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谈七招化解行业过剩困局 做好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1-18 13:06:57

面对严重过剩问题的水泥行业,如何在新的五年规划中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对行业的未来进行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化解过剩产能提出更有效的办法路径,让行业能够克服当下的困难,实现良性发展?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供给侧改革是针对问题提出来的,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

  供给侧改革强调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体现的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水泥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长期以来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已经进入平台过渡期,2015年产量25年来首次下降、价格持续下滑,供给侧问题更加凸显。

  李克强总理在1月4日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结构性改革促进困难行业脱困发展。那么,同样面对严重过剩问题的水泥行业,如何在新的五年规划中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对行业的未来进行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化解过剩产能提出更有效的办法路径,让行业能够克服当下的困难,实现良性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水泥需求总量缩水会压缩供给侧产能的发挥,如果不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下行趋势会愈发严峻。

  我们必须因势而变,主动作为,着眼长远,凝聚搞好供给侧改革的共识,着力在调整结构和市场行为方面下功夫,才能彻底扭转水泥行业命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水泥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十三五”将是水泥行业难得的黄金转型期。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建材企业必须抓住时机。

  记者:多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行业供需平衡、化解产能过剩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推进联合重组,积极倡导水泥“四化”发展、市场竞合、以销定产等。两年前,中国建材提出水泥行业要做好有效供给,今年水泥峰会上又提出,新常态下水泥行业正从需求端增长的故事演变为供给端的故事,水泥企业要讲好供给端的故事。

  当下,业内许多企业家也都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水泥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请结合水泥行业的形势和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实践,谈谈您的看法。

  宋志平: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建材企业必须抓住时机。“十二五”期间,很多政策以缓解需求不足为出发点,重点在需求侧发力,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对稳增长发挥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隐忧。当前一些传统产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很多和前期盲目投资有关。现在我们将重视需求侧管理的目光转向供给侧问题,发现传统产业普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水泥行业的问题在供给侧改革中很有代表性。和钢铁、煤炭等行业一样,完全处在供给结构性过剩的状态,而且问题还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凝聚搞好供给侧改革的共识,着力在破解产能过剩方面下功夫。

  记者:其实,从业内的情况来看,产能过剩以及如何化解已经是老话题了,这个话题为什么会持续好几年,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水泥行业这次没有纳入国家供给侧改革困难行业脱困的首批重点,您怎么看?

  宋志平:水泥行业这次没有纳入国家供给侧改革困难行业脱困首批重点,因为钢铁、煤炭问题的确更大,而且国家财政会拿出一些资金解决。本来水泥行业应该纳入进去,因为去年行业真实的情况并不一定赚钱,今年则是进入到了压力更大的一年。我们也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去年水泥产能是35亿吨,水泥产量大概23.5亿吨、同比下降6%,是25年来第一次下降,各区域价格效益全面下滑,水泥行业进入平台过渡期,企业经营压力巨大。我们的看法是,今年和去年相比,需求量可能还会下降,但供给量却还在增加,新建、在建熟料产能还有2亿多吨,这些都释放出来以后,水泥产能将达到40亿吨,产能利用率也就50%多一点,这是水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水泥与煤炭、钢铁等别的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受“腿短”制约,过剩问题处理不好,后果会更严重。前几年每年全行业还有七八百亿元的利润,2015年下滑到只有200亿元,2016年如果做不好,可能就会面临全行业的亏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记者:面对挑战,您认为应对的关键是什么?

  宋志平:对于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和遇到的困难其实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的关键是怎么做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结构调整的问题,另一个是市场行为如何引导的问题。

  就行业本身来讲,提高行业集中度和限产是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建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重组了4亿多吨的水泥,使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18%提高到现在的53%。这两年,中国建材的重组放慢了步伐,水泥产能集中度也没有再增加。中国建材推动重组的好处就是让之前并不赚钱的水泥行业,在2010年到2014年赚了钱,尤其是2011年,行业利润超过1000亿元,钢铁行业很是羡慕。这是全国通过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改革最好的案例。

