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麟谈供给侧改革:重在调整供给 意在满足需求

2016-03-22 15:20:47

2016年,中国经济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材行业任重道远。 国务院参事蒋明麟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能,才能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2016年,中国经济步入“十三五”,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材行业任重道远。能否迈过这道坎,决定着建材行业未来发展的命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笔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也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与蒋明麟参事进行了专题访谈。

  改革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孟宪江:关于供给侧改革,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它的重大意义和给行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为产能过剩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家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天想听听您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蒋明麟:自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非常重点的改革任务推出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中央当前为什么要推出供给侧改革,接下来又该怎样推进供给侧改革?现在大家已都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但是针对产业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我们该如何去做?怎样将其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产业优化?这是我们每一个具体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内容。包括政府、企业,还有社会,都应该关注,只有这三方面形成合力,这件事情才能做好。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供给侧改革就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新常态是国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来之不易。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在暂时放缓一下,未来很有可能将呈“L”形发展,这是基于对国际大形势的判断和我国经济30多年来高速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从当时实际出发,更多地是从需求侧发力,依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重点是投资和出口。出口跟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关,而国际市场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复苏非常缓慢,并在复苏过程中又爆发了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比如国际油价暴跌致使很多国家遭受重大打击,包括俄罗斯、沙特、伊朗等。由于这些地缘政治危机和经济上的问题,寄希望于国际经济的很快复苏不太现实。而我国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依靠的是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牺牲生态环境和很低的人工社会保障成本,这种发展是很难持久的。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不能再依靠袜子、牙刷、服装等简单的商品,而应该调整这些商品的出口比例,增加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例,以克服金融危机所带的问题。

  同时,供给侧改革也是中央政府在分析了拉美等中等发达国家在经过高速发展,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人们生活不稳定现状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停滞是非常长的,我国是一个地域和人口都非常大的国家,经不起这样长期的停滞,所以必须加快找到一条出路,跨过目前这种中等收入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实现我国经济更新一轮的发展。

  总之,我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改变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历史阶段,所以说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孟宪江:有学者说,供给侧改革不是个新的概念,但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有了非常新的含义。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蒋明麟:自有经济活动以来,就有了供给侧和需求侧,而且这个供给侧和需求侧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一个产业、一家企业的角色也具有双重性。以建材企业为例,对建筑施工来说是供给方,对能源和资源来说就是需求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地是从需求侧发力,从扩大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并取得巨大成就,而对供给侧比较呆滞,不敏感。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既“需求不旺”也“供给不适”两方面的问题。由于简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部分需求已不复存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高端的需求,比如现在出现的“海淘”,就是“供给不适”现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供给体系中,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服务和信誉度不高,缺乏对有效需求的激发和满足。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在供给侧改革中,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将会激发更多的需求。需求不是固有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个变化是靠技术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它可能是潜意识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激发出来。如果技术进步了,产品的信誉、质量和服务都提升了,就会激发出更多的需求。

  比如通讯,以前人们满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陆续出现了BP机、大哥大、手机,现在又出现了智能手机,这就是技术进步所激发出来的潜在需求。再比如,现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前家庭多子女,老人依靠家庭养老,但后来实施了计划生育,出现了“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市场上“银发工程”凸显,老年人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但是现在市场上老年人的饮食、医疗、教育、娱乐等需求都远远得不到满足。因此说,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现有产业的要求,而且是对未来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态和新兴产品质量提高的最大展望和要求,需求已经存在,就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它激发挖掘出来。这个激发主要靠我们发展理念的转变:一是创新,二是绿色。对于建材行业来说,还有第三点,就是开放,抓紧“一带一路”的建设。

  所以在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中,欲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发展,就必须深刻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既从需求侧入手倒逼供给改善,又要从供给侧入手改善提升需求,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转移集聚。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能,才能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三去一降一补”是改革的发力点

  孟宪江:您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再次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但是接下来这个供给侧改革到底该怎么去做?具体到我们建材行业,我们又该如何去用好这次供给侧改革给行业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作为深耕建材行业几十年的老领导、老专家,请您结合现状为行业未来发展做些指点和提些建议。

  蒋明麟:关于供给侧改革,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全社会所有人,包括官员、协会、企业、媒体等都要进行深入思考的话题。我在建材行业工作数十年,一直都在关注着行业的发展,现在的职务和责任,也让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中央对供给侧改革的主动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建材行业的现状也表明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怎么做好建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建材行业到底该做些什么工作?中央部署的“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为建材行业未来发展提出的五大任务,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执行和落实,如何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这五大任务都是目前我们在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三去一降一补”,我们才能够达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消化无效产能、扩大有效供给、培育崭新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使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保持我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如果还是像原来那样,以规模扩张取胜,路子将越走越窄。

