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水泥企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点

2015-03-23 10:06:45

经过三十年积累,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参与全球水泥市场竞争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在国内需求渐进峰值、新增产能受限的背景下,国内水泥工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点,“走出去”有其必然性。

  观点简述: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向与会代表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梳理近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与水泥相关的政策表述,我们发现对于水泥等相关过剩产能的调控政策,近年来已经发生微幅变动,从前期的单纯强调推动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到现在增加鼓励企业参与境外产能合作、推动产业对外投资,中央已经将对水泥等过剩产能的调控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资源全球配置的战略高度。

  经过三十年积累,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参与全球水泥市场竞争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在国内需求渐进峰值、新增产能受限的背景下,国内水泥工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点,“走出去”有其必然性。前期中国水泥工业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水泥工程承包及施工经验,初步具备带动中国水泥资本、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走出去的国际化经验,而“一路一带”的推进正好为水泥工业加大力度“走出去”提供契机,此为“走出去”的可能性。

  目前已有部分水泥企业正尝试海外投资,投资区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投资方式以合作建设为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尽管中国水泥工业在水泥工程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国际化经验,在装备水平、生产运营方面亦有较强实力,但由于在海外市场面临地区政治、法律、习俗、意识形态、潜在竞争等风险,上述企业目前仍处在经验积累的初步探索阶段。对比国际水泥巨头数十年的全球化之路(其采取的是自建和收购并举、以水泥为主并兼具产业链延伸的扩张政策),中债资信认为,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才刚起步,未来短期内将持续处于“走出去”的初步探索阶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向与会代表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梳理近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见表1)提及的与水泥相关的政策表述,我们发现对于水泥等相关过剩产能的调控政策,近年来已经发生微幅变动,从前期的单纯推动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到现在的增加鼓励企业参与境外产能合作、推动产业对外投资,中央已经将对水泥等过剩产能的调控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资源全球配置的战略高度。作为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工业在国内需求渐近峰值、新增产能受限的背景下,在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指导下,向海外市场拓展业务将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表1:近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水泥相关的政策表述

  

  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之必要性:行业需求见顶、新增产能受限,企业需要新的投资点和成长点

  需求逐步见顶:历经多年的经济高位增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工业化红利递减和外围经济环境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近年逐步步入结构调整、降速换挡的“新常态”阶段。水泥产量增速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低于10%以下,2014年更进一步降低至1.80%。中债资信认为在整体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水泥行业总需求或已渐近峰值,中短期内水泥产量低速增长或将成为行业常态。

[Page]

  新增产能受限:在前期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背景下,水泥行业经历了新一轮产能扩张高潮,但自2010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产能达到历史峰值后,在资源及政策限制、行业自律以及去产能压力背景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14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44%,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新增熟料产能已经由高峰期的24,000万吨/年下降至2014年的7,000万吨/年,且有继续收缩迹象。在严厉的政策限制和市场压力下,水泥企业除对前期已经审批的生产线进行建设外,审批新的生产线几乎无可能。

  任何企业的成长发展路径都与其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的随之调整。在经历多年经济两位数的增长后,中国经济迎来发展拐点,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去产能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15年GDP增长目标为7%左右,较以往3年来的7.5%下调了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下调反映中央对于经济增速下降的容忍度增加,未来短期政府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较小,以往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或将逐步转变。在此背景下,作为顺周期波动的水泥行业,必将迎来其发展的拐点,在国内需求渐进峰值、行业新增产能受限,行业产能过剩压力犹存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新的投资点和成长点,水泥工业“走出去”有其必然性。

  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之可能性:水泥工业“走出去”已经初步具备条件,并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初步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工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仅仅30余年的时间,这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工业在工艺装备、研发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水泥工业已经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累了一定资本基础,初步具备“走出去”的条件。此外,中国水泥工业在水泥工程建设、水泥工程EPC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经验,以中材国际、中国建材国际工程为代表的央企下属水泥工程企业已经在海外承接水泥工程多年,具备带动中国水泥资本、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走出去”的前期经验。