  另一件事就是自律限产,其核心是产销平衡。2014年前后,企业压力增大,有政府和行业协会提出了为减少冬季雾霾在东北和新疆等地实施错峰生产的措施。其实现在的水泥行业因装备水平的提升,排放粉尘量都符合国家标准,所谓错峰生产,除了冬季取暖错峰排放外,另一核心是着眼于限产。企业冬季生产的熟料没用都压在库里,或很便宜地卖给小粉磨站,待春季到来后,小粉磨站再以较低的价格推向市场,使得春季水泥价格下滑,直到小粉磨站把冬天很便宜买到的熟料用完后,大概八九月份水泥市场才开始赚钱。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产能过剩阶段夏季生产的熟料都消化不了,根本不需要冬储,所以在北方地区开始推行冬季错峰生产很有必要。这是通过政府强制限产的供给侧改革的案例。

  如何进行供给结构性调整

  联合重组:联合重组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市场集中度、稳定水泥供应,提高行业效益,要鼓励大企业,按区域形成市场核心利润区,形成区域市场。

  禁止新建:纵观全球水泥行业,过剩市场经过整合后,均进入长期稳定局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企业再去盲目建新线。

  淘汰落后:对低水平的落后产能加大出清力度,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去产能,第一先淘汰落后产能,第二过剩的先进产能也要关闭。

  国际产能合作:发挥资金、装备、技术和管理优势,把工厂建到国外去,把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减轻国内新增压力。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并提出“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展开了打响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的清晰的路线图。面对这个难得的政策机遇,您认为水泥行业应该如何做好生产供给方面的结构调整呢?

  宋志平:现在中国的水泥产能是个天文数字,无论是人均水泥用量,还是人均累计用量,都是全球第一,超过工业发达国家峰值很多。从当前我们的国情来看,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不可能像以前那么多了,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增加,在“十三五”能维持住现有的水平就相当不错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期,水泥需求为20亿到25亿吨,但我们的产能却有近40亿吨,过剩非常严重。

  大家都意识到了去产能的重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好政策,但究竟该怎么做呢?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集思广益,真抓实干。水泥行业应该切实讨论一下,到底怎么干?我有两个担心:一是由于中国建材发挥大企业作用,水泥行业前两年比钢铁行业好,然而2015年行业部分企业带头打价格战,导致我们市场竞合的“马其诺防线”彻底崩溃,行业利润下滑很快。现在国家出面做钢铁和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力度很大,而水泥行业又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届时水泥行业可能会不如钢铁和煤炭行业。二是这么大的水泥产能,在“十三五”里不管怎么样GDP还有6.5%的增长,还能有一定的量做支撑。但“十三五”以后呢,销量会掉头向下。为此,“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在有一定需求量的情况下,抓住机会,采取措施,把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一个长期的良好走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十三五”里既为了企业的当期利益,也为了未来水泥进入减量期时不至于更困难,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抓住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宝贵时间,果断地去产能。

  怎么做?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去产能和让企业有利润。习近平总书记讲,衡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中间,企业有利润是一切的前提,没有利润其余就都没有了。要让企业有利润,目前就得解决产能过剩问题。[Page]

  最近经济学家围绕供给侧改革讲得挺多。无非就是两件事:去产能和产品升级换代,这两件事就叫结构调整,减少过剩的低端的量,增加急需的高端的量。而对水泥行业来讲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就是去产能,40亿吨水泥产能,只卖20亿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去产能上真抓实干,才能真真正正地为供给侧改革做点事情。

  孟宪江: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去产能?

  宋志平:围绕供给结构调整,我认为有这几招来解决问题:

  第一招,继续鼓励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过剩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特别是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由大企业整合市场,增加行业集中度,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做到退而有序。

  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水泥、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基本上到了一个高峰之后就是兼并重组,关掉很多工厂,几十家水泥厂变成几大家,高度集中,同时果断退出,果断产能出清。日本的水泥年产量从泡沫经济时代的1.2亿吨降到现在的4500万吨,但价格一直不错,现在是100美元左右一吨,是我们的一倍,日本水泥企业效益也不错。法国水泥行业过去在困难时期,销量也降了30%,出现这个问题后,行业就开始整合。通过整合,法国水泥行业建立了良好的秩序,过剩产能也逐渐消失,企业开始赚钱,现金流变好,之后开始投资海外,因为“走出去”需要强大、雄厚的资金支持。意大利水泥行业在遇到过剩问题时,并没有成功实现整合,所以水泥企业效益一直没有法国企业那样好。

