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企走出去]探路缅甸的海螺人

2015-04-17 09:59:12

在国内,海螺建一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那也就跟孩子玩积木搭个城堡差不多。选址、论证、规划、出图、招标……流程清晰,设计院、工程部、装备部、供应部、业主单位“五位一体”,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然而,到了缅甸,远离总部没有依托,作为大后方的云南区域毕竟也隔着国境线。国内的那套流程方法,照搬到这儿就不灵了。

  刚到缅甸,听说来机场接机的是海螺水泥缅甸区域主任,安徽经济记者协会执行会长王兆蔚不禁对着面前40岁刚出头的李鑫打趣说道:你们这批队伍可是“创二代”啊!

  “嗯?!”李鑫正琢磨着这句话的意思,王会长笑着解释:“你们跟海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创业元老们比,可不就是海螺的第二代创业者嘛,海外二次创业啊……”他拍拍李鑫的肩膀,爽朗地大笑起来。采访团对海螺在缅甸的投资发展采访,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

  采访团一行与李鑫等在曼德勒水泥项目选址留影

  找矿山

  山一直在那里,你不去,就永远发现不了它的宝藏。众多国家的水泥投资者都在盘算着抢占缅甸这块处女地,赶上她经济开放发展的早班车。

  曼德勒郊外,青山如枕。

  采访团驱车东行,当来到山脚,发现群山的环抱中竟藏着大片异常平整的开阔地。眼前有处茂盛的芭蕉林,二台勘探钻机,三间简易的工棚,还有柴油机和若干管道……别看现场条件这么简陋,环顾四周也没什么特别起眼,但在水泥行家眼里,这可是建设大型水泥熟料基地的风水宝地。

  海螺缅甸合作方派出的王尚祎副总经理介绍,海螺来缅甸发展建项目,选址要求很严,必须有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附近要有原燃材料,投产后水泥要能方便地运出去……2013年10月份向缅甸工业部投递标书后,李鑫就带着他的找矿小组开始寻找适合水泥厂生产需要的石灰石矿山。他心里清楚:掌控了资源,才可能对整个缅甸水泥市场作通盘规划布局。他们先从谷歌地图上看,再踏访打听。当有点眉目了,就找来当地向导,背着水壶、榨菜、辣酱,揣把锤子,顶着烈日,在曼德勒周边的山区,钻山沟,爬山头,砍荆棘,采石样,然后确定坐标,再辗转将矿样送回云南检测。几经周折,直到踏勘了第五个矿山选址,才终于有点谱了。

  曼德勒水泥项目选址

  为了进一步摸清矿山的品位、储量、分布,中国和缅甸的工人们抬起成吨重的钻机,沿着崎岖的小路登山,准备勘探作业。

  钻机开起来需要水,没有水不行!

  好不容易找到了山下的小水潭,怎么把水送到山顶呢?

  找来柴油机,接水管,一节一节连上山;水一次打不上山,就又分级接水泵往上输送。

  可勘探就得住下来啊,人要吃饭、喝水。粮食可以买了带来,吃用的水可不好运啊!在工棚后,大家找到了答案。脚手架搭的大框里,是防水帆布兜起来的露天水池,现场五、六十号人吃用的水全靠它。

  “别看这里缺水,但它真来了,又让你吃不消!”李鑫说道。一次找矿,爬上了一个山头,快要下山时,谁知阴云笼罩山头。不等下山,就开始雷电交加,大雨转瞬倾盆而下,大家连内衣都全部湿透了。

  详勘后,石样量非常大,全部运回国检测不方便。于是他们买来制样机,将石样破碎、研磨制成石粉,再送到国内化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取得了整个矿山的分布构成报告后,总算是确认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宜建厂的地儿,也省下了找矿的大笔开销。

  这处矿山从目前勘探情况来看,石灰石储量估摸有1.5亿吨,距离曼德勒市区不到30公里,规划用地建两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不在话下。资源宝贵,在和MYINT公司签订曼德勒水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后,现场人员迅速行动,目前已完成矿山钻孔与取样、石灰石矿与砂岩矿、主厂区现场测绘工作。

 拿项目

  练武先扎马步,海外发展也要先接地气,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才好站稳脚跟,拿到项目载体才能进入缅甸,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投资发展。