  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提出加强互联互通、深化“一路一带”合作的建议,宣布我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发展基金,为“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基建投资、资源开发和产业合作提供融资支持。“一路一带”经济带的推动,将带动我国资本、技术、装备、工程、劳务等的输出,而之前中国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等工程项目已经在海外具备较强跨国运营经验,水泥工作“走出去”可以契合国家战略规划,布局“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并充分利用先前已经形成的在工程施工和劳务合作方面的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

  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之现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合资新建为主,以国企为主,处于“走出去”的初步阶段

  从出口单一的水泥产品,到承建国际水泥工程带动水泥技术和装备出口,再到直接海外投资建厂甚至并购海外水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水泥市场竞争,中国水泥工业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整体来看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表2:近年中国水泥企业海外投资情况

  

  

  投资区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从中国水泥企业近年投资目的地来看,区域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泥装备水平低、需求增长空间大的发展中国家,且主要以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中亚等亚洲国家为主。

  投资方式以合作建设为主。从中国水泥企业海外投资方式来看,绝大部分采取与当地合作方合作建设、中方控股的形式参与生产经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水泥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对东道国市场、人力、法律、劳工等政策不熟,需要当地具备一定资源的合作方予以协助。

[Page]

  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投资主体中,尽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既有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但从绝对量来看,国有企业在“走出去”中仍然扮演主要角色。

  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当前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下文国际水泥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国内水泥企业的海外之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海外投资项目因面临地区政治、法律、习俗、意识形态、潜在竞争等风险,项目从前期筹建、正式动工到点火等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以1条2,500t/d熟料生产线为例,国内一般正常建设工期约为12~18个月,在海外建设则需要18~24个月,部分企业要达到2~3年,甚至更长。

  国际水泥巨头的全球化发展路径:新建收购并举,兼具产业链延伸,布局全球化

  从1824年英国人阿斯谱丁发明“波特兰水泥”后,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西欧作为水泥产品的发明地,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区域,孕育了水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水泥企业。借鉴国际水泥巨头所经历的全球化之路,对于我国水泥工业“走出去”有积极意义。

  表3:国际水泥巨头拉法基和豪瑞全球化发展路径

  

  

  

  自建和收购并举。从拉法基和豪瑞的全球化路径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两家企业主要通过自建的形式在各地区进行布局,进入21世纪以来,则更多的通过股权收购的形式来介入当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中债资信认为,相对于自建而言,并购企业股权能够绕开部分法律政策限制、避开冗长的政策审批、快速的介入当地市场。

  水泥为主,兼具产业链延伸。纵观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水泥及熟料从来不是其唯一的业务主体,产业链上下游的骨料、商品混凝土等业务也都纳入其扩张范围。

  全球化布局。拉法基和豪瑞在全球各区域的扩张,既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又不拘泥于此,在区域选择方面,既有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又有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时间选择并没有遵从严格的时间轴要求。

  结语:

  在经历多年经济两位数的增长后,中国经济迎来发展拐点,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去产能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内需求渐进峰值、新增产能受限、行业产能过剩压力犹存的背景下,国内水泥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点,水泥工业“走出去”有其必然性;前期中国水泥工业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工程承包及施工经验,具备带动中国水泥资本、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走出去的国际化经验,而“一路一带”经济带的提出正好为水泥工业加大力度“走出去”提供契机。目前已有部分水泥企业正尝试海外投资,投资区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投资方式以合作建设为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对比国际水泥巨头以自建和收购并购、以水泥为主兼具产业链延伸的全球化经验,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目前及未来短期内仍将处于“走出去”的初步探索阶段。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经过三十年积累,中国水泥工业“走出去”参与全球水泥市场竞争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在国内需求渐进峰值、新增产能受限的背景下,国内水泥工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点,“走出去”有其必然性。

2015-03-23 1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