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水泥总需求量同比减少1.3亿吨,产能过剩加剧导致市场恶性竞争,水泥行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当时,以水泥和型材作为主要产业的海螺集团,面临着巨大压力。然而仅仅四年后,2019年前三季度海螺集团总资产、营业收入分别达2103亿元和1668亿元,较2015年底分别增长88.3%和203.8%,并在安徽本土企业中率先跻身世界500强。
海螺集团是如何实现逆势突围的?2019年12月初,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在接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采访时指出:坚守主业,坚持创新,强化管理,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心无旁骛精耕主业
重庆市梁平区回龙镇,梁平海螺水泥公司的1号窑正在稳定运转着,截止12月11日,它已经连续运行了276天。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海螺集团第一大产业是海螺水泥。回转窑是水泥厂的基础和核心。面对市场下行压力,2016年海螺集团喊出了“坚守主业 固守效益”的口号。2017年初开始,集团以提高运行周期为着力点,把分散的专业和环节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系统,让各项工作聚到一个发力点上,推进精细化管理。
“得益于窑的连续稳定运行,今年公司提前一个多月完成生产、销售、利润目标任务,预计吨煤耗同比下降0.58公斤,吨电耗下降2.9度,吨熟料发电量上升0.48度。”梁平海螺副总经理李春锋说。通过抓实窑稳定运行,海螺集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工厂要效益和向市场要效益的统一,这也成为海螺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提质增效的“金钥匙”。
梁平海螺
广东,连接深圳市与中山市的深中通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个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采用的水泥,50%以上是海螺生产的PⅡ42.5、PO42.5、PO52.5等高标号水泥。海螺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海螺牌水泥及商品熟料企业标准”,按“质量一票否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超高的品质和稳定的质量,让海螺水泥赢得了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迪拜哈利法塔等一系列超级工程的青睐。海螺集团还在行业内率先取消普通硅酸盐32.5级强度水泥,开发出海工水泥和符合欧洲标准的52.5N级水泥。
走进全椒海螺中央控制室,偌大的房间内只有2名操作员在作业,而原先通常需要6-8名人员同时作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海螺集团积极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和水泥制造深度融合。2017年,集团第一条全流程智能化水泥生产示范线在全椒海螺上线试运行,项目集成了海螺30多年来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2018年智能工厂正式投运后,全椒海螺生产和管理效率实现大幅提升,各类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优化,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800万元。海螺集团正与中国电信进行5G业务合作,助推智能化工厂迭代升级,逐步在集团内完成智能工厂全覆盖。
全椒海螺智能中央控制室
截止2019年底,海螺集团万元产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37.5%,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27.5个百分点。据行业统计,2018年海螺水泥以13%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行业25.6%的净利润。
坚定不移改善供给
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海螺集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去”出发展新空间,“调”出发展新优势,“转”出发展新动能。
2015年,水泥行业总利润仅为329.7亿元,同比下降58%,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中,有9个省出现水泥行业亏损。海螺集团准确认识到: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供需关系。
2016年海螺水泥主动关闭了位于江苏、陕西的两条经济技术指标相对落后的生产线,此前已获批的产能也不再新建;2017年海螺水泥并购陕西凤凰建材,2018年成功并购广东广英水泥。通过海螺集团等大企业带头在行业内淘汰产能、实施兼并重组,我国水泥行业的产能集中度从2016年的12%提高到了63%。2018年中国水泥行业总利润达到1545亿元,2019年有望突破1600亿。海螺水泥的净利润也从2015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96亿元。
在塑钢型材整体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集团第二大产业海螺型材以“凤凰涅槃”的勇气“主动调”。在广东英德海螺型材公司的厂房内,一排排银白色的铝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2018年4月,海螺铝型材项目在这里顺利投产。在经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前期论证后,海螺型材利用原有厂房上马铝型材生产线,并将人员重新培训后转岗到铝型材生产线上,实现了塑钢行业和铝合金产业并行发展的重大跨越。继铝材产业后,海螺型材相继拓展聚酯合金建筑模板、家装管材、生态门、地板等关联产业,合计转移及置换产能10.2万吨,多元化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27%。
海螺型材铝材生产线
“全椒装配式建筑项目是海螺产业链延伸新的突破,项目按照绿色环保、高效智能、智慧管理的标准建设,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PC行业单体最大规模生产基地,代表行业内领先水平。”全椒海螺装配式建筑项目总经理助理黄伟介绍。围绕产业链,海螺集团积极向新兴产业“转”,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印发后,海螺集团便开始广泛调研,并在全椒规划建设年产40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投资额达10亿元。
加入海螺集团后,安徽国贸集团在做好外贸业务外,进一步开拓新兴业务。今年5月,安徽安天利信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市场开拓。国贸集团还抢抓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机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创新产品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
为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海螺集团成立海螺投资公司,重点聚焦主业上下游产业、战略高新产业等领域,成为多元化发展的新平台和信息产业的孵化器。旗下海螺新材料公司已成为水泥添加剂行业龙头企业,海螺新能源公司已形成光伏年均发电量1亿度、储能年均放电量2500万度规模。
海螺光伏产业园
创新赋能壮大引擎
“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大动能。”在海螺集团第二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公司总经理任勇说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以来,海螺集团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打造高效、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链。
从2016年开始,海螺集团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并定期召开科技创新重点课题协调会,推动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螺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研发投入大,创新资源和条件更优越,能够吸引集聚科技人才,激发创新积极性,能够开展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的系统研发。”集团首届“海螺工匠”宋南京感叹。2018年,随着海螺新材料公司完成对山东临沂宏艺科技公司的并购,宋南京加入海螺,并在集团第二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被评为首届“海螺工匠”。目前,集团有20个重点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正在推进中,总投入资金达19亿元。海螺各基层单位以劳动模范、海螺工匠为带头人,先后成立了113个创新工作室,将创新体系覆盖到基层班组。
