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是千里马,更是伯乐——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4-11-01 07:38:51

姚燕,建材行业里的精英人物,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她的头衔很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等,是建材行业科技领域名副其实的“千里马”。

  唐·韩愈《马说》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古文。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他认为,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出现。这个故事,常被人们引用为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人物。其实古人关于伯乐的论述不止于此,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也记载:“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可见,伯乐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

  伯乐的重要,不但是在古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其实都很重要。物质世界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没有杰出的人才,没有识别杰出人才的“伯乐”,很难想象社会发展从空间到时间上的步调一致。现今社会,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少不得“千里马”。在建材行业里,有一位人物,她既是一位“行之千里”的“千里马”,也是一位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兼二任于一身。她,就是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姚燕。

  今年4月,国资委领导到中国建材集团宣布人事任命:任命姚燕为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提名曹江林为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人选。据集团内部传出消息,国资委领导任命时说:姚燕同志主动提出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推荐曹江林任总经理。国资委对姚燕在建材集团8年总经理的工作充分肯定,在宋志平董事长领导下,把中国建材集团由几十亿产值,几乎没有利润的小企业发展成为2500多亿销售收入、150亿利润的世界500强企业,姚燕功不可没。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行业内很多人的好奇:“姚燕不当总经理了,那她去干什么呢?”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杂志社新搬的办公室里,沏一杯清茶,沐浴着午后暖暖的阳光,与姚燕副董事长清谈。还是那种爽朗的笑声,还是那样健谈的性格。她说:“在总经理的职位上干了8年,年龄大了,集团将来要发展成为投资公司,要继续在行业中成为领军企业,曹江林更年轻、更适合。他多年来在集团股份公司工作,成绩很大。他具备很好的财务背景,更适合集团下一步的发展要求。”

  “听说前一段王勇国务委员到建材总院考察时说的,建材集团和别的企业不一样,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有姚燕、有建材总院。”姚燕笑答:“是这样说的。宋志平董事长也说,过去你是参与集团的战略决策,今后你要主动思考集团的战略问题。”

  几句话,姚燕“破解”了行业里的种种猜测。下一步,她是集团的副董事长,要配合董事长负责集团的一些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她仍然兼任着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的院长职务和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许多要职。

  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她直接领导建材科研工作谈起。

 ◆她是行业科研领域的“千里马”◆

  1982年,姚燕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走出,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怀揣着上海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的毕业证书,步入建材行业科研机构的“黄埔军校”——北京管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此开始了她的“科技人生”。

  时光如梭。20年后,她已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建材行业里的精英人物,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她的头衔很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还有行业要职,比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技教育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同时是上海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等等等等。

  20年,姚燕是怎样带上这些耀眼光环的呢?这,还要从她对建材行业科研工作的贡献说起。

  姚燕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耐久性及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耐久性,这也是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在诸多行政事务缠身的情况下,姚燕仍然坚持第一线的科研工作,实在难能可贵。她主持过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十二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重大工程水泥与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等;她是2个水泥混凝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973项目)的组织者和课题负责人,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她主持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4项,授权专利14项,培养研究生近30名。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她主编有3部学术论文集,出版了专著《高性能混凝土》(已译成俄文)、《高性能混凝土的体积变形及裂缝控制》等。由于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组织才能,当之无愧成为我国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姚燕领军的中国建材研究总院,为我国重点工程提供了一批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研究成果制定了多个标准、规范、工法。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煤炭深井、田湾核电站等数十个重大工程的建设,无不源于建材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建材研究院研究成果的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姚燕还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发展研究,近年在建材联合会支持下,带领建材集团和建材总院的专家们完成了中国工程院“流程制造业新兴战略研究(建材部分)”、“资源型产业的服务化转型战略研究(建材部分)”等,参加国家部委科技规划讨论编写等,为建材科技的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姚燕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理论功底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混凝土研究领域领军专家。她的成绩让她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荣誉;2011年,她获得英国混凝土技术学会会士称号;同年,她又成为首位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

