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进入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也已经走过6年多的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国内水泥工业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经从落后逐步走向强大,并在新时代迎来全新的发展篇章。作为中国在世界工业领域最具发言权的行业之一,水泥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向外输出成套装备、设计、操作标准的行业。
据中国水泥网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水泥熟料产能百强榜显示,我国水泥企业在海外投资投产的水泥熟料产能已达3928.3万吨/年(含其他),其中海螺、华新、红狮、中国建材等都可谓是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其足迹遍布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十数个国家。
并且除上述产能外,我国水泥企业在海外在建的水泥熟料产能也达到了2052.2万吨/年,海螺凭借508.4万吨/年的在建产能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龙头建材企业,海螺水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就紧握历史发展新机遇,围绕着产业升级和海外发展两条主线,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在“一带一路”项目发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海螺集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38家公司、41个项目,海外员工达3200多人,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海外建厂的国际化跨越。
另外,基于强大的海外股东背景,华新水泥于2011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当中第一家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公司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并计划海外业务实现3000万-5000万吨产能。
而国内民营水泥企业代表者之一的红狮水泥在2012年就开始考察海外市场,并在2013年成立了专门的海外区域。目前,红狮集团已投资约20亿美元,在印尼、老挝、尼泊尔、缅甸等国家建设5个大型水泥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的多数国家如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发展上;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柬埔寨、老挝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亦是其未来的发展重点,但基于国情、政治、宗教等多方因素,中国水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仍然挑战重重。
一是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中企“走出去”面临美方的长臂管辖限制,因此要做好准备防止被列入实体清单;二是地缘政治冲突风险,某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政局不稳和地缘冲突风险,特别是中东、北非地区;三是合规性风险,中企“走出去”既要按照国际规则行事,还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避免因投机取巧陷入困境;四是市场风险,任何时候,企业运营都会遭遇各种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包括成本、价格、工期及东道国制度变更等难以预期的风险。
正因如此,中国水泥企业若想更稳更好地“走出去”,既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做好尽职调查和合规审查,还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降低风险,包括选择大型水泥集团之间合作抱团取暖的方式联合投资融资,开展投建运一体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风险研判预警等诸多措施。
当然,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正是海螺、华新、红狮、中国建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怀着“先天下人之先”的信念,率先在“走出去”中不断摸索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才为我国水泥行业进军国际提供了优秀的先驱范本,对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而随着一张张海外项目蓝图不断变为现实,我国水泥行业也定将在逐鹿“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