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全省空气质量四项指标中,有三项同比大幅改善,尤其是SO2平均浓度同比改善幅度达27.6%。”这是记者日前在山东省环保厅召开的全省环境形势分析会上了解到的。
在转方式、调结构仍需较长时间的背景下,山东城市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同比明显甚至是大幅改善的动力和成绩从何而来?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告诉记者:“天帮忙,更需人努力。自去年以来,山东环保提出蓝天梦想八年规划,打出治霾五记重拳,逐步加严地方标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标准倒逼,区域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
去年发布的《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环保厅总结借鉴全省流域治污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提出利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逐步实现由行业标准向区域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过渡,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的衔接。
同时,结合山东省实际,解析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因子比重较大的污染源,制修订了火电等5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张波告诉记者,山东地方标准既有引导性,又有强制性,即通过制定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引导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治污水平;同时标准确定的政策措施必须依法坚决予以实施,否则将给予限期治理、限产、停产直至关停等严厉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目前,标准的引导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山东省一批高排放企业甚至已瞄准2020年的地方排放标准,提前谋划,确保达标排放。
华能淄博白杨河电厂厂长许富林告诉记者:“公司对6、7号机组实施了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在原有湿式脱硫、SCR脱硝、双室五电场除尘基础上,增加二级串塔脱硫提效、湿式电除尘器等装置,并同步改造与三大系统配套的吸风机等辅助系统。改造后,烟尘、SO2、NOx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mg/m3、35mg/m3、50mg/m3,全部达到天然气机组烟气排放要求,且远远低于天然气发电成本。”
和白杨河电厂一样提前实施升级改造的企业还有很多,而且并不局限于电力行业。按照《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山东省将实施第二阶段标准。届时,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对于拒不执行、行动迟缓导致污染物严重超标的突出环境问题,省环保厅将直接查处。
五记重拳,强力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这是山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实际上是划定了生态红线,形成了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刚性机制。
围绕这一刚性机制,山东省打出了“五记重拳“:信息公开、干部考核、项目审批、生态补偿、责任追究,让环保工作与排名、考核、经济、责任挂钩。
面对严格的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全省各市各有关部门纷纷鼓足干劲抓环保,不用扬鞭自奋蹄。
济宁市在大气环境综合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分成9条战线,打响了大气环境治理攻坚战和保卫战。先后有36家重点治污企业签订污染防治目标承诺责任书,12个市直部门、32家企业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落实监督责任和治理主体责任的措施。
针对前三季度空气污染出现反弹的情况,枣庄市迅速锁定“年底前遏制反弹,实现逐月、逐季、逐年改善,到2015年底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面达到省政府要求”的工作目标,部署落实重点行业企业废气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等29项治理任务,同时借助舆论力量传导工作压力,有力扭转了空气质量恶化趋势。
临沂市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20条加严措施》,从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能源结构调整、餐饮油烟治理、环境安全监管6个方面着手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菏泽市坚持党政推动与部门联动相结合,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落实三级网格化监管方案、督查方案和问责办法,调动各有关部门力量,全面启动实施“百日会战”集中行动。
如今,空气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各市(县)“一把手”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
尾气治理,斩断机动车“黑尾巴”
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全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进展顺利。截至9月底,全省已淘汰47万余辆黄标车和老旧车,提前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此外,全省2929座加油站、1294个油罐车、46个储油库完成了油气回收改造。
据统计,2013年年底,山东全省共有黄标车116.57万辆,截至今年7月1日,全省还有黄标车111.08万辆,而根据要求,明年底前,这些车辆要全部淘汰。为扎实做好全省黄标车淘汰工作,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和相关文件,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5亿元,专门用于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17市先后设立了黄标车禁行区域。
同时,山东省积极开展集中治理高污染排放车辆上路行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集中查处黄标车、无标车、报废车、冒黑烟车和未检车辆,严格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