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家都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和建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材行业今年上半年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四低”(低增长、低价格、低投资、低效益)态势的情况下,不少业界有识之士对我国建材行业今后将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是什么,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中国建材报》作为我国建材行业的主流媒体,开辟“建材行业转型发展大家谈”专栏,为汇聚民智、集中民意搭建广泛交流平台,一定能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选择发展方向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谋事者,必先了解“大势”。研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材行业的发展,必须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经济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发展方向,才能结合行业自身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确定今后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我国国民经济,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由于发展方式的粗放和不可持续,也产生了制约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阶段。
“新常态”从词语上重点是突出两个概念。一曰“新”,二曰“常态”。两者结合起来,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一个较长历史阶段进入明显与过去不同特点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将有着以下明显特征: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改革开放后(1979~2014年)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年均9.8%,国际金融危机后几年(2009~2014上半年)也达到年均8.7%,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3%。继2012年和2013年之后,再次低于8%。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7%,符合7%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总体看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7%~6%)的趋势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趋势。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在经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将从外延型规模扩张转向内在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效益,谋求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明显看到我国一产(农业)和二产(工业)比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逐年下降,而三产(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继续保持在三大产业中的领跑格局,且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服务业占比为49.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5和2.1个百分点;在一、二、三产业本身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领域中的传统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引导下,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调整升级,进一步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一产”中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比重加速调整,“三产”中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共同的特点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来解决各个产业的突出问题。力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实现低碳发展,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更高、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地位凸显过去我国经济所依仗的生产要素低价格、低成本、外延扩张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生产要素价格急速上升的影响,过去那种粗放型、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必须从扩大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转向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及服务质量,在严格生态环境保护、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驱动经济的发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正在主导着国家、行业、企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矛盾凸显风险加大由于经济增长减速,过去高速增长期所积累下来在一些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正逐步显现。传统制造业领域,许多企业因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走低,(PPI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压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和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财源吃紧,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存在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避免金融风险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公共环境和生产安全重特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矛盾引起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挑战。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环境和特点,坚信“问题与机遇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的理念,结合建材行业实际,找到如何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发掘新动力、抓住新机遇、取得新发展。
一、以深化改革创新驱作动为建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两大动力源。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强有力的引擎。改革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缚和障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痼疾,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广度前所未有。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职能转变、国企改革的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通过改革,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形成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各方职责的正确定位及职责边界,纠正相互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建材行业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要统一思想认识,紧跟中央部署,结合行业实际,落实改革措施,释放改革动力。
集团也一样是十分关键。“双创”具有明显的“全社会性”和“全产业性”。建材行业一定要在“双创”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以扩大开放、统筹调整作为建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统筹起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材行业在这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今后我们要在国际产能合作、对外产业对接、构筑“一路一带”经济带的工作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了使建材行业迈向产业的中高端,我们要在积极提高研发、设计、咨询、规划等产业前端和流通、销售、服务等产业后端,即“微笑曲线”两端上下功夫,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思路、新业态和国际人才,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在产业生产环节要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益和产品及服务的内在质量。
建材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部分产业(水泥、平板玻璃等)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发展建材行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关联的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要进一步调整建材行业的三大组成部分(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开采和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之间的发展。同时,三大组成部分本身的结构调整也是其能迈向产业中高端的关键。
三、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理念,将推动建材行业从传统建筑材料产业向中高端材料及制品、新型环保产业转型作为建材行业发展目标。建材行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建材行业多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天然矿物原料。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正在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数量仍将很大,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将继续成增加态势。随着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建材行业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能源,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努力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
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要贯彻到建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到产品的流通、销售、使用、维护,直至产品使用寿命的结束后处置,均需贯彻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理念,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发展绿色建材产品部件,支撑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需求。
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多方合作创新,研发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积极开发新的建材制品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要充分利用建材行业的独特优势,发挥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链条的特征,大力发展新型环保产业,为工业及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泥及建筑垃圾的科学合理处置和利用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坚持“依法兴业”是建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把“依法治国”摆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任务的突出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所有的经济活动必须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下有序开展,这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法律、法规和条例制定的科学性,体现法律、法规和条例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条例,做到尊法受尊重、守法受鼓励、违法受追究,犯罪受处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尊法、守法是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必须牢记“依法兴业”的经营准则。
当前,建材行业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转型和调整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国家总体战略的部署下,在经济新常态下激发行业发展的源动力,抓住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找准行业发展的新目标。万众一心、克服困难,实现建材行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