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人们可以修正经济的波动,但不可能完全避免。如果你想完全避免,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
市场销量的轻微增长,会带动产量和生产能力的更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各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我们无法避免产能过剩,只能设法减轻产能过剩对我们的伤害。
一、钢铁行业失败的兼并重组
钢铁行业专家许中波说:“钢铁行业合并重组都是失败的”。
武钢的邓崎琳时代,为了防止被宝钢兼并,先后重组了鄂州、柳钢、昆钢,产能一跃达四千万吨,居世界第四,并全球开矿。而今,武钢身陷泥淖,邓及其干将孙文东落马。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说,宝钢之前的兼并重组称不上成功,宝钢花了十几年时间,才解决了上钢、梅钢十几万人的安置问题。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其对八钢、韶钢的重组上。徐乐江说,若国务院不下命令,他一个都不会去兼并重组。
在许中波看来,北方由邯钢和唐钢合并而成河北钢铁,由莱钢和济钢合并而成山东钢铁,也都不能称成功。
二、水泥行业成功的兼并重组
与钢铁行业不同,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大获成功,典型为中国建材完全依靠兼并重组崛起,一举成为全球水泥产能最大的水泥集团。
与钢铁行业的领导不同,中国建材的领导核心宋志平先生热衷于兼并重组,并大胆创新运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实施兼并重组。
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之所以不太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他们在钢铁盈利可观的年代,强行把其它企业吞下,吞下后恰逢钢铁行情持续低迷。
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之所以暂获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中国建材能够在行业低迷的时候,整合水泥行业,利用行业协同创造效益。
三、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新困惑
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兼并重组,把小企业整合掉,减少企业个数,从而避免恶性竞争,改善行业生态环境。
现在的困惑,在于某些区域市场,企业个数并不多,可价格战还是打得一塌糊涂。参与价格战的各方,都实力雄厚。如湖南,主要是海螺、南方、华新、红狮,又如河南,主要是中联、天瑞加同力,虽然前几名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可协同依然困难,甚至难以协同,陷入强强内耗之中。
四、水泥产能互换的有效尝试
记得约2004年前后,适逢国家宏观调控,中建材收购了海螺水泥徐州万吨线,中联水泥获得了在淮海区域的大发展,海螺水泥则套现后快速用于沿江扩张产能,奠定了现在超强的市场布局,可谓双盈。但事后海螺水泥可能略有遗憾,失去了占据山东市场的关键时点,同时,给了中建材大举进军水泥行业的信心。当年的市场互换,因各种原因,至今可能已被世人遗忘,相信两大集团内心是刻骨铭心记得牢的。笔者认为,互换使得两大集团都在行业低谷时获得了喘息机会,并进而加速发展,至今双雄峙立,各展风釆。
五、水泥产能互换的现阶段实现途径
在现阶段,大的水泥企业集团纷纷在各地布局,呈犬牙交错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有效地牵制对方。副作用也很明显,不用多说,如果国内建设趋缓,互不合作,可能会死得很惨,包括一些现在很牛的企业。
事隔十年,重新捡起产能互换这个话题,是因为笔者发现,这是实现兼并重组目标的有效手段,它的实质是重组。以泛长江流域沪苏浙皖赣湘鄂川渝及豫鲁九省二市的市场为例,如能快速实现产能互换,在水泥平台期各企业可能更易回收投资,避免衰退期的覆灭。初略思路如下:
(一)浙江巿场:
海螺拿出建德熟料基地和浙江沿海粉磨基地,与南方水泥在苏南的生产线互换,浙江巿场留下南方、红狮两大家,利好南方、红狮,海螺在获得南方水泥沿江生产线后,转而集中夺取福建沿海巿场,更具成本优势。
(二)宜昌以下沿江地区市场
南方水泥、中联水泥拿出苏南、安徽、江西沿江地区生产线和海螺水泥浙江、山东等地区生产线互换。
华新水泥在湖北接收葛州坝水泥沿江近江生产线,把南漳、十堰等地区的生产线换给葛州坝水泥。
亚泥把四川的生产线换给台泥,台泥把江苏的生产线换给亚泥。
经过互换,宜昌以下沿江剩下海螺、华新、亚泥三大家,南方水泥退出,把区域市场的更大主导权、协调权让给海螺,沿江各家诸侯想必会看海螺眼色行事,海螺水泥进退也更自如,利好海螺水泥。
(三)河南山东市场
中联水泥收购天瑞水泥持有的山水股份,中建材成为山东水泥的实际控制人;天瑞水泥利用股权转让的资金收购中联水泥在河南南部的生产线,实现产能的互换。该市场区域是最可能产生戏剧变化效果的区域。
(四)川渝市场
川渝市场换给海螺、西南水泥,峨胜独立或加入某一家,红狮退出,与海螺或台泥的贵阳生产线互换,华新、台泥退出,与海螺水泥、西南水泥互换云贵市场。
(五)湘赣内陆市场
海螺丶南方、红狮、华新、台泥犬牙交错,作为各家备用的换出或换入区域。原则上海螺、南方主导江西,华新、红狮主导湖南,实现互换。
六、实现产能互换后对市场格局的影响
(一)大集团核心利润市场更加明确,更加巩固,更加可控。
(二)大集团更能利用布局优势,强化围剿蚕食周边中小企业的能力,从而更容易实现对其兼并或迫其协同。
(三)大集团之间不再内斗或减少内斗,有序竞争有序经营。
七、声明
谨以此文作为中秋礼品献给尊敬的乔龙德先生、宋志平先生、郭文叁先生,和其他行业领袖,仅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