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起,京津冀地区遭遇今年下半年持续时间最长、污染最严重的一次雾霾过程。据统计,此次雾霾影响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7个省市,并出现了持续性雾霾天气,影响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霾覆盖范围11.6万平方公里。17日、27日,雾霾又卷土重来。有关专家分析,雾霾成因主要是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其中工业排放是最“大头”。雾霾天气的出现更提醒工业企业能源结构调整、谋求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水泥行业加快绿色转型
水泥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泥工业年排放二氧化碳约12.5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2%;水泥工业颗粒物排放占全国排放量的15%~2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3%~4%;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总量的10%,水泥工业的氮氧化物排放已成为继火电厂、机动车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除了水泥工业生产过程中自身排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水泥工业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包括运输等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空气的污染也不容轻视。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水泥工业的总产量已经达到20.85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数亿吨煤,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果我国能源消费保持近几年增速,2020年总能耗将达79亿吨,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
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近年来主要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在70%~75%。而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在39个产品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水泥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过剩产能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在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特别是少数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新上项目的现象,水泥行业总产能仍在增长。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通知要求各级工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核准或备案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仍未上报违规项目处理方案的地区,必须加快项目清理,摸清本地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情况。对清理出来的违规项目,未开工的不得开工建设;在建的一律停建。清理结果必须按《指导意见》要求分类处理,尽快上报方案。
国家、地方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压减水泥产能,治理大气环境,水泥行业也改变了经营理念。但随着近期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政府部门遏制产能和环境治理的政策收紧,水泥行业必将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否则只能束手待毙。
未来供求关系或将改善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水泥市场需求偏弱等原因,全国水泥平均价格自4月中下旬起开始连续下滑,至5月底,全国水泥平均价格已连续6周下滑。库存方面,全国水泥库容比约为69%,环比上月底上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库容比有所升高。7月底全国水泥平均价格为324元/吨,环比下跌3.7%,同比下跌1.1%,全国水泥库容比约为71.2%,环比6月底上升了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水平上升了3.5个百分点。9月传统旺季水泥需求缓慢恢复,价格环比有所上升;9月底全国水泥平均价格为320元/吨,价格环比上升0.4%,同比下跌4.9%。库存方面,9月底全国水泥库容比约为69.8%,环比上月底下降了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水平上升了3.2个百分点。10月中旬,全国水泥市场价格整体继续保持小幅上扬态势;水泥库容比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
水泥需求平淡,产量增长速度放缓。有关数据表明,今年1~8月全国水泥产量累计同比增长3.53%,达到15.92亿吨。8月份单月产量为2.25亿吨,单月同比增长2.97%,环比增长0.82%。1~8月份熟料产量累计同比增长4.81%,达9.45亿吨。今年以来行业需求趋弱运行,水泥产量增速水平低于去年同期。
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熟料产能3106万吨,考虑到下半年仍有约4000万吨熟料产能投放,预计全年将新增熟料产能7000万吨左右,占去年年底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比重为4.1%,产能增速继续放缓。7月,工信部公布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今年将要淘汰水泥(熟料及磨机)产能8211.4万吨。
相关专家表示,长期来看,水泥新增产能不断放缓,水泥过剩产能逐渐淘汰,国家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水泥企业必将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而近期房地产全面放松限贷政策带来了预期的改善,将增强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基建方面,第四季度预计投资环比有所提升,整体水泥需求也将有所改善。目前,水泥行业正在积极争取环保业务的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若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相关政策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必将促进整个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带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供需关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