  缅甸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仅有的一些水泥厂却又运行管理不善,产量、品质都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缅甸MYINT投资集团公司看到了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规划发展水泥项目已有数年,但苦于没有可靠的合作伙伴。当他们参观了海螺水泥后,发现海螺所属的水泥熟料工厂不仅个个都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而且现场管理水平让人惊叹!与海螺接触交流后,海螺人敬业、高效、专业的做事精神和风格,也令人钦佩和信服,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海螺合作。而海螺有了这个熟悉缅甸国情、精通社会公关的“向导”,入缅发展自然也就如鱼得水。

  集团领导等与合作方考察项目

  2013年,缅甸政府面向全球招标:第三重工集团下属的皎施水泥项目托管运营,皎施水泥厂400t/d生产线技术改造,扩建一条5000t/d生产线等。

  得知这一讯息后,海螺水泥联合缅甸MYINT投资集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双方合作互补,依托海螺的优势共同投标。经过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2014年1月24日一举成功中标。

  2014年7月,海螺水泥在缅正式设立区域管理委员会,筹建缅甸区域内的水泥生产线、粉磨站、码头等项目。2014年11月11日,缅甸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取得MIC机构颁发的临时许可证;11月13日,缅甸海螺正式与缅甸工业部签署皎施项目BOT协议(即“建设-经营-转让”);11月15日,缅甸海螺5000d/t水泥熟料生产线正式动工。2015年2月13日,缅甸海螺正式取得缅甸国MIC机构签发的投资许可证;2月23日,取得缅甸海螺生产经营许可证及进出口许可证。至此,海螺通过联系当地的合作伙伴,成功在缅甸扎根。在缅甸工业部、曼德勒省政府和合作方的关心与支持下,5000t/d生产线工程建设也有序推进。

  通过与缅甸合作方MYINT公司的共同努力,在缅已拥有皎施水泥项目,筹建曼德勒水泥项目、曼德勒码头、仰光等项目载体。曼德勒伊洛瓦底江岸线码头主要为皎施水泥项目、曼德勒水泥项目提供产品和原燃材料的运输通道,仰光码头项目将对水泥在仰光上岸和市场中转、分销等提供便利,它们都会有效保证产品投放的辐射面,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缅甸区域委员柳擎峰介绍,海螺正会同缅甸合作方共同对仰光三大河沿河岸线及后方场地进行考察,很快将最终确定最佳选址。[Page]

  上技改

  营利是企业的属性,但现代企业的跨国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投资+赚钱”。海螺“走出去”,坚定地抱着一个想法:输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装备技术,推动当地行业进步和经济增长,追求长期发展和受益。

  2014年3月31日,与缅甸第三重工集团公司签署“项目过渡期协议”后,4月1日海螺交接工作组就入驻现场,开始了资产盘点、人员梳理等交接工作。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真没说错。皎施水泥厂隶属于缅甸工业部下属第三重工集团公司,算得上是缅甸的正牌国企,接管时262名员工可都是捧着“铁饭碗”的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刚来时,缅方的员工都是看着中方人员做事,你叫了,就跟着干会儿,但不会主动做事。

  夏贤清,缅甸区域委员、缅甸海螺常务副总经理,在国内曾先后在海螺水泥生产线、装备等管理部门和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工作过。但他刚到缅甸那会儿,充当着“工头”的角色。他清晰记得,第一次进入皎施工厂日产400吨生产线时,地上、扶手、楼梯,所见之处都是厚厚的积灰。上到窑头时,他更是惊得目瞪口呆——窑头罩上竟然堆积了和整个罩子体积差不多的料粉。原来,生产线投产后就到处跑冒滴漏,积灰从没清理过。

  “必须赶紧清掉!”这个想法立刻从夏贤清脑海里像潜射导弹一样钻了出来。“再不清理,恢复生产后,整个窑头罩极有可能垮塌!”

