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政策密集出台,让我国PPP项目落地速度加快。
5月24日,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葛洲坝集团”;600068.SH)公布了其最新中标的PPP项目,称已与贵阳综合保税区签订《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PPP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130亿元。
“这将是国家力推PPP模式落地项目中,葛洲坝最大一笔业务。占比超过半数的葛洲坝建筑主业,也从以往的BOT项目模式向PPP项目模式延伸。”一位建筑行业分析师向记者坦言,新模式下葛洲坝的身份切换,在考验其企业资金实力的同时,也考验着项目运作的能力。
对此,葛洲坝集团董事长聂凯在当日签约仪式上也表示,到目前为止,葛洲坝集团已涵盖集建筑、投资、房地产、水泥、民爆、高端装备制造、环保和金融等八大业务板块,集团将把贵阳综保区建设项目打造成国内PPP项目运作的典范项目。
发力PPP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贵阳市综合保税区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规划面积为3.01平方公里,该项目计划向“一年有进度、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发展”和“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整体亮相”的目标逐步推进。
根据上述协议,葛洲坝集团将与贵阳综保区以PPP模式建设贵阳综保区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内容包括房建、市政基础及土地一级开发等3类18个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130亿元。
对于PPP模式业界普遍的解释为“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俗来说,PPP模式即针对特定的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共同合资开发项目,承担项目开发的风险与收益。
“PPP模式可以降低政府投资的压力,同时也让以往只是以‘乙方’身份的社会投资主体变为‘甲方’,投资收益率会更高。”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解释称,PPP模式代表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诸多大型项目的投融资模式的改变。在当前地方债高企的背景下,这种模式可缓解国家继续推动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履行政府职能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5月18日发改委正式对外推出80个基础设施项目后,包括财政部、国务院也先后出台各项针对PPP模式落地的指导意见。
今年5月13日,发改委还联合国[微博]家开发银行,对外公布了《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文件。其中,明确“将积极引入市场主体采用多种金融工具,国开行还将给予PPP项目一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包括优先需求、贷款利率和期限优惠等)”。
“也就是说,各个部门均在为PPP项目的落地提供绿色通道。”上述分析人士坦言,只是目前在实际落地层面,真正签约率还不够高。
事实上, 葛洲坝集团的PPP模式战略也只是在今年才正式对外宣布。直至今年5月13日,为统筹PPP项目管理,集团才对外公示“决定成立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PP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而其职能就是将集团上下摸索的PPP项目模式形成一个整体以便团体协作。
而除贵阳项目外,葛洲坝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也已涉足PPP模式的探索,近期,集团旗下的勘测设计公司还与广东四会市签订了PPP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率先试水的“正反面”
“从最初的BT模式到此后的BOT模式,葛洲坝集团在建筑行业的地位已日渐成熟,其发展PPP模式过渡会比较自然。”上述分析师指出。不过,在完成身份切换后,公司的商业模式改变中如何适应和理顺所有环节,葛洲坝集团被指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摸索。
更为重要的是,这类项目的建设和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都很长,且单比投资额都很高。PPP模式下,企业一旦参与投资,就对前期的资金要求比较高。
不仅如此,现阶段建筑施工主业在葛洲坝的营收占比中仍然高达约75%,加之其国内外的订单量不断加大、每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工程施工的毛利率也已有下滑趋势,各项压力不容小觑。
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从去年第一批PPP项目面世至今,实际参与的企业并不多。上述分析师坦言,“资金要求和对项目的运作能力都是一道门槛。”
对此,葛洲坝集团证券部人士则表示,公司压力倒并不大。“虽然各个项目资金压力比较大,但公司的盈利指标仍保持稳定增长,且公司正在加大对应收账款的回笼管理。”
据其201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716.05亿元,同比增加20.3%,归属净利润22.87亿元,同比增加44.3%。
“公司的负债率一直维持在75%左右,对比其他央企80%左右的负债率,葛洲坝还有一定的空间。”前述分析师指出。此外,作为新兴的PPP模式,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公司有望获得银行方面的额外支持。
事实上,葛洲坝集团的转型定位是做一个资本控股的国际工程公司。在主业之外,集团已先后进入到新能源、环保和金融等领域。特别是在公司已成立的投融资板块业务也逐步落地。此外,葛洲坝集团还再次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并在上海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以期吸纳海外低成本资金来孵化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比以前多了一些。”前述分析师坦言。
面对刚刚起步的PPP模式,虽然有诸多政策“护航”,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然而更大的难点在于这一模式进入到实践操作领域,仍有诸多的不可预测的细节需要进一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