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0,这个数学中并不存在的概念,却是世界水泥行业的典型案例——1997年成立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用了18年时间,一举超越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建材巨头拉法基、豪瑞,成为世界水泥单品牌销量第一。
凭借遍布海内外上百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生产规模和不断创新的先进技术与良好经营效益,“海螺”已经成为世界水泥新标杆。
技术创新,站在产业前沿
中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8000吨、1万吨、1.2万吨新型干法国产化示范线,第一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世界首条水泥窑垃圾处理系统;研发海工、核岛、无磁、磁悬浮轨道梁专用水泥……从当年负债率超过90%的“拨改贷”试点企业,到组建集团,再到成为世界第一,海螺水泥走出了一条引领水泥行业技术进步的攻坚路。
2000年,经国家四部委批准,海螺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最早进入“国家级”行列的。以此为依托,海螺水泥瞄准行业技术制高点“攻城拔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高效、优质、低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当时,国外公司垄断了全球大型水泥生产线装备的供应。2002年,国内第一条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铜陵海螺建成,并以90%以上的国产化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到2012年5月,芜湖海螺第二条日产1.2万吨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时,海螺人很自豪:“这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单线规模最大的熟料生产线,我们有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工艺技术领先世界10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泥厂与高大的窑炉和烟雾粉尘联系在一起。但走进海螺,只见绿树成荫,窗明几净。海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和世界首条水泥窑垃圾处理系统。目前,余热发电技术已推广了159套机组,规模达1930兆瓦,涉及国内外45家水泥企业集团、235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年减排二氧化碳1347万吨,并因此荣获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被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机制创新,赢得市场竞争
销量同比上升5.3%,实现利润21.5亿元,占全行业的2/3。今年一季度,海螺水泥逆势上扬,无论是产销量,还是经营效益,均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向机制创新要市场,向管理创新要效益。18年前创建时,海螺水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海螺人从产销机制创新入手,大手笔布局长三角地区,采取“以退为进”战略,收购当地小水泥厂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再将海螺的优质熟料运来加工,就地销售,创造了结构调整与扩大市场份额并举的“海螺商业模式”。一时间,20多家子公司在江浙沪成立,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浦东国际机场等工程让海螺广为人知。同时,海螺迅速布局珠三角和中部、西部地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海螺的100多家子公司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市场份额超过了10%。
规模在扩张,成本在下降。海螺水泥一直致力于推行以“成本控制”为主的精细化管理创新。在海螺的各个子公司,生产围绕关键岗位流程、作业指导书和培训等策划方案、落实执行,变产品质量的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每一道工序都落实到人。在销售运营上,海螺实行当地市场核心竞争力评估,然后确定价格、产量,并且通过高水平的服务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同时,海螺在全部实行新型干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耗,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海螺制胜的法宝。
顺势出击,进军海外市场
5月21日中午,烈日炙烤下的印度尼西亚马诺夸里港口,配装着3716吨海螺水泥的太空包水泥配送船顺利抵达。
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是海螺水泥一贯的追求。美国,是世界上质量标准最为苛刻的市场之一。2004年,池州海螺日产8000吨生产线正式生产出“美标V型”熟料,首批产品取样检验测试,其3天早期强度、28天抗压强度、C3A、C4FA主要化学成分、发热量等主要指标均符合美国水泥标准。同年11月25日,海螺水泥出口美国首航仪式在泰州杨湾港举行,海螺成为我国第一家把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的水泥企业。从那以后,海螺产品出口欧洲、非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螺积极把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时机,加快了进军海外的步伐。在印尼,南加海螺和西巴布亚、孔雀港粉磨站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在缅甸,皎施项目老线生产运营有序,新线项目工程建设快速推进;老挝的琅勃拉邦项目、万象项目以及柬埔寨马德望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开展;海外首个总包工程SCG印尼SB1项目设备安装进入高潮,第二个大型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