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品牌实验室近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有4家建材企业荣登榜单前100强,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是其中之一。
始创于1907年的华新有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之称。21世纪初,华新与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水泥巨头豪瑞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研发实践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
变身绿色使者
所谓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是指水泥企业将生活垃圾或城市市政淤泥等垃圾收集后,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进行处理,转变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和原料配料。“水泥窑的优势在于窑里面的温度非常高,垃圾在1000°C以上的环境中停留超过8秒,废渣和飞灰都可以与水泥形成的熟料结合,是一种比较彻底的环保处理方式。”华新总工程师张江介绍说。
借鉴豪瑞集团的经验,华新利用水泥窑内煅烧过程中的高温、强对流、强碱性、还原气氛等特性,使窑内处置的废弃物在短短20秒内完成分解和燃烧,完全解决了其他处置技术无法根除的二恶英、呋喃污染问题。
除了城市垃圾,华新还将目标瞄向市政污泥。2009年,湖北宜昌市创建国家级卫生环保模范城市,市政污泥的处理未能达标。在华新的帮助下,宜昌市在操作中不断改进处置工艺,使污泥处置技术日臻成熟,改变了市政污泥处置靠蒸发的落后方式,在一年后成功创建了环保模范城市。
据张江介绍,目前,华新市政污泥处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充分利用水泥窑的余热和污泥所含热量,替代水泥生产所必需的燃料,成为污泥处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垃圾处理本土化
据华新水泥财报显示,2013年公司环保业务实现了从点到面、从省内到省外的突破性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在全国已成功运行和在建、签约的环保项目已达30个。预计到2017年,我们在全国的环保业务处置能力将达到3500万吨/年。”华新总裁李叶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华新的水泥窑协同处理不论在技术创新、领域拓展,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相当规模并得到各界认可。不过,张江坦言,与西欧已经发展了30-40年的成熟预处理和垃圾分类技术水平相比,我国的预处理和垃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包含废物的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我们的垃圾成分复杂,对预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复制欧洲的预处理技术。”张江说。
此外,由于我国的城市垃圾分类进展仍缓慢,大量瓶罐、纸皮等垃圾的“干货”被拾荒人士提前捡走,导致生活垃圾和污泥的含水率高达40%-70%,并且由于无机物含量高,致使垃圾的热值通常只有750千卡/千克,相当于劣质煤,不利于燃烧放热。“从近来的实践经验看,通过延长垃圾的放置处理时间,以及加大对废水处理、除臭等力度,上述含水率高的问题也可有效得到解决。以华新的工厂为例,燃料替代率可高达50%以上。”张江表示。
企业环保转型
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具有较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10月,国务院41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进一步完善费用结算机制,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10%。
而目前国内水泥生产线的状况是,能协同处置垃圾的不足10条,占比低于0.5%。据瑞银证券估算,若落实上述《意见》,未来国内水泥窑处置垃圾生产线预计新增投资133-152亿元,而从垃圾处置能力看,水泥行业处置垃圾收入总额估计可达每年82亿元。
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水泥企业参与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据了解,国内水泥企业中,华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和中国建材4家企业进行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研发,业界普遍看好水泥企业转型后环保业务的发展潜力。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桎梏也困扰着企业。比如,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不但没有发电补贴,而且地方政府补贴的垃圾处理费用也常常低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业内人士呼吁,对待垃圾处理应该按处理量和处理效果、而非按发电量来补贴。如果政府对垃圾处理给予相关的建设补贴、增值税返还等补贴,垃圾处理的盈利贡献将翻倍,能为公司带来额外的利润。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为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针对我国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的现状,张江建议,应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作为先进产能,优先保留并支持,这样淘汰落后产能也更有针对性,符合产业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的方向。
中国水泥网注:目前中国水泥行业除了华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中国建材四家公司外,中材集团、中信重工、华润水泥、拉法基瑞安等多家水泥企业均已开始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实践,并不同程度地进入了产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