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示了《关于贵州省水泥行业14个在建项目产能置换方案》,方案公布了贵州茂鑫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14个水泥行业在建项目熟料产能置换方案,共计1880万吨产能,还公布了自2011年以来淘汰水泥产能1880.4万吨。
此方案一出,引起行业内一片哗然,在我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阶段,在全行业面临“去产能”的关键期,贵州省依然新增14条,1880万吨产能。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贵州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2014年统计的贵州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能力已经达到8100万吨/年,其中2011年至2014年是贵州省新增产能最快时期,四年间新建设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40条,熟料设计产能4580万吨/年,占到现有能力的57%。贵州省经信委公布的2011-2014年淘汰了落后产能1880万吨,计算过来,四年间净增加熟料产能2700万吨/年,实际贵州已经完成了水泥业的优胜劣汰,何来的产能置换?贵州经信委公布的14条产能置换项目,必然将进一步加剧贵州省水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如14条产能置换项目全部建成,贵州省熟料设计产能将突破1亿吨/年,水泥产能达到至少1.5亿吨/年。贵州省人均熟料设计产能将达到2.8吨/年,位居全国第三,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还要多(全国人均熟料产能1.3吨/年)。同时,近年来我国水泥实际产能均比设计能力超出至少10%的现状,实际年人均实际产能达到3吨。
从效益来看,2014年下半年,随着贵州省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加剧,水泥价格一路下行至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贵州省水泥全行业亏损,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利润位居全国倒数第四。上半年贵州熟料产销量2714万吨,熟料产能利用率仅为66%。已经属于严重过剩区域。
那么,行业形势如此严重的今天,贵州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企业要上项目?首先从政府主管部门不去下力气解决行业全面亏损问题、存量优化问题,却把力气下在核准新上项目上,利用“产能置换政策”助推GDP数据,加速产能严重过剩,其造成的结果是与国务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文件精神相悖的。这14家新上项目企业如果再获得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势必消弱当地原有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在未来市场需求无增量的情况下,明年下半年在这14条生产线投产后,新一轮的低价倾销势必再演,行业难有出头之日。
我们分析,核准的这14个项目,有些企业未必有资金建设,倒是有可能拿着核准批文,倒手转卖项目,名曰“兼并重组”“企业出让”,实为一条生财之路。
贵州14条产能置换项目,看上去符合工信部产能置换政策,没有违规,但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该本着为水泥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着想,为已经全面亏损的水泥企业职工利益着想,慎重对待新增水泥产能项目。同时,我们也在思考,面对各省市自治区水泥行业都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置换政策”对遏制水泥新增产能,淘汰落后,存量优化、转型升级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