  以水泥为例,去年产量是23.48亿吨,这已经是个峰值。如果产量再往上提升,后面紧跟着就是价格竞争,价格下降、利润下滑。2015年水泥利润为200亿元,平均每吨水泥赚了还不到10元,水泥卖成白菜价,它还怎么发展?价格一直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价格下降就充分反映了现在的水泥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我们不能对此还麻木不仁,必须马上警醒起来。简单的再生产根本保障不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后劲,更保障不了人力成本和企业环保成本的增加,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从供给侧着手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这场改革中,中小企业的灵活度比大企业集团要高得多。深圳有一家原来做水泥计量称的企业,现在主动下调原有产品的产量,转型做两件事:一是高速公路货车不停车称重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二是转型研发生产虹膜识别的门禁系统。另外一家建材企业也在转型研发生产可穿戴的机器人,产品主要为老年人、特殊工种服务。这种做法为中小企业开拓了不小的市场生存空间。企业的技术来源于高校,与高校创新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产学研结合。

  这些实例也说明,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找寻生存空间。即便自己没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可以寻求外援,去跟别人借脑袋,无论这个脑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论它是姓“社”还是姓“资”,只要能推动技术进步,满足市场需求,就要借过来,为我所用。大企业可以一方面保持并巩固好原有的实力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开放的姿态,大量吸收各行各业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技术特长,争取在技术创新上继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对于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建材产业,尤为重要的是去产能,这项任务比较复杂、艰巨,而且相当有难度。现在水泥、玻璃产业中,真正能够标为落后产能的,已没有多少。水泥产业中的立窑、JT窑已基本淘汰完毕,即便在个别偏远区域还有一点,但根本成不了气候。所以在水泥产业中只能对现有的新型干法窑进行对标,将那些相对落后的生产线进行改造或者淘汰。在去产能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要先开渠后放水,以防造成社会管理困难,银行呆账、坏账的爆发。这项任务需要政府出政策,但主要还是企业行为,特别是要发挥大企业集团和央企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原有的建材包含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其实这三大门类目前的发展都并不平衡,建筑材料及制品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两类产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这两类产品现在就是建材业的短板,批量很小,很多都处于实验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和产值,更没有跟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高附加值的成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石墨资源的保护和深加工。我国目前对石墨的开采利用绝大部分是将石墨原矿开采出来,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日本,日本进行深加工后,我国再以高出原材料1000倍以上的价格从日本进口。我国江西、湖南等地的大量稀土资源也是处于这样的开发利用模式。稀土和石墨都属于国家战略性物资,我们不能再以这种方式开采应用了。令我们欣慰的是,现在终于看到黑龙江有了石墨烯产业园,这对建材行业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希望黑龙江的石墨烯产业园能够开发出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为我国战略资源的深加工开发应用作出贡献。

  细究建筑材料及制品这一门类,其中也有短板。水泥、玻璃、陶瓷等产业,看似很强大,但这些产业中一些真正的核心技术、突破性工艺还没有。水泥现在处于预热分解窑阶段,还有没有更高阶段的工艺和技术呢?这些需要我们借用国内国际的脑力,寻求工艺上的突破,由此带动装备的更新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还在原地打转,只能是修修补补,是一种改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供给侧改革的任务繁重,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让它具体落地。我们不仅只是喊口号、做宣传,这些还不够,还是要踏踏实实帮助行业和企业,提出具体措施,然后对一个一个的问题进行实实在在地突破。

  如何满足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孟宪江:“供给侧改革要深刻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这是您的观点。刚才您已为我们深刻分析了建材行业如何发力供给侧,那么接下来请您再为建材企业分析一下,如何去发掘和激发需求侧的市场空间?

  蒋明麟:供给侧改革不能单单在一端启动,而应以供给侧为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边同时发力。这对建材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建材行业来说,需求还是有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做。

  仍以水泥行业为例,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23.48亿吨,同比下降4.9%,数据说明市场需求在下降。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另外一组数据:2015年全国混凝土产量为16.41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2.1%,这组数据说明市场对水泥的需求还是有的,而且用量比以前还大。这一降一升说明我国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产业在发展,构筑物和建筑物对水泥的需求仍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

  再深度分析全国混凝土产量同比增长2.1%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材行业的利废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在提高,对各种矿渣、建筑垃圾和粉煤灰的再次利用,是行业技术进步创新的可喜表现。我们必须对整个行业有信心,市场仍在,但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激发。

  孟宪江:从最近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供给侧改革给建材行业带来了非常多的利好,您如何看呢?

