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东北振兴出发。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组织落实等方面,对全面振兴东北作出了部署。
2030年实现全面振兴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的光环渐渐褪色。
自2003年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东北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挑战。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对此,财税专家张连起认为,发展目标的提出一方面要看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艰巨性和长期性。既要争朝夕,也不能急躁、浮躁。
“中央在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目标,这是非常务实的。”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蓉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国家对东北发展充满信心,并希望在东北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接下来相关方面或有大动作。
体制机制杠杆撬动经济
黑龙江和辽宁尚未公布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数据,但吉林一季度GDP增速为6.2%,暂时排在倒数第二位。吉林省统计局称其增速在东北板块领先。
东北经济增速垫底,既有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又有全国“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但其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比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等。
《意见》提出,要从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等五个方面,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王蓉表示,转变体制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杠杆效应,从而达到撬动经济的作用。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
“此次关于民营企业的说法更加清晰明确。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未来需要释放改革红利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王蓉说。
也有专家认为,完善体制机制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基层探索。一方面,要用好中央的政策红利,集中力量敢于并坚持啃下几根硬骨头;另一方面,对于看准的,地方也要敢于创新,力争使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面。
“加减乘除”推进结构调整
专家认为,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重视不足,忽视了结构调整;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重视不足;过于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重视不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对市场失灵弥补不足,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使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
《意见》提出,坚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怎么加?加大投资需求创新。怎么减?淘汰落后产能。怎么乘?提高创新驱动。怎么除?简政放权提高市场化程度。具体来说,就是《意见》提出的四个方面:一是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张连起说,改善产业结构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淘汰传统产业,也不是单纯发展新兴产业,而是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扩大新动能,通过政策最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自我造血。
“加减法和乘除法相当于硬币的两面,互为呼应。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人才。”王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