铜陵海螺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加强内部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海螺集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2016年,集团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联合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经到了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2020年将进入验收阶段。2017年,海螺与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于次年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建成世界首条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开创了行业二氧化碳捕集的先河。
海螺集团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双轮驱动,一项项创新成果在海螺集团普及运用开来,济宁海螺SCR脱硝项目,对比国标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600吨以上;芜湖海螺利用水泥窑将固废危废“吃干榨尽”,每天可以处理600吨;海螺型材为消费者打造出“全屋定制、无毒无味、即装即住”的绿色家居……海螺改变了传统建材行业给人排放大、效益差、生产环节层次低的固有形象,曾经的水泥厂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的“净化器”、政府的“好帮手”。未来,海螺将力争建成“三零”工厂——最大限度地减少外供电、降低劳动用工、减轻污染物排放。
聚力拓展“一带一路”
2019年11月29日,海螺集团在老挝建成的第一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琅勃拉邦海螺项目一期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正式点火。这个项目的原料磨、预热器、水泥磨、余热发电系统等主机设备全是海螺自己生产制造,生产线装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了90%。
在国内推动转型发展的同时,海螺集团充分发挥业内领先的水泥生产、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结合海外国家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将先进技术装备和绿色生产经营理念输出到国外,努力构建自主的全球价值链。
柬埔寨马德望海螺建设时,考虑到当地电力短缺、煤炭资源紧张等情况,项目不仅配套建设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还设计投运了集团首套生物质燃料系统,消纳利用当地大量的稻壳等废物,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改善了能源结构。2018年5月,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临马德望海螺,为公司投产剪彩并称赞,马德望海螺不仅为柬埔寨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柬埔寨马德望海螺生物质燃料系统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贸集团破局的关键。在密切跟踪美国市场的同时,国贸集团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优化产业链,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新兴市场的增量弥补贸易摩擦的损失。今年前11个月,国贸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11.86亿美亿元,同比增长24.99%,占集团外贸总值的28.1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5.22个百分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国贸集团外贸发展的新动力。
安徽国贸集团下属轻工国际出口产品
各产业齐头并进,进一步拓宽了海螺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在缅甸海螺水泥公司的帮助下,2018年9月,缅甸海螺绿色建材公司首期5万平米门窗项目顺利投产,这是海螺型材的首个海外门窗项目。2019年10月,海螺型材公司与安徽技术进出口公司共同参加第126届秋季广交会,收集了大量国外客户资源,现场签订了9000平米的生态地板订单,双方共同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向北美、澳洲、加拿大等地区出口生态地板近30000平米。
目前,海螺海螺在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拥有38家公司、41个项目、11个实体工厂,海外员工达3700余人,累计投资超100亿元。乌兹别克斯坦卡尔西水泥项目开始施工,泰国绿色型材项目门窗分厂已先期投产,格鲁吉亚、巴基斯坦等国项目正稳步推进。
牢记使命共享发展
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海螺集团始终坚持追求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积极履行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了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6年,海螺集团积极响应援疆工作号召,在和田皮山县投资建设年产2万吨型材项目。项目投运后,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达到80%,累计产销型材2万吨、产销门窗18万平米,实现产值约2亿元。同样在西部边疆,2019年4月,海螺集团在西藏兴建的第一个水泥厂——西藏八宿海螺生产线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投产后每年可为八宿县财政增加税收入近亿元,直接解决4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
在海螺集团对口帮扶的利辛县江老家村和霍邱县元圩村,光伏电站、蔬菜大棚、草莓园、葡萄园等成为当地农民新的收入来源。2016年集团开展对口扶贫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00多万元,捐赠水泥3万余吨,帮助江老家村和元圩村525户1378人脱贫,2017年两村双双实现村出列。
海螺集团在霍邱县元圩村捐建的光伏农场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2016年以来,海螺集团持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将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让广大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凝聚起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海螺集团战略企划部的赵凯,清晰地感受到集团的变化,“2017年,我作为首批‘海英计划’学员加入海螺,第二年集团就实行了薪酬体制改革,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对集团未来的发展,赵凯充满期待。2016年海螺集团开始酝酿新一轮薪酬改革,2018年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实施后,当年公司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公司窑运转率同比提升1%,高于社会企业7个百分点。
对芜湖海螺水泥公司的刘张俊来说,现在最期待的是赶快搬进新装修好的宿舍楼。2018年以来,海螺集团陆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下属子公司开展宿舍标准化改造,大幅改善职工住宿生活环境。
海螺集团下属子公司职工活动场所
集团的一项项改革举措,让员工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海螺集团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中,一位员工写道:“海螺让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有了立身之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条件,他们坚信自己的未来一定更有作为。”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对海螺集团来说,就是用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多产值,并且把排放降到最低。”接受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记者采访时,高登榜说道。当前,海螺集团正向着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绿色化、企业国际化的方向加速前进,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笃定前行,着力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