  蒋明麟:是的。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是从需求侧对建材行业提出了指令性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材行业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关键还是看我们怎么去做。这份文件也再次提醒我们的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而重点是在供给侧。

  在这个文件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考虑。

  一是“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品质。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这为建材企业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建材和建工的重组联合,要大力发展水泥制品和建筑部件。10年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而目前的这个数字仅为1%~2%,其中的发展空间太大了。现在我们有这么多的水泥,还有这么多的混凝土和装备企业,可以把设备进行改造,变成建筑施工模具,转变成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

  二是“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这些都跟建材业紧密相关。

  三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我国仅大城市就有600余座,如果每座城市都按照《意见》中规定的去做,对于水泥、玻璃、陶瓷等产业来说,这个市场需求将是相当大的。

  这么大的需求,都在等着我们行业去做,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信心。需求还是有的,只是行业供给侧改革跟不上,没有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部品备件。接下来就需要建材建工的紧密结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相互分离,单打独斗。

  从现状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仍需要我们大量的投入。尤其在我国的偏远地区,更需要水泥、玻璃等。在这些地区,我们前几年的建材下乡在各方面做得非常不好,试点两年,基本上只是在地皮上撒点毛毛雨就过去了,民众并没有从中得到收益,这说明建材下乡工作不深入、不务实,是我们政府执政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也说明建材企业开创能力的不足。

  我们还要抓住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在刚刚结束的印度、缅甸等“一带一路”的考察中,我感到商机巨大。印度人口激增,房屋建设、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都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缅甸也有相似情况,中国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适用。当然,由于政治等各种因素,要真正“走出去”,困难也很大。项目怎么跨出国门?怎么落地?怎样让当地接受认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的引领、企业的扎实工作、当地公众和华侨的参与。在做项目时,我们要采取共享方针,千万不要自己独资去做,而是要跟对方合资,或者参股、控股,或者收购当地厂矿,然后加以改造,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秉持共享理念,着重提高我们的“软实力”,让“软实力”和“硬实力”并行,先做社会公益事业,赢得当地支持,做到心灵上的沟通,让当地民众知道我们是来帮助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是产能合作,然后再考虑投资。这很关键。此外,我们也要掌握舆论话语权,对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做点工作,争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关键是需要我们通过供给侧改革,去激发和挖掘潜在的、未来会出现的一些需求,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的供需平衡。这种平衡也不是永久的,随着技术进步和民众对生活品味的提高,还会被打破,然后再前进,出现更新的供需平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任何平衡都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这也是马克思基本理论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创新

  孟宪江:在您以上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创新:供给侧改革需要创新,需要技术进步为市场提供更高端的产品;市场潜在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激发……如此看来,创新将贯穿我们这次供给侧改革的始终。请您结合“中国制造2025”,谈谈您对创新的理解,未来几年建材行业创新的侧重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蒋明麟:我认为创新是一门科学,它首先是思维逻辑的改变,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绝不能把创新看成是一句口号,它是一个实实在在工作程序和思维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当代“竞争战略之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阐明了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就是创新驱动阶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健全创新驱动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观念,改革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驱动上来,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家现在都在谈创新,但是如何创新、怎样创新却谈得很少。我们在创新中要允许失败、包容失败,允许有错误。如果每一次都循规蹈矩,那我们就永远都不可能走出原有的框架,就不会有新的思想、新的火花。现在中央一直在倡导创新,如果我们的行业、企业、科研人员也都只是高喊创新口号,过几年回头看时,会发现什么东西都没有出来。这也是我非常着急的地方。

  关于“中国制造2025”,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中五大任务中的“降成本”和“补短板”,完全可以通过“中国制造2025”来实现。

  我在参观位于四川的一家德国智能化工厂时感触颇深,我国如果从现在的状况一下子跳到这样的智能化工厂的水平,差距还较大,难度也不小。在这家智能化工厂,整个厂房里只有几个排除故障的工人,产品从原料库到生产、打包、运送,直至产品出厂整个过程,全部是智能化操作,而且所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要进行检测,每道工序中的每个不合格产品立即就被剔除,最后出来的产品全部都合格,直接打包发货。在这家智能化工厂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是订单制造和个性化制造,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个性化。

  这样一个工厂理念如何灵活嫁接到水泥行业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业内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固定流程、大惯量、长时滞、大批量的水泥工艺如何来实现这样的信息化和个性化?我国现在能做到的只是生产总线的智能化,我国的检测还仅仅是处在抽查的阶段,人力资源、财务和销售等管理与生产总线完全是隔离的,是另外一个系统。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要根据我们水泥工艺的制造过程,体现这类智能化工厂的核心理念,即全厂生产管理和流程完全的智能化统一体系与个性化,将生产总线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库房管理和销售管理全部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成为一个平台,实现最优化,完成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以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其中,个性化对我们来说将会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先在某一个阶段或者配件中实现。

  当前,我们急需建立完善工业现代化支撑的五大体系:一是原材料品质的提高;二是整个工业技术体系的提高,特别是加工工艺的创新和革命;三是标准的提高和创新;四是检测和计量手段的提升;五是整个工业产品的流通和服务的提升。

  希望媒体也组织行业里的企业和专家、学者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如果装备的智能化实现了,自然就降低了管理成本,在此过程中也补上了行业短板。

  孟宪江:谢谢您。您说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中一个真正落地的抓手,也为我们建材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指明了方向。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16年,中国经济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材行业任重道远。 国务院参事蒋明麟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能,才能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2016-03-22 15:20:47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