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作为主要基础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报道称,水泥的使用总量仅次于水。 然而,水泥也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每生产一吨水泥消耗1.3吨石灰石、200公斤煤、80度电,排放0.8吨二氧化碳和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有害气体和颗粒。强调环保的今天,水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作为我国龙头建材企业,安徽海螺集团在水泥生产方面积累了碳捕捉、水泥窑余温发电等先进技术并投产运营,即将投运的智能工厂也将助力水泥生产进一步节能减排。 12月8日,记者跟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及其白马山水泥场,了解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技术推广情况。
环保政策倒逼水泥行业绿色发展
政策对水泥行业的环境约束力日益增强,只有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生存,一度被认为是传统落后产业的水泥生产企业面临挑战。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 安徽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说,“落后的产业把企业管理、生产流程做到极致,就是好企业。”
安徽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向记者介绍水泥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据介绍,海螺建成“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并于2018年10月开始投运,早期研发应用的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解决了水泥企业自身一半以上的用电量。海螺还首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推广。 此外,海螺投资建成了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厂,项目投运后,每年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作为龙头企业,海螺的技术积累可逐步向全国传统制造行业推广,为推进我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企业受益。
通过技术改造,水泥产业发展实现高端化、绿色化,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利润空间增大。海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07.56亿元,同比增长42.37%,净利润与2016年同期相比提升近3倍。
“水泥产业只靠盖楼房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要未雨绸缪,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高质量产品彰显企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登榜说,”最终,水泥产业要走向环保。”
“良币”驱逐“劣币”,有序去产能
水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仍要继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能过剩问题。高登榜对此表示,要优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通过国家政策倒逼去产能,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让“良币”驱逐“劣币”。
由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过剩产能转移论因此一度甚嚣尘上。对此,高登榜给予否定。
“让中国落后的产能走出去,怎么体现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他反问, “海螺水泥的生产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余热发电、垃圾处理等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海外建厂的标准并不比国内低。这样的技术‘走出去’,是通过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而实现的高质量共赢。”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螺的产品和技术装备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海外项目成为当地行业的标杆。
“海螺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可以做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我们愿意把经验传递出去,让更多企业受益。”高登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