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是粒种子,上面曾经盖着块大石板。后来邓小平挥锤将石板打碎了,那我得赶紧吸收水分和空气,但绝不提出要别人浇水、施肥的苛求。有些困难必须自己承受,有些困惑要自己思考。心甘情愿就无怨无悔。”——刘永行
“石板”之下
1973年,刘永行25岁。这一年,他在四川新津县一个街办小厂上班,收入很少。可一个叫阿星(郑彦初)的女孩,并不介意他是个穷小子,看他“英俊、厚道、聪明”而深深地爱上了他。刘永行也爱这个女孩,可他没什么底气。
刘永行的父亲是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但因为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给刘家留了个“历史问题不清楚”的尾巴。因为这个问题,刘家人分不到好的工作,生活艰难。也因为这个问题,刘永行和阿星的恋爱导致了阿星和她家人的紧张关系。到最后,愤怒的阿星父亲甚至要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来换回她的“回心转意”,只是阿星含泪选择了刘永行。
刘永行回忆说,他理解他的岳父大人。哪个父亲愿意自己的女儿找一个腿脚有毛病、没有正式工作,而且家里还有“历史问题”的男人做丈夫呢?新津县是个小城,刘永行和阿星的故事几乎路人皆知,还有人跑到阿星工作的幼儿园门口等着看这个“执迷不悟”的女孩。
刘永行与妻子
从当时的条件来说,阿星的父亲没什么错。刘永行和阿星结婚时,他们买不起衣柜,买不起漆好的新床。他们花12块钱买了张床,然后再花5块钱买漆上漆。他们的新房里除了这张床,还有一张写字台和一台刘永行找来零件自己组装的电视机。他们这样的苦日子过了好几年。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29岁的刘永行参加了这次考试,高中地区理科状元。同样是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他差一点错过上学机会。只是他幸运地赶上了邓小平提出解决教育不公,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他才获得了进入彭州师专的机会。
刘永行上学时,每月有几十块生活津贴,他的妻子每月工资30多块钱,两个人的收入完全不够一家三口的开销。1979年春节,家里只剩2块钱,刘永行打算买点素菜过年算了。他4岁的儿子吵着要吃肉,当妈妈的不忍心就让刘永行去买肉。刘永行到市场,看到有农民卖自家养的鹅,一块多钱就能买一只,于是他就买了一只鹅,“好坏也是肉”。
当时,刘永行一家住在平房里。他把鹅买回来就放在了院子里的水池里。他的儿子看鹅好玩,就让他把鹅放出来。他依了儿子。结果,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只鹅跑掉了。刘永行没有怪孩子,孩子爱玩、想吃肉是天性,他只怪自己“孩子想吃一顿肉,我都不能满足他吗?”这让他很难过,十分内疚。
带着深深的歉疚,他在街上摆了一个摊,开始了他的第一份生意——修理无线电。几天时间他就赚到了300多元!差不多是他妻子一年的工资。就这样,他们一家过年的钱解决了,而且接下来一年的生活费也有了。
重要的是,他发现赚钱、做生意已经没有人来批斗你,而是羡慕你。做生意本身也没有那么难,甚至容易得很。
[Page]1000元的意义
1982年,刘永行和大哥刘永言、三弟刘永美、四弟刘永好决定办一家养殖场。在这之前,他们尝试了一些想法,但都没成。这一次,他们觉得有政府的鼓励,而且投资较低、也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家禽养殖,应该能办成。他们拿出各自的全部积攒凑了1000元,用这笔钱建起了“育新养殖场”。
这个养殖场是用废钢材、旧砖搭起来的,是他们几兄弟和几个要好的农民兄弟徒手建起来的。有些设备买不起,他们就自己动手攒“土设备”。这个养殖场浸透了他们太多的汗水和希望。
不过,刚开始养鸡时,因为不懂销售,识人不明,他们差点让人骗到倒闭。最后,他们几个兄弟不得不全部上街卖鸡仔,希望能回本。卖到最后他们发现,不仅回本还赚了720元。于是,他们几兄弟彻底告别单位生活,走上了做生意的新道路。
刘氏兄弟靠养鹌鹑起家
养鸡虽然能赚钱,但他们还是很快转到了养殖鹌鹑上。当时,鹌鹑刚刚引进中国,一只鹌鹑蛋2毛钱,而一只鸡蛋1毛钱,喂养成本相差不大。一只鹌鹑一年可以产蛋300只左右,一只鸡一年产蛋200只左右。同时,国内的鹌鹑养殖比较落后。他们觉得鹌鹑养殖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刘永行说:“我们计划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发展到2000只鹌鹑,这2000只鹌鹑多少钱,也就1000元。我们第一笔生意是2毛钱,一个月下来的销售额是200多元。不要嫌2毛钱小,坚持下来,时间会让财富倍速增长,所以计划不能太好高骛远,一定要量力而行,关键在于竭尽全力去做好,做到极致,量变就会产生质变。”
他们先是培育出产蛋率高达80%的良种鹌鹑,还配制出独有的系列饲料,然后引入计算机进行饲料调配和育种选样。再之后,他们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
科学的方法让他们的鹌鹑养殖大获成功。他们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资产从1000元变为3000元,很快又变为1万元、几十万元……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听从政府建议将养殖技术无偿转让给其他养殖户,带动整个新津县的养殖业发展。到1987年,他们四兄弟已拥有千万身家。
刘家四兄弟
随着鹌鹑养殖黄金时代的到来,从顶峰往下走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这同时,猪饲料市场正在大爆发。才进入中国几年的泰国正大饲料,打垮许多国营猪饲料厂,抢得了猪饲料市场50%的份额,正大饲料成都饲料厂门前天天排满购买饲料的长队。
刘永行兄弟在鹌鹑饲料上有自己的建树,一通百通,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在猪饲料上重来一遍。他们当即杀掉养殖场所有的1000只鹌鹑,以示进入猪饲料市场的决心。他们成立了希望饲料公司,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两年后,他们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配方“希望”1号。“希望”1号以低廉价格、高营养价值和方便操作,迅速获得农民的欢迎。受到市场挤压的正大饲料和希望打起了价格战,希望饲料以降价回应对手,进而一举占领生猪养殖重镇——四川。随后,他们从四川进军全国,几年时间,刘永行兄弟成为中国饲料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他们还将希望饲料产品和技术输出到东南亚,进行跨国经营。
准备十年 进入重化工领域
1992年3月底,刘永行和弟弟刘永好到美国考察了一个月,他学到了一个新词“产业转移”。他们在匹兹堡考察时看到很多倒闭的饲料厂和钢厂,有人解释说,因为工资不断增长,这些行业不再赚钱于是从美国转移到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日本韩国去了。刘永行想,那么下一个十年,这些产业会从日本、韩国转移到哪里呢?
