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改革
经济环境:水泥市场在经济‘新常态’下没有出现平台期,而是缓坡期,效益则断崖式下滑。2015年GDP仅增长6.9%,制造业仅6%、房地产仅1%,2016年GDP可能跌到6.5%,水泥行业进入严冬。
需求侧萎缩:拉动水泥市场的双引擎,变成摇摇欲坠的独轮车: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到20%以下。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投资不会出现奇迹,基础设施投资靠交通建设投资勉强维持。
过剩特征—先进、扎堆:水泥企业从5000多家减少到3000多家,产能却增长到35亿吨,过剩产能多数是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干法窑,且集中在石灰石资源地区。不是落后产能的过剩而是先进产能的扎堆过剩,给去产能提出新课题。
过剩因素: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投资者投机心态是水泥产业严重过剩的两大因素。
目前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急,地方政府缓慢,企业等待的状态。
在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水泥行业同样遇到市场萎缩、竞争激烈、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过程,最后产能大幅度降低;产业结构从制造业逐渐转变为协同处置、深加工、物流等业态。
中国由于国有企业性质、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坏账危险、就业和社会安定等原因,由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是政府行为。水泥央企合并,也是国资委的政府行为。企业仍然停留在限产保价阶段,维持生存,幻想市场复苏的阶段,尚没有壮士断腕的思想准备。
中国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已大大超过5.5万亿人民币。政府信贷泡沫包袱很大,只能增加流动性防止通缩。通缩将会造成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员工失业的棘手难题。这是政府出手的主要原因。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下达具体指标,将分解给地方政府和央企。预计2016年以钢铁、煤炭为试点,将很快推向建筑材料行业。
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不能制造圆珠笔钢珠;低品质水泥为主的建筑物出现大量的楼跨桥塌的豆腐渣工程,中国建筑物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供给端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手段:资金、税收、供电,将形成壮士断腕的环境。
1、 银行停止新建水泥企业和落后企业的补贴和建设贷款;
2、 税务取消水泥产品的免税政策;
3、 限制电力供应。
国资委对央企和其他国企大企业的重组及兼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兼并重组后,关闭过剩产能的行为,不是扩大产能,形成垄断的行为。
2016年中央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去产能手段将开始出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尚处于错峰生产、限产保价、期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水泥企业要早做壮士断腕的思想准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