的水泥和砂石再加上掺和料、外加剂,在真正砼匠的手中,就能变成千姿百态的混凝土制品。人们常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

大国砼匠—刘昊

  刘昊自进入榆构以来,积极投身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工作,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团结同事,攻艰克难。不管面对多么复杂、技术要求多么难的构件,他都能和生产班组的同事们共同努力,研究生产技术方案,加班加点干活,让每一项生产任务都能够按期优质完成。这些年来,公司承接了大批重点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任务,比如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盾构管片及地铁6号线、8号线二期、10号线等盾构管片、南水北调工程盾构管片、体育场预制看台、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预制构件等,参与其中的刘昊觉得能为首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工作者,他从内心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工作中,刘昊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结合行业和公司发展的要求,他参加了多项企业生产工艺、生产工法的创新工作,其中包括:新型住宅构件生产标准工法的研究、清水混凝土构件生产线的工艺研究与实施等工作。他结合构件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并得到了采纳,为企业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质量提高作出了贡献。

  工作中,他还善于总结和学习,不仅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还积极参加行业内的标准规范的制订工作,先后参加了《北京市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等6项标准的制订。同时,榆构作为预制混凝土行业的优秀企业,承接了国家和北京市的一些科研课题,他也参与了其中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有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应用高强PC钢棒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研究与试制”、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高效节能环保型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通过参加这些课题研究,刘昊为国家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贡献自己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眼界,了解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感到了我国预制行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坚定了他投身行业、不断努力求上进的决心。

  到了榆构,刘昊感受并参与了为四大类工程提供优质的混凝土制品。第一类是体育场馆的看台。榆构参与了全国80%的大型体育场馆预制看台的建设,如国家体育场(鸟巢)、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等。第二类是住宅构件。

  2008年榆构建造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实验楼,是北方地区该结构体系的第一个实验楼,助推了北京地区的住宅产业化。第三类是装饰混凝土挂板。其中彩色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模板工艺、施工工艺都需要自己动手。第四类是地铁的盾构管片,北京地区的轨道交通发展很快,市政工程构件中的管片是榆构的核心产品。刘昊据此类工程经验所作的《大尺寸管片生产的技术质量控制》体现了他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探索和功力。从参与国家级的重点工程中,刘昊经受了更大的锻炼,获得了更大的提高。他参与的有些工程的技术要求,既没有文献参考,也没有人有过类似的经验。在克服这些技术困难的过程中,刘昊与他的团队创造性开展工作,在诸多环节中创新性地研发,最终达到了工程要求。

  且渐修且顿悟

  厚积而薄发。刘昊就是这样一个人。观其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他对“空杯理论”的情有独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他说,西方的谚语说装满东西的杯子是装不进去水的。因此,“空杯心态”很重要,只有谦虚与善思的人才容易进步。

  在榆构,他从制作混凝土转向了制作混凝土制品。他又一次“排空”了自己之前的经验,从与混凝土制品相关的钢筋、模板、工艺等入手,一点一点地学习,每天都在反思,系统并扎实地积累着自己的知识与技艺体系。刘昊说,一个人对一门技艺完全进入的门槛是“10000个小时”,差不多是五年的时间。只有在这10000个小时中旁无杂念地学习、实践,才能到达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点。少了行吗?少了绝对不行。因为任何技艺都不可能速成。“速成者必速朽。”对混凝土专业来说,不积累,不思考,不深入工程一线是绝对达不到专业精深的水准。如此,笔者不禁感慨,如果说理工人呈现出更多的是科学逻辑的严谨和理性,那么背后深藏的情怀和人生境界是否可以管中窥豹呢?