  姚燕,是建材行业科技领域名副其实的“千里马”。

 ◆她是行业科研领域的“伯乐”◆

  唐宋散文八大家里的韩愈,35岁进入国子监成为四门学博士,遂作《师说》铭传于世。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说的“传道”,就是我们时下所说的“思想教育”,“授业”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和理论知识,“解惑”是为学生解开困顿和迷惑,这里所说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培养新人的传帮带。

  走上研究院领导岗位的姚燕,更注重于年轻知识分子的培养。尽管很忙,她也牢记着当年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诲。她是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着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她要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端建材技术人才。她不满足已有的30名“姚氏弟子”,也不满足她领军下的研究团队。作为建材研究总院的院长,姚燕特别关注院里科技人才的成长,有计划地长期构建并完善青年成长平台。在她的倡导下,总院设立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2000年以来,这项基金已累计立项150项,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得到锻炼的机会。这些年轻人,有专家带,有项目做,一身的本领有地方使,一批70后、80后年轻人,很快成为科技新星,走上领导岗位,被培养成为年轻的中层干部和学术带头人。姚燕注重普及教育,她认定了有普遍性才能出特殊性,有了群英璀璨才会出耀眼的明星。她推动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先后举办工程硕士班、MBA研修班,材料学和管理学的论文博士班,提高干部员工素质的各类培训班,还定期举办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为了给青年科技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她到处想办法创造条件,凡是新员工都有单身宿舍,凡是青年骨干都享受福利住房。总院还专门为员工建设了400多套住宅留住骨干员工。对于青年骨干也特殊照顾,给予条件较好的住房,就是2010年以后结婚的员工也可购买单元房,而总院只收取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这在房价动辄数万元一平米的北京,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福利”。为了房子,她费尽了周折,前前后后跑各种批文、协调各级政府机构。就这样,研究院留住了一大批业务骨干,而且吸引了高层次的人才,奠定了总院发展的人才基础。

  不仅如此,姚燕领导下的研究院还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推进科技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员。这些年,他们通过中组部的“”和总院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和汇聚了多名薄膜材料、水泥与混凝土研究领域的海外高端人才,同时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重要载体,不断拓展新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承担了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他们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大大加强了特种工程材料产业化力度;通过恢复造血机能,使工程设计板块逆市增长;通过引进国际化财务总监,使CTC的领导团队更加优秀……

  她提议设立了“吴中伟青年科技奖”,用我国混凝土行业的一代宗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先生“爱祖国、惜寸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风格教育和激励青年科技人员,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姚燕认为,现在科技政策很好,无论科技还是产业,门总是开着的,出入自由。“家有梧桐树,总会引来金凤凰。”人才的引进,为建材研究院带来了崭新的思想理念,出现了良好的“鲶鱼效应”,进一步激发了总院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姚燕的影响和带动下,总院不仅硕果累累,而且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数以千计的高科技人才,也涌现出一代科技型管理人才。老中青三结合的高端人才队伍,成为总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她任主任的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称为国际一流研发平台。她带队申办成功被誉为“国际水泥奥林匹克”的国际水泥化学会议,显著提升了中国水泥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不但是建材总院,姚燕对建材行业科技队伍的形成也做了大量工作。从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开始的4个“五年计划”里,姚燕都积极参与了国家和行业的战略科学研究。面对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她提出行业科技发展建议,为建材行业组织实施了6个国家支撑和2个“973”项目。参加这些项目的单位涉及行业数十家企业、数百名科技人员,为此形成了一支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队伍,为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姚燕,不愧为建材科技领域的“伯乐”。

 ◆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是她的梦想◆

  早在90年代当水泥所所长时,姚燕就有一个梦想,要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所。但那时候,没有条件,梦想只能是梦。实现这个梦,姚燕花了10多年的时间。如今,她的梦想——“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她的一手操办下建立起来了,凡是到建材总院考察和访问的领导或同行,都会被安排去参观,都会异口同声地称赞“真是国际一流水平!”