刘永行觉得,这些产业以及先进技术极可能转移到中国。他和兄弟们商量这件事,不过,他的几个兄弟不太感兴趣。于是,刘家的几个兄弟在1992年确定分家,然后各自寻找发展机会。
1995年,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平分家产,分别组建了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四家公司。
东方希望集团总部
几年时间,刘永行把旗下饲料工厂从13家扩大到近百家。他心里一直想着十年后的机会,他想从饲料行业积累起所需的资金和知识。1999年,考虑交通和信息等因素,他把公司总部从四川搬到上海。但直到那一年,他还不敢“轻举妄动”,他觉得自己一不懂,二投资工业的规模实在巨大,他还没那个实力。“重工业投资动辄几十亿,而我当时虽然已经积累了20亿资产,但还不够。从和兄弟创业的经验看,我知道不可能贷款,必须依靠自己。所以,我考察了汽车、钢铁、造纸、轮胎、石油、电解铝等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项目。”
[Page]2001年,刘永行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他以10亿美元身价成为大陆首富。这一年年底,他在山东筹建电解铝项目。他说:“研究了很多行业,很长时间,最后我选择了电解铝产业。这个行业和饲料有些联系。当时生产饲料需要一种氨基酸,这种名为赖氨酸的东西,当时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才能生产。生产赖氨酸,需要玉米,所以工厂应该建在北方;需要大量蒸汽,所以我们要建锅炉厂;还需要大量电,所以应该建发电厂。我把这几点结合起来,想到如果在北方建电解铝厂,自己建发电厂,发出来的电做电解铝,一部分电和发电产生的蒸汽制造赖氨酸,那么两个产业就结合起来了。”
他在山东刚开始筹建电解铝项目就发现能源方面存在限制。于是,他从能源较充裕的西部三省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进行筛选,最后选定内蒙古。2002年他和包头市委书记说,“我计划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电解铝,100万吨,要跟发电厂一起做。如果你们12月28日把土地给我,把批文给我,那我明年12月28日给你投产。”等到12月28日,土地批了下来。刘永行冬季施工,赶在2003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那一年还发生了非典,但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包头希铝)还是如期投产。
包头希铝
包头希铝的投产,其实只是他们一期项目的一部分。整个一期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当时投入了约15亿元,全部来自刘永行自筹资金。剩余工程所需资金,刘永行打算自筹一部分,然后向银行贷款17亿解决。不过,2004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电解铝行业,包头希铝的贷款合同被终止。刘永行没有因为贷款路不通而停下来,他自筹资金把余下项目全部建成。至今,包头希铝已形成80万吨/年产能,配套总装机容量1320MW(兆瓦)的自备热电联产机组。
刘永行说,他的每笔重大投资都有一系列风险防控方案,“一个能活百年的企业,至少要模拟不下二三十种死亡情景。”
电解铝行业调控多年,包头希铝接受过国家和地方的多次检查,每次都获得很好的评价。包头希铝的生效率是国内平均水平的4倍,比美国、加拿大平均水平高50%,他们的环保标准也是国内同业最高。更重要的是,当全行业95%的企业都亏损的时候,包头希铝仍保持着每月盈利。
刘永行说,对民营企业而言,“风险控制能力是最重要的,稍微一失误就没得救。”
东方希望进入水泥业第一步就迈出了千万吨级的大步子,重庆丰都基地5条5000t/d沿江一字排开
最稳妥的自保方法是做到最好。至今,刘永行涉及的领域已囊括电解铝、饲料、发电、氧化铝、水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与生物化工等9个产业,每个领域的生产效率是行业标杆,但东方希望2015年的主题词依然是“对标增效”。
企业家简介
刘永行,1948年生于四川省新津县,希望集团创始人之一,东方希望董事长。他是依靠农业夺得中国首富头衔的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重型化的代表人物。他带领的东方希望,总产值近700亿元,其中,重化工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95%,且生产效率为行业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