  中国建材推动重组有十年了,其间没有得到什么政策支持,无论从贷款的利息、从税收的减免,还是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便利上都没有。中国建材的重组在全国是有代表意义的,下一步对联合重组,包括对中国建材这类联合重组中立过功的企业,国家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支持,包括考虑给予一些贴息贷款支持,给予资本市场融资便利的支持。要鼓励联合重组就要给企业政策,给融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我国水泥行业有53%左右的产业集中度,相较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

  爱尔兰CRH董事长跟我聊“到底哪儿的水泥业务赚钱”的问题时,他说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哪个地方有3家水泥公司加起来市场占有率达到70%,那个地方就挣钱,市场集中度是价格稳定和企业获利的前提。

  联合重组的目的是增加集中度,鼓励大企业按区域形成市场核心利润区,鼓励大企业之间产能互换,鼓励大企业托管中小企业,支持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或者形成联合销售体进行联合销售。这都是联合重组的方法。

  世界水泥前五的拉法基和豪瑞集团合并是水泥行业的重大事件。合并后的拉法基豪瑞集团董事长乐峰先生对我说,拉豪合并的工作都已经完成,现在水泥总产量达到4.2亿吨。合并主要的效果是节约成本,形成协同效应。拉法基豪瑞各有所长,双方合并后能把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好,新企业能形成更好的机制,架构也非常好。如果全球经济形势好,合并后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重组中有两件事非常关键。一是重组一定是一个停止了新建的市场,不能边重组边新建,山前买一个厂子他在山后再建一个,那样,谁重组谁倒霉。这次钢铁、煤炭调整中要求三年不能新建,把新建卡住了。水泥也不应该再新建了,所有的在建都应该停下来。二是重组了以后价格合理回归。重组之后,价格不能恢复,大家依旧打乱仗,重组者就会腹背受敌。2010年至2014年,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把水泥价格维护得不错,行业有利润,企业也有利润,但2015年一些企业大打价格战,没有维护住价格,大家都有损失。

  第二招,严格禁止建新线。

  2009年春天在北京水泥国际峰会上,我说中国的水泥不能再新建了,提出了“休克疗法”,可惜大家没听。从那时到现在7年了,这7年里新增水泥产能10亿吨以上,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过剩量。现在,水泥行业在全国各地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必须严禁建新线,更不能偷换概念把新建变成新增。我们刚开始提的是不要再新建,但有关部门把它变成新增,搞等量淘汰、异地置换,于是又增加了很多产能。2015年全国又新增熟料产能4300万吨。

  水泥窑可以进行协同处理、垃圾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但都要在现有生产线基础上工艺改造,而不能以这些名义再建新线,搞变相新建。目前我国的水泥厂大都是一流的装备,高过全世界平均水平,因为我们的厂大都是新建的,欧美的水泥厂都是二三十年前建设的。我们根本找不出任何理由再建更新的。这一点必须坚持。

  中国的水泥无处不过剩,无时不过剩,已无淡旺季之分。所以中国的水泥行业千万不要再新建了,把新建改成新增,虽是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

  第三招,坚决淘汰落后。

  对低水平的落后产能加大出清力度,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彻底淘汰小立窑。这些年小立窑基本上被淘汰了,但是现在各地还有4000多万吨的立窑水泥,还没有完全淘汰掉,这个尾必须扫掉,虽然量并不大,但很恶劣。

  二是淘汰日产2500吨以下的熟料生产线,淘汰小旋窑。

  三是分区域淘汰日产2500吨的熟料线。比如在有些省份如安徽,留存2500吨线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5000吨线都过剩了。但有些省份如云南,2500吨线是主力机型,没有必要淘汰它。

  四是关闭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过于密集地区的生产线。5000吨线在技术、环保、效率上可能没问题,但过剩太多也不行。做大型水泥熟料基地的思路也需要重新考虑。以前各地没水泥,建设熟料基地,扎堆建了不少5000吨线。现在哪儿都有水泥,运费又高,吨水泥百公里运费要几十元。过去做熟料基地的优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在熟料基地的富余产能也要关闭。大型线是成本低,可大型线如果在100公里之内是成本低的,如果500公里成本还会低吗?算成本不是只算工厂运行成本,要算水泥运到客户那里到底是多少成本。一个县就做一条5000吨线,供应周边地区,如果做规模更大的线,运到很远的地方,运费高,还冲击别人的市场。所以要根据情况关闭过剩的5000吨线,一切服从于市场。十几年前我到日本的大阪水泥,看到几条3000吨以上的生产线都关掉了。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去产能是去不掉的。不主动关一些工厂,最后就是所有工厂都过苦日子。关掉一些生产线,企业还能赚钱。这是绕不过去的。