  姚燕说,中国建材研究总院虽然转制成为科技企业,但50多年的科技底蕴仍然是核心竞争力。按照宋志平董事长的“六大平台定位”,要把牢行业制高点,继续承担国家、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就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姚燕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她认为,国际一流应该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没有好的科研条件,吸引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现有人才,也就不会创造一流的成果。2006年,国家科技部组织申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姚燕敏锐地感觉到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她亲自组织编写材料,确定实验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提出学术带头人并组织相应团队,制定运行模式和管理办法。论证会上,姚燕精彩的答辩,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扬。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后,她想盖个实验室大楼,没钱,就连计划投入的2000万元都没落实。这时,机会又来了,国资委可以申请国有资本金,但总院不符合条件,姚燕不气馁,挨个找领导说明情况。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绿色建材国际一流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国有资本金一下拨款3个亿,既解决了实验大楼建设,又购买了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装备的实验室大楼。

  接下来就是如何留住一流人才。与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斗的科研思路不同,姚燕特别强调的是注重科技团队建设,培养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能够和国际顶级专家对话。她要求做科研必须有团队,科技新人必须有导师,并将此列入考核指标。姚燕很清楚,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当今学科交叉越来越多,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应付所有的事情,有了团队才可以有分工,才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才能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团队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想做成大事,没有团队肯定不行。”姚燕反复强调。她亲自制定了科技团队的考核奖励办法,鼓励各团队积极进取,使科技团队在总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建材总院这块金匾增添光彩。

  如今,重点实验室连同总院其他院所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带头人有“”、洪堡基金获得者、海外归来学者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利用实验室的科研条件,承担了大量国家与企业委托项目,围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研究直至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并应用于生产与工程,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实验室从2012年设立院士工作站,已聘请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2名“”学者,聘请13位国际著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将绿色建材领域最高水平专家集中到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近两年,还组织承办了国际水泥混凝土学术会议等国际会议,组织与参加国际学术活动200余次,真正担当起了占领国际舞台的使命和重任,显著扩大了我国在国际建材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中国,我们的目标在世界。” 近年来,姚燕十分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掌握国际发展趋势,提升国际影响力,带领总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有效利用国际先进资源,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着重解决建材领域国际重大科学问题,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实验室。总院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德国锡根大学、加拿大Metro测试实验室等多个国外机构签署了21项长期合作协议,承担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4余项,国家支持18项,国外政府机构支持6项,使总院的国际合作工作从一般性质的交流互访转向了真正的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质性合作。

  在国际标准立项和发布上,他们目前已发布2项国际标准,还有6项在研,这无疑提升了中国建材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国家“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15个国家的国际知名专家共同工作,把我国自主产权的设备和方法推向全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依托,总院还创办了全球发行的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打破多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国际影响的专业英文学术刊物空白的局面,提高了我国此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建材总院被授予“国家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目前,被各级领导和专家认可的中国建材总院国际一流研发平台已初步建成,并真正成为国家建材科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行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当然,也是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展示的重要窗口。

  不止这些,姚燕还抓住机遇与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组建“瑞泰科技”并成功上市,组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中心即将上市……她带领建材总院走出了一条“以研发为基础打造行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以发展科技产业有效提升综合实力”的科研与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有一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现在,总院旗下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中心、5个联合国中心、1个国家行业生产力中心、11个国家标委会、30家国家与行业级质检认证机构,以及20余家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等所属的专业分会;同时,总院拥有从业人员17000余人,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在内的科技人员5000余名,资产总额1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90亿元,使这家有60多年历史的建材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大院大所。

  “科技领先,服务建设。”姚燕以此作为核心理念,立足建材行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承担国家级建材和新材料专业重大攻关项目的研发平台、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建材和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建材行业高素质科研人才开发和培养的平台以及国际建材和新材料的科技交流平台”。这里,姚燕所说的“六大平台”,是她心中的梦想,也是她正在按部就班实施的计划。

  姚燕还是那么忙,国际合作、国家部委、行业协会、集团、总院,往来穿梭,马不停蹄。今年中国建材科教委换届,姚燕被推举为执行主任;国家工信部成立中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姚燕被推为联盟理事长;明年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即将召开,她正和中硅会、总院一起带领国内外专家们积极筹备,期望开成一场“无以伦比”的国际学术盛会……

  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因为在她身上,有着众多建材人的梦想!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姚燕,建材行业里的精英人物,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她的头衔很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等,是建材行业科技领域名副其实的“千里马”。

2014-11-01 07:38:51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