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首往昔,2005年对水泥行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行业利润结束了从2000年6.33亿到2004年133.34亿近乎疯狂的翻倍增长,跌回2003年以前。十年一轮回,2015年,水泥行业正在经历相似的一幕,目前行业利润回落至八年前已成定局。
回望过去的这十年,走过2005年行业首个低潮期之后,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带动下,水泥行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从产能规模到行业利润总额再到整个行业装备技术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水泥行业利润从2005年79.19亿至2014年780.2亿,翻了十倍,期间2011年行业利润总额更是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水泥产量则从10.69亿吨,增长至空前的24.76亿吨。
如今,命运如此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又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即将启动,不同的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确定了6.5%的经济增速底线,相比十年来平均9.95%的GDP增速,已有了大幅下滑。受此影响,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水泥行业发展无疑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事实上,今年水泥产量下滑以及行业利润大幅缩水已经不可避免,水泥工业走过了“黄金十年”,未来又将走向何方?需要业内一起探寻……
湖北世纪新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诸葛文达
2001年诸葛文达到湖北创业,十多年来,正是在两个五年规划带来的水泥行业发展机遇下,凭着其充满冒险与激情的个人情怀,湖北世纪新峰水泥集团不断走向成功,成为湖北水泥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方诸侯”。
然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经济大潮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今年以来水泥行业低迷的态势,同样给世纪新峰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诸葛文达在接受中国水泥网记者采访时直言,“世纪新峰今年销量和去年差不多,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较往年偏低,企业盈利情况与相比去年存在较大差距。”
世纪新峰的成功是近十年来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其遇到的业绩难题也是目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内水泥企业的一个“通病”。毋庸置疑,未来国内水泥需求将逐步萎缩,前十年的翻倍增长也将尘封进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成熟,水泥需求停留在一个低于现在总量的合理、稳定的区间也是必然。
在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作为行业的主体,水泥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应该如何抉择?是在不断内耗、相互“征伐”中寻找新的平衡,还是在合作与竞争中逐步走向升级?让我们来看看诸葛文达,这位“老水泥人”怎么看。
湖北世纪新峰水泥集团
产能互换带来新转机
受产能过剩影响,为应对行业竞争,近年来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越发频繁。仅今年1-9月,上峰水泥、京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水泥等企业均有并购动作。似乎,在行业生存环境恶化的背景下,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已经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诸葛文达的介绍,在钢铁行业,宝钢、武钢都曾发起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一度成为世界级大型钢铁企业。但大规模收购之后,产能集中度虽然得到提高,但庞大、臃肿的企业构架,以及关停部分产能之后带来的社会影响却花费了十多年依旧未能改变。
如今,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之下,高产能集中度不但没有为钢铁企业摆脱产能过剩困境提供帮助,反而限制企业改革手脚,使其深陷泥潭,困难重重。相比之下,水泥行业近年的兼并重组虽然相对成功,例如中国建材依靠兼并重组一跃成为全球产能第一的水泥企业,有效整合了大量各自为政的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性竞争,但是钢铁行业的经历正在敲响警钟,产能集中度的提高并非解决产能过剩的良药。
事实也正是如此,诸葛文达告诉中国水泥网记者:“国内某些区域市场,企业个数并不多,可价格战还是打得一塌糊涂。参与价格战的各方,都实力雄厚。如湖南,主要是海螺、南方、华新、红狮,又如河南,主要是中联、天瑞加同力,虽然前几名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可协同依然困难,企业间陷入强强内耗之中。”
诸葛文达进一步指出,在当前行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企业间更加难以建立互信关系,进而加大了协同难度,这是导致今年水泥行业价格偏低,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面对需求的下滑,在行业恐慌心理作用下,高产能集中度事实上仅仅是将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上升为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在现阶段,大的水泥企业集团纷纷在各地布局,呈犬牙交错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牵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间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为解决企业布局带来的相互制约问题,诸葛文达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产能互换”,以提升特定区域产能集中度,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整合。
为此,诸葛文达曾撰文指出,“以泛长江流域沪苏浙皖赣湘鄂川渝及豫鲁九省二市的市场为例,如能快速实现产能互换,在水泥平台期各企业可能更易回收投资,避免衰退期的覆灭。”
世纪新峰水泥生产线
然而,产能互换作为兼并重组的另一种做法,虽然已有先例,例如:2004年中国建材曾收购徐州海螺,获得了淮海区域大发展机遇,作为交换,海螺水泥则套现后快速用于沿江扩张产能,奠定了现在超强的市场布局,但是真正落实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难。
“产能互换涉及到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虽然最终会是双赢,但是利益分配不容易平均,难免出现受益大小的差别,如果企业太注重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企业家又缺乏足够的胸怀,则难以实施。”诸葛文达表示,产能互换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于企业能否站在企业乃至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看待利益分配问题。
相比于相互兼并,产能互换最大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行业协同难度,避免了恶性竞争,解除了现有格局下企业间相互制约的枷锁,对于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产能互换难度虽然较大,但诸葛文达坚信:“未来水泥市场需求会逐步下降,为优化行业资源,提升竞争力,企业间产能互换还是会实现。”
