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台水泥产业调整时间表

2014-11-13 08:53:53

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10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信厅制订的《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年~2017年)》,该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给出了调整时间表。

  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10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信厅制订的《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年~2017年)》,该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给出了调整时间表。

  “坚决压缩产能总量,大力推进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循环经济,把河南省水泥产业做大做强。”这是方案中对调整河南省水泥行业提出的总体要求的原话。

  河南是水泥生产大省,2013年水泥产量1.68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河南也是水泥过剩产能大省。在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之后,这次,河南再度发力,大举淘汰水泥、熟料产能,可谓又一壮举。

  方案中指出,要坚决压缩产能总量,严禁新增产能,同时进一步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通过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到2017年年底,压缩熟料产能1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

  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时间表:产能规模基本合理,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亿吨以内,压缩水泥粉磨产能3000万吨以上,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2015年年底提高到80%以上,2017年年底提高到85%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7年,前3家水泥制造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75%以上,高性能混凝土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加工占水泥产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到2017年,与2013年相比,粉尘、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50%以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以上,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到每吨110千克标准煤以下,协同处置生产线达到现有生产线的1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中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企业间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到2017年,培育出1~2家产能3000万吨以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150家以内。

  河南水泥“三巨头”或将受益

  作为水泥产能大省,河南产能过剩众所周知,豫北集中了大部分水泥产能,中联、同力、山水等巨头扎堆,问题由来已久。

  而本次《方案》的一大亮点,在其基本目标中指出,到2017年,前3家水泥制造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75%以上,支持天瑞集团、中联集团、同力水泥公司等大型水泥骨干企业按照市场区域化要求,对郑州、新乡、南阳、安阳等产能集中区域水泥熟料企业实施联合重组。

  众所周知,在河南水泥行业里,同力水泥是河南唯一一家水泥类上市公司,而同力水泥曾与河南另外两个“水泥巨头”中联水泥天瑞水泥在河南省展开激烈竞争,最终“三分天下”分别取得省内大概15%的市场份额。

  三巨头加上河南省其他水泥生产商的无序竞争,在部分程度上造成了我省水泥产能的过剩。重建有序河南水泥市场,河南水泥行业的联合重组早已悄悄拉开帷幕。

  早在今年3月,同力水泥就发布了与中联水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公告称,该公司与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主要为以水泥及商品混凝土等项目为载体,在河南水泥市场开展合作,合理划分目标市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去年下半年,同力水泥还公布了201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而同力水泥非公开发行的发行对象正是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完成后,中联水泥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两家企业的熟料产能合计占全省熟料产能的比例将接近30%。

  业内专家指出,这是两家公司希望通过合作,由市场竞争关系逐步转变为竞合关系,双方通过业务合作、市场协调和技术支持,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

  业内人士马先生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由于河南市场竞争格局激烈,去年河南省水泥价格同比下滑明显。省内主要水泥集团在各地区的布局重叠,进一步导致了局部产能的严重过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因此,河南省虽然是全国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但同时也是全国水泥价格较低的省份。在河南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显然,同力水泥希望引进中联水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促进省内水泥企业间的有序竞争。

  他还指出,同力水泥是河南省唯一一家水泥上市公司,是河南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河南省压缩水泥产能,将有利于龙头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此外,同力水泥有望成为河南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案》第三部分的第六条里有这样一句话:“优先支持省内水泥骨干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兼并重组本地水泥生产企业。推动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发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河南投资集团是同力水泥的控股股东,中建材为二股东。如果《方案》中的“拟推动同力退出水泥领域”成真,那么实质上可能便是“中建材控股同力水泥”。为此,中建材将最终可能成为控股股东,或者河南投资集团注入新的资产。

  该人士表示,这是典型的增发或者重组,在水泥产能过剩、各企业利润纷纷下降的情况下,同力水泥从6月底至今,在A股市场上走出了一波大牛行情,四个月上涨了几乎80%。

  11月 10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年~2017年)》

  河南水泥到底有多少过剩产能?

  早在2012年,河南省已有113家企业全部关停并拆除了相关落后产能设备,全面完成2012年度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然而,关停淘汰的产能相较于过剩产能的数字显得相当小。

  此次方案要淘汰的熟料产能1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不可谓不多。那么,如何分析此次淘汰落后产能走向?我们可以先看看之前河南到底淘汰了多少产能,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淘汰落后和抑制新增水泥产能的情况。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2009年以来河南水泥产能的变化。

  “截至2008年年底,河南省日产1000吨以上新干法水泥生产线67条,熟料产能达到6665万吨,折合水泥1亿吨以上,已超过市场需求。”此话援引自当时媒体的报道。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河南省水泥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水泥生产企业251家,累计年产量11957万吨,累计增长16.4%,继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2009年8月,38号文件出台之前,河南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爱贞曾公开表示,河南水泥的需求量应该在1.1亿~1.2亿吨,水泥产能应该在1.2亿~1.3亿吨才合理。

  之后不久,国务院3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制定2010年~2012年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时间表,并且严控新增产能。

  但是,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2年,河南省实际水泥产量超过1.4亿吨,而过剩产能有4000万~5000万吨。

  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全省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企业238家,熟料实际产能1.1亿吨,粉磨产能2.4亿吨,前3家水泥生产企业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51.3%。2013年水泥产量1.68亿吨,居全国第二位。

  2014年1月~5月,河南省累计水泥产量约6881万吨,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而回顾河南省淘汰过剩产能数据,根据工信部“十二五”河南省淘汰水泥产能的详细数据显示,在此之后的2010年河南省淘汰水泥过剩产能862万吨,2011年,河南淘汰了水泥产能1200万吨。

  根据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河南省2012年又淘汰了80万吨产能,2013年淘汰141万吨产能。可见,2010年和2011年是河南淘汰水泥产能最多的两年。

  但是业内人士韩先生告诉记者,虽然2010年和2011年我省淘汰水泥产能最多,但同时这两年也是水泥产能增长最快的两年。他指出,2009年大家因为批文问题,迅猛抢上生产线,大肆上马了许多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产能,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的进程。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水泥产业链跟踪周报(2019.4.26),更多数据、市场分析、研究报告可登陆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查阅……

2019-04-27 12:01:03

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出台水泥去产能政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出台水泥去产能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等。其中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河北省等水泥大省在水泥方面去产能力度较大。

2016-08-24 14:08:08

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10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信厅制订的《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年~2017年)》,该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给出了调整时间表。

2014-11-13 08:53:53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