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网络世界的民众可谓是“共襄盛举”,关于环保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而这一切皆源自柴静自制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
该纪录片试图回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把环保问题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到公众的眼前。
当然,除了对环保问题的广泛讨论外,《穹顶之下》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柴静个人的“探究”。“柴静美国产子、柴静吸烟”等关键字频繁出现在网络当中。
有人这么说:柴静你说了这么多,其实什么都解决不了,该雾霾还是要雾霾。
但是,当我们以最初的眼光去看待柴静的时候,我们知道,她曾经的身份是记者。多年的职业素养让她敏锐地去发掘事实真相,连接事实与民众关系的人。所以,柴静是负责传递事实,那么问题传播之后能否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重视,并促成问题的解决,就是我们该期待的了。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我们不需要质疑她的女儿是否是美国国籍、也不必要关心她自费百万的钱来自哪里,最重要的是她把环保话题轻松盖在了其它娱乐话题的“穹顶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大范围的讨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穹顶之下》为社会带来的影响并不会止步于此,但必然是正面积极多于负面的。而这一切归功于柴静以及她的幕后团队敏锐的新闻触觉力、专业的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强大的传播策划能力。
在敏锐的眼光背后,是勤于思索、善于分辨真相和预判未来发展的大脑。这让我想起一个人——盈创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
2015年1月18日,盈创召开3D打印新绿色建筑全球发布会,向世界宣布:盈创打印出了全球最高的3D打印建筑和一栋1100平方米的别墅。其中,最吸引的人是,3D打印是把建筑垃圾再利用,同时让新建建筑不会产出新的建筑垃圾。
“今后建筑工地不会再是一片狼藉,城市空气质量也会得到改善。”马义和董事长说。
他告诉记者:“在十几年前,我看到传统建筑的落后,人们不停地‘粗放式消耗’原材料,不仅浪费原料,更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又需要人工把建材运送到现场,产生诸多粉尘,造成施工现场满是粉尘,污染空气环境。而现在,3D打印建筑的原材料多是来源于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可以就地取材,通过技术处理、加工、分离,使之成为3D打印建筑”油墨“的原材料,避免了沙子、石子等材料的运输。使得现场无粉尘、无浪费。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建筑垃圾的最大价值化,让城市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尾矿回到建筑中去,变废为宝。”
在看到行业的弊端后,潜心研究,费时十二年完成一项“建筑工程”,十几年前就能有如此前瞻的眼光,马义和对建筑行业的敏锐度令人佩服。而再对比《穹顶之下》,视频揭露了雾霾真相,但雾霾的成因则引发了更大范围、更专业深度的探讨。与此类似,3D打印建筑的出现在行业内也引起来不小的讨论风潮,质疑有之,声援有之,这样的讨论同样促成了这项新技术的深入人心。
而在我看来,3D打印技术之于世界建筑行业必然不会止步于新生事物这么简单,更是让人期待其能否为建筑行业带来一场生产模式的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