放开竞争只会两败俱伤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也是保证行业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这种“新陈代谢”在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全面放开的竞争是否合理呢?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行业优势产能与弱势产能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充分市场竞争可以再短时间内“消灭”弱势产能,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然而,当业内优势企业优势并不明显之时,相互间的开放竞争便会成为一场永无休止的“杀戮”,最终带来的是行业整体利益受损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
诸葛文达在中国水泥网总部交流
目前,国内水泥工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新型干法水泥占据绝大多数,业内企业整体水平尤其是规模化企业间,差距并不明显,加之水泥运输成本过高,变相增加了销售成本,导致略显优势的水泥企业难以短时间内淘汰竞争对手,全面放开市场竞争带来的将是一场消耗战。[Page]
因此,诸葛文达表示,基于当前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现状,放开市场竞争并不可取,通过广泛的合作,配合必要的竞争,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方为上策。
以停窑限产为例,从去年开始,淡季停窑无论是规模还是时间都呈现一种空前的态势,原因在于,淡季价格下滑严重,不少水泥企业希望通过停窑的方式来保价甚至是提价。对此,诸葛文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旺季停窑意义远大于淡季停窑。”
诸葛文达进一步解释道,“在当前经济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整体下滑的背景下,旺季停窑才能让旺季真正成为旺季,反之淡季水泥需求低迷,停窑并不能真正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因此,旺季通过企业间有效的合作实现共赢,淡季放开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企业,剩下的企业再进入下一个旺季,如此循环反复,优势企业可以生存下来,弱势企业逐步淘汰,既避免了行业恶性竞争,又可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然而,诸葛文达这一设想,若要实施却并不容易。当前水泥行业,由于市场压力较大,业内企业恐慌心理严重,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要实现旺季停窑等行业合作尤为困难。就此,诸葛文达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各自为政,缺少主心骨,因此行业合作必须发挥优势企业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为有效控制产能规模,规范行业竞争,南方水泥在业内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诸葛文达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螺水泥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其它参加的企业也大多各怀鬼胎,处处以一已私利为中心,行业合作缺少严肃性,限产没有一致性,而南方水泥对此也没有办法制约,最终直接导致了业内合作效率低下。
根据诸葛文达的设想,有了海螺水泥的积极参与,当前行业局面将可以实现完全改观。一方面,海螺水泥与南方水泥合作,将大幅增加可调控产能比重,加大市场话语权;另一方面,依托海螺超强成本控制力,可以迫使其它企业做到言行一致,共同限产,否则就可以发挥过剩产能在局部地区挤压不守信企业生存空间,如此,各家企业唯海螺·南方马首是瞻,产业合作方能不折不扣的得到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深信,只有经过惨酷的恶性竞争,才能实现去产能的目标,然而这一做法却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到现在,经过一轮轮拼杀,己经形成了巨头,让巨头与巨头继续通过长期野蛮的恶性竞争胜出一个,不符合行业生态逻辑,届时剩下的可能仅仅是一推“烂摊子”而已。
“对于行业巨头来说,在市场已经没有上升空间,扩大巿场份额代价过高时,工作目标转向谋求合理的回报非常重要,既能规范行业竞争,获得必要收益,也能通过资本的积累,为产业升级提供帮助。”诸葛文达指出,对于当前的水泥行业而言,只有海螺水泥主导下的产能默契才是化解产能过剩唯一真正有效手段,若一味的放开竞争,行业将陷入一场漫长而黑暗的混战。
“走出去”不具备广泛性
近年来,由于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截止目前,中国建材、中材、海螺、华新、红狮等国内知名企业均已在海外设厂。与此同时,今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得益于此,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投资的推进迫在眉睫,国际水泥需求有望受此拉动。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积极“走出去”是否能成为我国水泥企业摆脱国内产能过剩泥潭的“绳索”呢?事实上,这也并非易事。相比于在国内投资建厂,国外投资将面临更多的不可控风险。
海螺水泥是国内水泥行业领军企业,无论是成本控制、管理水平还是生产线技术水平,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甚至引领世界水平。但去年11月投产的印尼南加海螺运营情况却并不理想,中报显示整个南加海螺今年上半年巨亏8080万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汇率变化等方方面面。
诸葛文达与中国水泥网记者交流
诸葛文达告诉中国水泥网记者:“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难度较大主要在于,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大,成本回收难度大;另一方面投得越多产能越大,市场价格容易遭受打压;此外,包括人文环境、民族性格、地方保护等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也进一步增大了水泥企业海外发展的难度。”
诸葛文达认为,对于“走出去”,国内水泥企业还是应该理性看待,例如中国建材、海螺、中材、红狮、华新等优势企业,出于全球化以及拓展盈利空间的需要,“走出去”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是国内多数区域性企业,并不适用。
树一个行业要多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一个行业要多久?从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波特兰水泥算起,现代水泥工业从萌芽到壮大已经走过了接近两百年的历史。在国内,最早的水泥厂是始建于1889年的启新水泥厂,距今也有百余年历史。在这百余年时间里,中国水泥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如今水泥产量已近达到世界产量的60%,生产线现代化水平也已走到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庞大的产能体量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行业恶性竞争正在蚕食着行业蜕变的资本。就在笔者下笔之前,四川、陕西、新疆等地又传来了水泥价格下调的消息。行情不景气已经成为今年水泥行业一条甩不掉的“标签”。
中国水泥网万里行曾走进世纪新峰
诸葛文达:“明年得益于大量批复的基建项目,以及降准、降息、降低房贷首付推房地产市场的带动,水泥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值得期待,但总体来说,行业形势依旧堪忧,前些年的行情很难再现,三五年之内水泥行业不会出现太大转折,作为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此之后应该如何做,需要有这样的心里准备。”
在诸葛文达看来,一味的恶性竞争绝非行业重塑手段的首选,如此“杀鸡取卵”的转型升级代价过于高昂,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必要的竞争同时,行业合作仍然必要,并由行业优势企业来领导,通过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逐步推进行业的优化升级。
2005年以后的十年,水泥行业实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但“快步”推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产能过剩等“后遗症”;面向未来十年,“十三五”即将起步,中国经济正在迎来转型,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水泥行业需要在震荡中愈发成熟,基于业内企业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回答上述那个问题,树一个行业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