  五是下决心全部淘汰低标号32.5水泥。现在刚淘汰PC32.5,我们正推动淘汰PC32.5R,还有32.5粉煤灰水泥、32.5矿渣水泥,都应全部淘汰掉。因为32.5水泥是个大杂烩,一些小水泥厂什么东西都敢掺。32.5低标号水泥全世界都很少用了,中国还在大量用,甚至占比达到50%到60%,全世界的情况是42.5水泥占50%、52.5和62.5水泥占50%。国外水泥是青色的,我们的水泥是灰白色的,里面加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做混合材,本来是70%的熟料加30%的混合材,现在一些小企业用30%的熟料加70%的混合材。

  六是废除直径3.2米以下的水泥粉磨,提高水泥粉磨质量,降低能耗。

  七是要提高建筑混凝土的等级。现在我们建筑的等级是C15、C30、C40、C50,现在我国仍大量采用C15,全世界没有这个等级,这个等级太低,很多房屋浇铸了混凝土,用不了20年、30年就坏了。供给侧改革中,我们要满足高端的需求,不只要淘汰掉落后的,还要推广高标号水泥、高等级的混凝土,包括特种水泥。

 第四招,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开辟新的需求市场。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并多次指示加快水泥、玻璃成套装备“走出去”的步伐。中国水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牵引下,中国水泥企业从过去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时代,创造长期需求。

  过去我们水泥出口是享受国家退税政策的,但后来因为属于“双高”行业,就取消了这个政策,我们希望恢复水泥出口退税政策,推动中国水泥出口。现在非洲等很多国家缺水泥,我国现在水泥产能这么多,在当前这个过渡期,可以适当给些政策,鼓励产能过剩的企业多出口水泥。还有就是对于那些在国外建新水泥厂,在国内同时又关掉一些水泥厂的企业,也应考虑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比如纳入国家专项建设资金贷款,以加大“走出去”跟消减国内过剩产能之间的联系。

  如何做好市场结构性优化

  错峰生产:错峰生产不仅应该常态化,还应该增加内涵,推而广之,实施减霾错峰、限碳错峰、春节淡季错峰、高温雨季错峰等;不仅在北方采暖区错峰生产,还应在南方和全国范围内推行。

  行业自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促进行业内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诚信建设,建立企业市场行为的管理约束机制。

  大企业引领:大企业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带头淘汰32.5标号水泥、带头停掉富余产能、带头不新建生产线、带头执行错峰限产、带头稳定市场价格。[Page]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解决过剩问题的部署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更多运用市场的办法。您对市场结构优化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宋志平:在市场优化方面,我认为,全面开展错峰生产,发挥好以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发挥好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是工作的重点。接上前面的四招,从市场结构调整方面看,还有三招。

  第五招,大力开展错峰生产,扩大错峰区域。

  供给侧限产是当前应对市场需求下滑的主要应急手段。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文要求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对行业来讲,错峰生产的经验值得推广。

  北方错峰生产非常有意义。错峰生产不仅应该常态化,还应该增加内涵,推而广之,实施减霾错峰、限碳错峰、春节淡季错峰、高温雨季错峰等;不仅在北方采暖区错峰生产,还应在南方和全国范围内推行,缓解供需矛盾、雾霾等问题。从实际操作上讲,与玻璃厂和钢铁厂最大的区别是水泥厂是可以停产的,一条日产5000吨的线停产一次,造成的损失是35万元,这是可以承受的范围。

  全世界水泥产能利用率是70%到80%,去年有的企业利用大家停窑限产时开足马力生产,达到120%的产能利用率,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短缺经济的时候多生产,现在都富余了,为什么还要这样生产,你多赚一点点,把行业的价格都搅黄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最后谁也赚不到钱,因为需求没有弹性。

