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台泥进入中国大陆的第十一年。虽较同行整整晚了一轮,但后发先至的台泥,在董事长辜成允“鹰式铁腕管理”的带领下,去年总产能跃居中国第六。
凭借着一股“没在怕”的勇气冲刺大陆市场,辜成允说,台湾过去曾是创新之岛,如今面临人才流失、产业发展滞碍难行等困境;他认为,追求创新的关键在于“不要怕”,台湾必须找回身为“勇者原乡的勇气”。
管理大陆市场 虚心学习
后发先至的台泥,如何成为中国前十大水泥集团?
我不敢讲台泥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但我常常在想,台泥和其他外资或非陆企相比有什么差异。
基本上,台泥有三个不同:
一是台泥刚进大陆时,就很清楚地了解大陆与台湾水泥业在环境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带着台湾经验去管理大陆市场,而是虚心的重新学习。
举例来说,台湾经济成长比较容易预期,但大陆的经济走势上上下下,震荡幅度很大。以水泥产业来看,台湾水泥业是一个价格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工业产品,但在大陆,水泥则成为消费性产品,市场跟随供需容易大起大落,企业必须要能快速适应。
第二,我们在过去十年内,透过储备干部计划,从台湾培训了超过一百位来自水泥行业的年轻同仁,他们拥有各种水泥相关的专业才能,亦深具大陆实战经验,是台泥在大陆成功营运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三则是“大陆本土化”,透过大量晋用大陆员工,让台湾员工与大陆员工能融合在一起。台泥虽属传统产业,但一路走来的营运核心是“以创新的精神做传产”,要求员工做到“当责”、“诚信”与“执行”,培育不断变革的文化,要求每一天都在改变,而改变都能比过去、比现在好。
远程预警 降低采购风险
此外,台泥也研发了远程预警系统,透过交易行为、历史数据的海量大数据分析,预先了解风险高族群,如不当围绑标者,当他们开始和台泥接触时,预警系统就会“亮红灯”提醒采购人员,同时回传至相关主管与台湾总公司实时反应,把需要管理的情资主动推到需要使用这些情资的同仁手中,在事情还可以改善、防止前,在第一时间把关。
例如近年我们不断更新信息与系统需求,像PDA巡检系统,可针对财务、业务、物料和工务等四大营运系统进行远程遥控,在台湾透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就能随时掌握大陆厂区情况。
厂区外销售的车辆或船只,则全装有GPS定位系统,能清楚掌握货物流程,还可控管运输成本。
当然信息数据的管理,最怕的是该进入系统的数据没有进去,因此,每个月还都有一个全功能的访厂小组到各厂区核实,并将规避系统、作假的情况列入预警的规则中,可以说每次去现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不能怕:追求创新的关键
台湾过去被认为是创新之岛,如今台湾产业发展却面临诸多瓶颈,该如何突破?
“台湾,是勇者或勇士的原乡。”
回头看看历史,不论是清朝时期从中国大陆经过黑水沟,九死一生渡台的台湾人,或是人类大迁徙的过程中,作为南岛语系最后一邦的台湾原住民,无论是何时到台湾、从哪里到台湾的台湾人,每个族群都具备了这种“谁怕谁”的勇气,台湾人的特性就是“谁怕谁”、“没在怕”,众人携手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上展现了台湾奇迹,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然而,近年台湾人这种“谁怕谁”的特质,好像被“小确幸”取代了,很多人想问,现在的台湾究竟在“怕什么”?过去六、七十年代,大家拎个小皮箱,管他美国、日本是世界强国,台湾人没有一个在怕的,就是全球跑透透拼了,那么,现在为什么我们在怕?
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许根本没有解答。但追求创新的关键就是“不能怕”,所谓的害怕、恐惧就是把我不喜欢的东西挡在外面,追求一个“不要变”。如何让年轻人回去那个“我不怕”的台湾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执行力 克服恐惧的方式
事实上,谈到台湾产业发展的瓶颈,各单位、机关也提出许多创新方案,我相信很多东西都要靠执行力凝聚共识,不只提出大家共同可接受的方案,更要针对大家认为可行的方案执行。
我也相信任何议题都是选择题,不是绝对的是非题。如果我们认定“利大于弊”,就只有利没有弊;或“弊大于利”,就坚信有弊就绝对没有利,这绝对是行不通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该怎么将正面的利扩至最大,同时透过救济与辅导减少弊端,才是真正的作法。
有了勇气,更重要的是得有执行力;执行力正是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式。
迎挑战 别把自己愈关愈小
台湾当前有一些基本问题亟需政府解决,否则产业只能外移或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长远来看,对台湾非常不好,政府一定要想办法把执行力拿出来,使台湾形成共识、往前走,不是再开一次会,再把所有的问题搞成两本大书。
台湾是一座小岛,但不可能把自己愈关愈小,台湾人应勇于面对挑战,内部的愤怒、生气或抱怨,都无法让地球停止旋转,还不如知道地球在旋转,提出方法来因应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