  榆构给了刘昊一片沃土,刘昊也为榆构争得了新的荣耀。作为领队,他带队参加了2014年全国混凝土职业技能大赛。在受邀参赛的40支队伍中,以刘昊为队长的参赛队获得一等奖的殊荣,不仅显示了参赛队员个人的超群混凝土制作技艺,也彰显了北京榆构在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对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品牌和影响力绝对是莫大的正能量。

  制造业最重要的理念是精度。混凝土与制品也是如此。精度最高的东西是用什么生产出来的,全世界无一例外,都需要用人的手和心和谐并举地打磨才能做到。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内容如信仰、纪律、秩序等都是经年积累出来的。一个行业顶尖的工匠,一定拥有从技艺到态度的双重修炼。好工匠的背后总是有情感、甚至宗教的存在,同时充满着对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崇尚苦修的坚持、对心灵静修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对产品和作品做专、做精、做深、做细方面保持长久的动力。

  从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再到构件厂厂长,每一副担子都不轻,这让刘昊感到了挑战和压力,工作局面对他来说复杂且艰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刘昊与诸多管理业务出身的干部不同,他把技术人员的单纯与质朴确定为自己的工作风格,这给他在 工作中取得好 效 果帮了不少忙。刘昊说,最舒服的做法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一个人进步快与进步慢就区别在他不去重复地做一件事情。往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大道至简,宁静致远。《礼记·大学》

  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刘昊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刘昊说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八小时之外应酬很少。他的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有较好的书法造诣,草书、楷书都很棒,还会好几门乐器,这对刘昊的影响很大。书香门第的家风就是一本书,一杯茶。因此刘昊回家后,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书、写字。他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读书。《道德经》、《庄子》等传统经典书籍是他的最爱。到如今,他已阅读《红楼梦》7遍,已诵读《道德经》200多遍,但依然在捧起书的时候爱不释卷。现在,每日诵读经典,面对人类的智慧结晶,他是心、眼、口、耳并用。

  同时,他放空心态,让思绪穿越时空,从《大学》、《中庸》、《道德经》、《楞严经》、《心经》等经典中汲取先哲的智慧。长年的阅读,使他具有能甄别《道德经》不同注本良莠的功夫。他说,系统地学习国学、学习诗词、勤练书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对他的人生境界产生莫大影响。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自己气质、性情的修练上,也对他的思维、眼界、胸襟有很大的提升。多年从事混凝土制造工作,经常面临工作中的艰难和工程中的问题,起先他感到苦恼、烦闷,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但是通过读书与思考,他明白了情绪产生的机制,学会了在一切人、事、物中观察自我的运行机制,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能很快觉察到并及时化解,并且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无常和困难的局面。以前看问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去思考,但经过多年的思悟后,他形成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尤其是参与一项复杂的工程,更需要用动态的思维去感悟。他相信,从事任何一项技术工作,都是先有熟能生巧,后有炉火纯青。而且,刘昊还认为,一个人的进步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是榆构这样的“火车头”企业,才带给了他新的平台和机遇。

  采访结束时,刘昊说,我这一辈子离不开这个行业了,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预制混凝土事业中去,静心做事,简单做人。平实而质朴的一句话,却是他对事业、对本心的坚守,对见素抱朴、于无为见有为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这也是一种宝贵的“工匠心态”。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文化,但工匠精神却成了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事物。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

  正是在共和国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刘昊及其身上的工匠精神才显得弥足珍稀与宝贵。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中国是全世界生产和消费混凝土最多的国家,混凝土也叫“砼”即“人工石”。如果我们把从事混凝土的技术人员称作“砼匠”的话,那么中国拥有数万的“砼匠”。刘昊的脱颖而出不仅使混凝土操作技术在众多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系列中拥有了应有的地位,而且他还用混凝土大国的工匠精神为自己也为全国的“砼匠”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刘昊也因此成为全国数万“砼匠”中的佼佼者而备受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2016-05-25 14:46:07

Near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domestic concrete market demand continued to weaken, the cost support declin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period, and the price of concrete in many places declined steadily. From December 19 to December 25,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1.39 points, down 0.80% annually and 10.97%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