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发布。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年度报告》全面反映了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其中在碳排放方面,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保持了持续下降,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
取得如此大的成效离不开全国各省市、各行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水泥行业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积极转型升级,在助力全社会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容忽视。据统计,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约为18.68亿吨,由水泥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达10多亿吨,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左右。水泥行业被称为我国碳排放大户可谓是“名副其实”。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紧跟国家减排政策,不断探索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为降低全国碳排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大力推动散装水泥的发展
发展散装水泥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数据表示1978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生产散装水泥37.42亿吨,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多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散装水泥的发展,2018年我国散装水泥使用率为66.92%;2019年河北上半年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3382万吨,散装率达到72.3%;安徽全省2019年散装水泥供应目标为9600万吨,散装率目标为75%,其中10月份散装率达到80.57%。水泥行业散装水泥的发展可以说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2、深钻碳捕捉技术
针对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践行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海螺集团积极行动,大胆作为,着手开展水泥窑碳捕集纯化工作。2018年10月31日由海螺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投运。该示范线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实现产业化的先河,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引领意义。
另外,台泥集团在去年研制发表了两款碳循环“虾红素”商品,据了解一公斤的虾红素红藻能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台泥坚持落实“循环经济”,倡导社会大众力行“减碳生活”,以独特的创新方式诠释了减排事业的意义与责任。
3、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是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近年来很多水泥企业履行碳排放交易市场规则,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榜样作用。
如,葛洲坝水泥在2017年曾表示所属湖北省内8家窑线子公司已全面完成试点期间的碳排放履约工作,履约率达100%;北京地区的金隅水泥、广东的塔牌、华润也都表示顺利完成2016年度履约要求,履约率达到100%。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碳排放大户的水泥企业并没有拖各地碳排放履约的后腿,反而起到了带头和创新的作用。
4、行业媒体平台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水泥行业自觉维护全球气候变化是行业的使命与担当。身为水泥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的中国水泥网,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改善行业社会形象为己任,为业界的专家、领导、企业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大力推动行业减排技术探索,共同推进水泥行业朝着绿色低碳、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
2014年政府部门先后发布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和《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随后中国水泥网在2014、2015、2016、2017连续四年的年度行业盛会“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上将碳减排作为关键议题加以讨论。
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水泥网以“环保转型、微改造大节能、碳捕捉与碳资产”为主题召开了“第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会上邀请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王庶等行业领导,与近600名行业代表一同商讨水泥工业碳减排方向。
就在一个月前,由中国水泥网主办的“2019第七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上专门就碳捕捉新技术展开讨论,并参观了海螺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
从2014年到2019年,中国水泥网作为行业媒体平台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国内水泥行业碳减排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国内水泥行业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不遗余力,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水泥行业也当继续“不忘初心”,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