  最近我去法国参加世界气候大会讨论了水泥的碳交易问题。现在我们国家有7个地区、6个行业在推行碳交易试点,其中也包含水泥行业,到2017年全国就推开碳交易。碳交易有项指标叫碳配额,2014年是5000吨的水泥线给160万吨二氧化碳的配额,我觉得太高了,应缩减水泥厂的二氧化碳配额,缩减到只有80%的产能利用率。这样就像限电一样,企业想多生产也不行。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了地球温度的迅速上升,我国二氧化碳目前的排放量使我国对世界在环境气候方面的承诺压力很大。水泥生产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而且是单向排放,差不多1吨熟料排放0.8到0.9吨二氧化碳,中国每年排放的120亿吨二氧化碳中,水泥行业占了10%左右。

  雾霾是看得到的,二氧化碳是看不到的,随着二氧化碳核查越来越严格,将来会用碳配额限制水泥企业的生产。2010年三季度,江浙一带为了完成环保达标对水泥行业进行了限电限产,水泥价格应声而起,并一直延续到2011年,那一年也是行业里最赚钱的一年。事实证明,真正的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限电限产对行业是件好事。

  在这个过剩时代,我们真的要改变很多观念,包括给职工放假,能多放的就多放,因为上班也没意义,生产的东西也没人要。为什么欧洲人实行5天工作制,每天上班6个小时,就是因为生产了也没用,所以就多放假。我们水泥厂也要放长假,让职工快乐生产。

  第六招,以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

  开展行业自律实际上要协会主导,大企业引领,促进市场健康化,不进行恶意杀价,不搞倾销。国际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反垄断,垄断实际上是指滥用市场支配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才是垄断,一家企业即便覆盖70%的市场,如果没有滥用支配地位就不叫垄断。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滥用,而对于支配权,实际上是要用的,有一定市场定价实力和话语权,这是全世界企业的目标。另一个是反倾销,在当前过剩情况下,倾销是主要矛盾。这里的倾销指的是低价销售,主要指产品价格低于在目标市场的平均成本。现在有人认为,竞争就是把价格打得越低越好,物美价廉,其实恶性竞争实际上是损害了企业,最后受苦的还是消费者。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反倾销,而维持市场健康的工作主要是由行业公会来做。国外的公会有很大权力,主要是协调市场上销量和价格,代表行业共同利益,捍卫本国市场,对国外企业实施反倾销。我们要强化协会维护市场健康和公平的作用。协会是市场化的非营利组织,要发挥协会在市场健康化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协会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力度,以及对市场化管理的力度,包括市场化约束和市场化自律。

 第七招,支持大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大企业要发挥应有作用。前不久CRH首席执行官阿尔伯特讲到,从全球水泥业调整产能过剩的历史来看,长则40年,短则15年,而且龙头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企业要发挥应有作用,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高度,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进行系统化、全局性思考,探讨企业间通过交叉持股、置换产能、委托管理等方式合作共赢。

  大企业更要站在道德高地做企业。第一,做企业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以人为本等。第二,进行市场竞争时,要考虑到行业的利益,要有大局观。第三,企业发展要关注到气候变化,承担社会责任。第四,“走出去”要给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材上市十年来,实际上都是在行业的供给侧进行结构调整。中国建材战略中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大力推进水泥、玻璃行业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这句话里没有讲建新厂、增量,讲的是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即使在水泥的结构调整中,我们提出大力发展水泥的高标号化、特种化、商品化、制品化,讲的是不只要限制低端,还要迈向高端。第二句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讲的是在供给侧做高端产品。目前中国建材在新型建材、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新型房屋等领域都有不少盈利,主要得益于在供给侧的结构调整。

  这些年来,作为中国水泥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主动联合行业协会和业内企业,扎实落实政府产业政策,带头做了大量的维护市场供需平衡的工作。

  在去产能方面,中国建材一直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早我们带头炸了9条小立窑,中央电视台直播,带动了全国淘汰小立窑;现在我们又带头淘汰32.5水泥。中国建材一路带头,受益的是整个行业。

  我们相信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但我们会坚定不移做下去,发挥中国建材的引领带头作用:带头淘汰32.5标号水泥、带头关闭富余产能、带头不新建生产线、带头执行错峰限产、带头稳定市场价格,在水泥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做有担当的企业。我们也呼吁行业内的兄弟企业都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的高度,共同推动供给侧改革,共克时艰,开创水泥行业美好的明天。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面对严重过剩问题的水泥行业,如何在新的五年规划中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对行业的未来进行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化解过剩产能提出更有效的办法路径,让行业能够克服当下的困难,实现良性发展?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6-01-18 13:06:57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