  海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入现场清理多年积料

  老线现场隐患和环境整治,成为海螺生产恢复小组的首要工作。夏贤清戴上防尘口罩,率领海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捋袖上阵,开始了窑头罩积料的清理。几天下来,清理的料粉竟然有2吨多。窑头罩清爽了,隐患消除了,缅甸员工的眼神里也多了一丝敬意。随后,他们全力开展400t/d老线现场隐患治理和环境整治。

  聂建峰,缅甸海螺总经理助理,虽然曾有过一段驻海外总包工程现场的工作经历,但刚来缅甸时还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磨合期”。那时,住宿等生活非常艰苦,缅甸气温又高,一到现场就汗流浃背。老线原来的设备运行了十多年来,缺乏维护保养,设备突发故障特别多,一有问题就得赶到现场。到了现场语言不通,翻译人少,就只能在纸上画图交流。生活条件差、语言交流难这些还都好克服,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差异就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了。

  原来,输送料粉的拉链机坏一节就修一节,修好后刚开没多久,别的地方又断了,只好再停机再修。就这样,修好再转、再断,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整个生产线上无序的管理、被动的补救,导致生产线运行管理陷入绝境,工厂经营病入膏肓。大家也完全明白了,为什么缅甸工业部要全球招标。生产组织、生产线运行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没有强劲的外力推动难以扭转,没有规范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没有启动改造的资金,这个厂将关门倒闭。

  缅方的员工是幸运的。李鑫说,我们来了以后,牢牢遵循着“互信、包容、沟通”的六字方针,充分信任合作方,尊重并主动融入缅甸的文化,重视和缅方人员的沟通。海螺员工工作强调计划、强调执行力,强调工作结果,而缅方人员工作随意性大,紧迫感不强。刚开始双方人员共同工作,出现意见不一致就难免会“生气脸红”,但在“对事不对人”的碰撞、交流和磨合中,双方渐渐走向相互理解,海螺管理人员也摸索出可行的管理和工作方式。

  在和缅方人员充分交流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对老线的全身CT式诊断,海螺开出了技改手术良方,他们编制了石灰石堆取料机、空压机、电收尘、煤磨、预热器、包装机六大项技改,水泥磨、原料磨等工艺设备144项自营检修和小技改,投入600万元进行改造,让老线重新焕发生机,还员工一个安全、环保、整洁的工厂。

  技术改造后的皎施工厂日产400吨生产线

  技改后第一个月,也就是2014年10月份,生产运行产量、质量指标明显提高,当月产销双双突破了11000吨,刷新了建厂12年来的纪录。在提高工厂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工资收入。他们还组织人员对工厂原有停用的食堂进行改造,恢复使用,对生产班组的破损桌椅进行维修,改善员工现场生产和后勤生活条件。随后,缅方部分工作人员还被分批组织到中国,参观海螺在云南的水泥厂,了解水泥生产运行的正常状态,接受工艺、装备原理和操作技能等培训,切身感受现代化工厂的生产组织和生活环境。至此,缅方人员认识到:这批来自中国的海螺人,是来我们这做事的,确实让员工得到了实惠。缅籍人员从内心逐渐接收和认同海螺管理,在生产运行中再遇到问题,他们就开始主动找中方人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400t/d生产线恢复性技改的成功实施,也为5000t/d新线项目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Page]

  抓建设

  如果说技改盘活了老线这部分存量资产,那BOT协议中签订的5000t/d新线工程,就是装备先进、环保节能、规模庞大的优质增量资产。

  皎施工厂BOT协议项目日产5000吨新线主体工程

  2014年11月13日,皎施工厂BOT协议正式签订,11月15日5000t/d新线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在国内,海螺建一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那也就跟孩子玩积木搭个城堡差不多。选址、论证、规划、出图、招标……流程清晰,设计院、工程部、装备部、供应部、业主单位“五位一体”,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然而,到了缅甸,远离总部没有依托,作为大后方的云南区域毕竟也隔着国境线。国内的那套流程方法,照搬到这儿就不灵了。

  缅甸工业基础薄弱,建材奇缺,钢筋、水泥等工程用材和建设设备等都得从国内运来。在国内钢材采购不成问题,就近在云南某钢企采购后,却得知缅甸海关并不按合同金额收税,怎样才能顺利过海关?过关后又怎么运到工程现场?这些在国内不算什么的事,到了这儿都成了问题。

  缅甸区域副主任朱立学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直在海螺工作,参与了七个项目的建设,一直负责矿山的开拓和开采管理,但从来没有建过搅拌站,到缅甸我们自己建起来了,这在海螺集团是头一次。混凝土少不了骨料,我们也自建了骨料加工厂。

