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创建中国水泥标准品牌是成为水泥强国的必要条件

2015-03-27 15:40:37

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泥行业来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任重道远。没有中国水泥标准品牌,永远也谈不上水泥强国。

  国务院26日公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方案》指出,(不能适应表现)在一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二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

  《改革方案》所指出的“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情况在水泥行业也存在。《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出台就是一例。首次发布《排放标准》是1985年,之后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4年第二次修订。第二次修订没过几年,标准就显落后,已不能适应严峻的环保形势改善的要求。社会各界修订呼声也高。到2012年1月环境保护部领导到海螺集团考察调研水泥行业污染减排工作,表态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的排放标准将会很严格。这一“正在研究”,到2013年12月16日环保部批准,差不多又是两年。对现有水泥企业执行期又有宽限期,规定从2015年7月1日起执行,即实施又滞后批准日期一年半。前一次修订规定,对新建生产线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新建生产线“长成”现有生产线到执行新修订标准的“标龄”期高达11.5年。

  《改革方案》指出,现有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前一时期曾发生天元锰业告水泥协会案,除了对项目成立的合法性的存在分歧外,关于产品标准也是争论的内容。宁夏天元锰业公司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开展电解锰废渣综合利用的科研攻关,最终决定将电解锰废渣无害化处理后,锰渣可以作为混合材添加到水泥生产中。而协会观点为,在国家现行《硅酸盐水泥标准》中,锰渣不可作为水泥混合材用于水泥生产,否则就是违反产品质量法。先不说谁对谁错,标准不适应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影响市场主体活力的发挥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方案》提出,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明确,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刊登“构筑面向未来的标准化工作新常态--专家解读”文章,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汤万金针对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表示,企业之间的质量和技术竞争,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标准的竞争。企业标准反映了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竞争需要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只有追求和采用更高的标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追求更高的标准,是它们的内在动力。企业贯彻实施新标准的过程,也是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过程。汤万金还表示,未来,专业机构开展对企业公开标准的对比和评价,将有助于企业增强标准化意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提升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已刻不容缓。《改革方案》将标准化工作改革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5-2016年),积极推进改革试点有七项工作。其中一项是,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改革试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的,视同完成备案。(2015年12月底前完成)到第二阶段(2017-2018年),稳妥推进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有五项工作,其中一项是,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基本完善并全面实施。(2017年完成)这必将极大提高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积极性,必将大大促进市场主体活力的发挥,必将促进提升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海螺集团郭文叁董事长近在参加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会议时对水泥标准、海外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三个方面提出了实际中肯的看法和建议。这三个方面都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紧密相连。郭总提出,我国已经是水泥生产大国,但水泥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行业要统一认识,主动与欧美等国际水泥先进标准接轨,提高水泥产品标准,改进混凝土质量。郭总所提的问题既涉及建材、也涉及建筑。《改革方案》指出,(现行)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涉及部门多、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由于缺乏权威、高效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改革方案》把问题说得真透彻,水泥标准很重要,说水泥标准历来就是一位“高龄难产妇”一点也不夸张。

  郭总还指出,对新修订的GB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提出了看法。本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出台应该极大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作的开展,利国利民。可事实上雷声大雨点小。其中原因虽有多方面,但正如《改革方案》所指“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主管部门为“平衡”协同,不得不绞尽脑汁拟按增量存量区别对待,以面对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的现实。这里说“拟”,也就是还在酝酿之中。恐怕“十二五”10%水泥生产线处置废弃物落得“黄花菜”下场,也快要凉了。另一方面,郭总对《控制标准》中对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提出了强制使用袋收尘的要求表明了态度。这态度早早就提出过,也委托了行业组织反映,至今未果,以至郭总不得不在会议上又一次强烈呼吁。

  《改革方案》所明确的实施第三阶段(2019-2020年)是,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这一阶段四项工作中有一项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数量显著增多,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标准互认数量大幅增加,我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2020年完成)水泥行业现状可引用郭总发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泥行业通过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基本满足了我们国家高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经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除个别老少边穷地区外,立窑、湿法窑等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国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结构调整已基本结束,水泥工业已经以集约化、自动化、大型化的新型干法线为主,装备、指标、环保已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水泥大国和强国。“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广大水泥同行要输出优质产品、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而不应该输出落后产能,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我国水泥工业的良好国际形象。

  现在水泥行业已经迈步“走出去”。投资建线、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如日中天。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同样也已刻不容缓。要做到这样,标准领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改革方案》所提改革措施中有一项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可前不久,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却到处还在找水泥产品标准(官方)英文版。这样的话,中国水泥标准能走出去!

  《改革方案》所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对水泥行业来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任重道远。没有中国水泥标准品牌,永远也谈不上水泥强国。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泥行业来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任重道远。没有中国水泥标准品牌,永远也谈不上水泥强国。

2015-03-27 15:40:37

Recently, the Hubei Provincial Economic and Credit Office issued the Announcement on the List of Cement Clinker Production Lines and Enterprises with Production Time Calculated by 330 Days and 270 Days, which shows that th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of the 4500t/d new dry cement clinker production line (second line) of Huaxin Cement (Daye) Co., Ltd. are 330 days, and th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of the second line of Huaxin Cement (Daye) Co., Ltd. It is also the only clinker line in Hubei Province whose annual production day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330 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