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积极适应新常态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2015-02-21 08:50:06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和难点,从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改造实施、新兴业态发展,以及“十三五”专项规划等多个角度回答了本报关切的话题。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重要基础,工业发展的质量和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和难点,从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改造实施、新兴业态发展,以及“十三五”专项规划等多个角度回答了记者关切的话题。

  记者:在工信部的若干重点工作中,为什么对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比较重视。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迫切性在哪里,具体如何应对和化解?

  苏波:我们通常所说的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实际上是两件事。其中,落后产能是指一些行业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能力。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必然带来一些行业技术水平低、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无保障,甚至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而过剩产能则是指超过市场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可由市场自行调节,也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但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行业产能继续扩大,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尤为突出,一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70%。

  产能利用率过低,会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形成市场的过度竞争,引起行业利润率的大幅下降,甚至是工厂停工、停产,其严重性将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产能严重过剩是经济结构性失调的一个表现,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信贷风险不断累加、职工安置困难增大等困难和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任重而道远。经济下行时期,往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打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攻坚战。在这方面总的思路是,既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引导也可辅之一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予以推动,但根本的还得靠市场的办法、改革的举措来解决。

  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扩张势头得到遏制,淘汰落后产能进展顺利,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转型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淘汰落后方面,2014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110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能力)8100万吨、平板玻璃3760万重量箱,分别占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115%、192%、107%,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任务。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根据产需供给状况,不断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节能标准、安全标准等。通过市场手段和政府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消化过剩产能,使其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记者:我们知道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着等特点。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企业也加快了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步伐,那么这是否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怎样?

  苏波:2013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但由此,社会上也有评论认为,服务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导力量,未来经济的主体力量就要依靠服务业,我认为,这样的看法还有失偏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前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制造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总体上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国的制造业已经连续三十多年实现超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业发展速度的适当降低是正常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我们制造业实现自我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当前,传统制造业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伸,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在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与服务的附加值是最高的。以往我们过于关注制造环节,而对设计与服务重视不足,今后我们则是要向前期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维修检测等方面不断加强。我们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

  其次,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制造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并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如电子商务、在线检测、远程诊断、服务外包等,这将极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链,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国内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呈现加速趋势。一些大型企业采用系统集成和服务外包形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还有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将信息化部门转变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金融、租赁、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并成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

  尽管国内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向服务业转型,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务发展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统计指标,尚未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制造业服务化统计口径和标准。

  下一步,工信部将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平台建设和集聚发展。

  记者:那么,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它们在发展经济、消化产能、解决就业和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苏波: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一个领域。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并为化解产能过剩、解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比如,3D打印技术就融合了智能制造、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有可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再比如,家电、服装、家具等传统行业正形成以个性化定制新的生产方式,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系统集成的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成立仅4年的小米科技2014年销售额突破700亿元。

  其次,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为化解和避免产能过剩提供新的手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对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供应链环节上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使得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生产制造、采购销售等环节高效协同,对市场需求反应更加灵敏,极大地优化生产、减少库存,这对于平衡行业整体产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协同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宝钢、中石化等重点企业均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EVI(供应商早期介入)和JIT(及时生产)配送体系。宝钢通过构建全流程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产品交货时间、供应链管理水平等已居全球领先地位。

  第三,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增加就业提供大量机会。预计2015年互联网企业直接吸纳就业有望超过230万人。

  第四,信息通信技术跨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正成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日益交叉融合,催生了新兴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迅猛发展,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据统计,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年均25%的增长速度。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分别实现收入3841亿元、7679亿元和6457亿元,同比增长22.5%、18.2%和24.3%。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务快速发展。

  记者: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改造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对于促进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了哪些作用?

  苏波: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与国外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一些高端领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重大装备的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仅仅依靠市场,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些重大工程也不会及时完工。为加快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支持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生产水平提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先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的战略规划。这些都是由政府行政支持和积极推动下进行的。通过建立一些研发中心、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央财政先后共拿出103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由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支持全国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并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每年中央财政一两百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带动了几千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了重点领域,为我国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提升企业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

  2015年,我们将会继续实施技术改造政策,通过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通过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我们相信将有一批战略性、重大性、长远性高端制造业项目实施,促进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今年我们将会启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展望未来,会有哪些领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编制工作重点是哪些?

  苏波:在“十二五”期间,工信部一共做了五十五项规划,其中经过国务院审批的就有六项重要领域发展规划。比如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规划目标,但从去年的发展势头来看,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在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未来五年就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中央要求,我们正在联合国务院其他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院所,编制“制造业强国战略规划”,还要编制相关的若干专项规划来加以落实。同时,我们还会编制一些行业的重要发展规划,如智能制造规划等新兴领域的规划等等,这是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也会促进我国的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新编制的“十三五”期间规划数量会比“十二五”有较大幅度的缩减,规划一定要精,一定要实,要能够指导行业的发展,能促使工业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转型升级。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近日在北京与一些建材行业组织举行专题研讨透露信息:工信部正在致力于引导建材行业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03-26 10:46: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和难点,从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改造实施、新兴业态发展,以及“十三五”专项规划等多个角度回答了本报关切的话题。

2015-02-21 08: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