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目标!鲁南中联:先挣它十个亿!

2019-10-15 09:15:08

是当年的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主机设备国内制造、采用国际先进的窑外分解技术、第一个同时拥有2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鲁南水泥厂,是当年的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主机设备国内制造、采用国际先进的窑外分解技术、第一个同时拥有2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工厂始建于1987年4月,1991年5月2条线全部建成投入试生产,1994年3月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当年生产水泥达到130万吨的设计能力,实现了当年验收、当年达标达产,被誉为“新型干法的一面旗帜”,一代鲁南人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现了中国大水泥工业的梦。

  30多年过去了,鲁南中联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其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客户,也赢得了市场。产品先后应用于外交部大楼、厦门国际机场、南水北调工程、北京西客站、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并销往韩国、泰国、孟加拉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受到国内外用户的赞誉。

  鲁南水泥厂建设场景

  1998年11月,当时的鲁南水泥厂加盟中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前身),1999年6月,作为核心企业进入新成立的中国联合水泥,实现了从工厂制进入公司制的轨道,为公司腾飞发展插上了翅膀。进入中国联合水泥后,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通过改革、改制和加强企业管理,使鲁南中联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使企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大幅攀升,更重要的是使企业从一个传统体制下的困难企业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业绩优良的公司。2003年6月6日,时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宋志平第一次到鲁南中联视察指导工作,称赞鲁南中联是一个“有思路、有激情、有作为”的团队,是一个“有创新、有活力、有前景”的企业,并提出了要把鲁南中联打造成中国建材集团样板企业的希望和要求。

  为了不负宋志平董事长的殷切期望,鲁南中联按照中国联合水泥的战略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管理与人才优势,通过改造、新建水泥熟料、粉磨生产线,不断完善市场和产业布局。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8月底,鲁南中联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菏泽中联三期100万吨扩建工程先后实现点火和投产,给鲁南中联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试生产誓师大会

  自2006年起,中国联合水泥加快联合重组的步伐,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型水泥集团之一。鲁南中联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断苦练内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了中国联合水泥核心企业的积极作用,为新建和重组企业输送了数百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鲁南中联积极响应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联合水泥关于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导思想。2012年,鲁南中联先行先试,在中国联合水泥内部率先建设了一条年产200万吨骨料生产线(2018年实现了年产400万吨的扩容),成为中国联合水泥第一家配备骨料生产线的企业,为中国联合水泥骨料业务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向水泥产业上游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向下游延伸,2018年鲁南中联在中国联合水泥内建起首家水泥制品公司,产品达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鲁南中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国内外水泥企业提供运维和技术服务,将人员多的“旧能量”积极转化为“新动能”。

  2018年12月,宋志平董事长在青州中联调研时提出了“水泥+”业务的发展思路,鲁南中联正按照这个思路不断前行。鲁南中联在目前“水泥+熟料+骨料+商品混凝土+技术服务+水泥制品”的基础上,建成了消化处理污染土和其他垃圾废弃物的企业,提出了力争未来3年内完成整合当地资源建成2个建材园区的构想,并提出在现有年实现5亿元利润的基础上,力争进入“10亿元俱乐部”的愿景目标。

  现在的鲁南中联厂区

  鲁南中联,已不是当年的那个传统的“老国企”,而是一个亮丽的“新鲁南”。她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见证了中国水泥蓬勃发展的光辉征程。

  面对充满希望的未来,鲁南中联决心在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联合水泥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把鲁南中联做成中国建材“水泥+”业务的排头兵、“三精管理”的样板间,为实现中国建材集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是当年的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主机设备国内制造、采用国际先进的窑外分解技术、第一个同时拥有2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

2019-10-15 09:15:08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