  自建搅拌站

  为了入乡随俗,避免文化习俗上的水土不服,缅甸海螺在埋头苦干建设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并积极融入当地。公司响应当地募捐活动,主动为寺庙、工业区佛塔捐款;2014年10月,在得知皎施工业园区医院部分药品断药后,公司送去了药品,缓解了医院用药难题;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缅甸海螺先后两次组织环评、社评现场审查会议,邀请了公司附近居民参加会议,解答居民提出的问题,项目建设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公司还邀请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官员赵其慧先生到公司参观指导,开展中国公民在缅工作安全注意事项专题培训。

  海螺倡导“先生活、后生产”,合作方也尽力想办法为海螺入驻人员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但毕竟是创业,是在异国他乡,条件最终是要靠自己创造。当记者在了解后勤生活条件时,管理部的张龙介绍:2014年6月1日,我和其他从集团抽调的第一批技术管理骨干一共12个人奔赴缅甸。当天下午四点半到达皎施项目现场。因缺宿舍,大家全部被安排在离项目部步行约20分钟的园区旧房屋内,有些房屋竹编墙和屋顶已出现破洞。来之前,听说缅甸缺电,谁知当晚吃饭时就停电了。夜间气温还有36度,根本睡不着。房屋外自制的公用水箱是空的,没水用、更谈不上洗澡。好在在集团公司和合作方的大力支持下,临时新建的四栋平房陆续投入使用,现场办公后勤条件陆续改善。

  工程建设伊始,缅甸项目部设在了皎施水泥厂东南侧,原工厂的八间招待用房作办公生活用。加上合作方的人员,共有30多人在此开会、工作、吃饭和住宿。食堂里有八张桌子,早上六点半吃饭,饭后员工很自觉地清洁饭桌,然后并拢成长条桌开早会。就这样,一天忙碌的工作从公司早会开始,各专业组陆续汇报当天工作。工作中的研讨会、周会、协调会也都在此召开。住宿是三人一间,拥挤得两张床之间只能容一个人走过,没有衣柜,蚊帐是用铁丝悬挂的,个人物品就放在自带的箱子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约半年,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办公条件下,完成了开工准备,并且工程开工不过四个多月,大部分已具备交付安装的条件。

  问及入缅创业的经验体会,李鑫说:首当其冲,就是要适应投资国的国情,按当地法律规则办事。第二是必须要统筹好市场与工厂、工厂与社会、海螺与合作方、中方与缅方人员等各方面的关系。而随着项目人员逐渐增多,他更体会到经营企业,最重要地是经营人心。国内的员工自愿到海外来,都是想锻炼自己,想干一番事业。那就要给他一个成长的平台,在创业中展示他的才干,让个人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缅甸海螺生产技术部部长覃恩勐

  作为海螺在缅甸创业的领路人,李鑫已经开始思考谋划长远发展。工厂盘子很大,搅拌站等和主业配套的产业项目,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让员工有投资入股的机会,在海外也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捆绑。让到海外创业打拼的员工,有机会享受集团海外发展的成果,吸聚更多优秀的人才到海外来,让大家愿意在海外干上三、五年,保障项目建设和稳定运行。

  是啊,海外项目离不开各专业的人才。据统计,缅甸项目部现有海螺外派的技术骨干31人,平均年龄为29岁,20人已婚,11人未婚。出国时,有妻子怀孕在身的,有宝宝才半岁的,有恋爱正要举行婚礼的,有刚恋爱的……汪国兵,大学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2007年加入海螺集团,2014年11月18日奔赴缅甸,现任生产技术部机械技术主管。出发前,他妻子已怀孕7个月;2015年春节,他在缅甸为甲供材料厂生产保驾没有回家。3月1日凌晨,他可爱的儿子在芜湖出生,此时的他还在缅甸皎施5000t/d工程项目的骨料生产线上组织人员开展夜间设备检修,确保白天正常生产。第二天,他才向公司请假回国,在芜湖利用休假时间自己也做了个手术。

  同缅甸海螺管理人员座谈时,大家畅所欲言,有两句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海螺走出去发展,我自豪我是其中的一个!”

  “等项目主要工作落定,腾出精力,就又要背着水壶、锤子,带队伍出去踏勘了,项目是靠跑出来的……”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在国内,海螺建一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那也就跟孩子玩积木搭个城堡差不多。选址、论证、规划、出图、招标……流程清晰,设计院、工程部、装备部、供应部、业主单位“五位一体”,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然而,到了缅甸,远离总部没有依托,作为大后方的云南区域毕竟也隔着国境线。国内的那套流程方法,照搬到这儿就不灵了。

2015-04-17 09: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