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水泥行情火爆的九月 今年为何“哑火”

2019-09-18 10:42:58

多种因素下,每逢九、十两月,我国都会出现一个消费小旺季,被成为“金九银十”。水泥行业也会在这段时间迎来暑期淡季后的涨价小高潮,但今年属于水泥行业的“金九银十”成色却略显不足。

  多种因素下,每逢九、十两月,我国都会出现一个消费小旺季,被成为“金九银十”。水泥行业也会在这段时间迎来暑期淡季后的涨价小高潮,但今年属于水泥行业的“金九银十”成色却略显不足。

  八月下旬开始,伴随着天气转好,水泥需求端的房地产和基建施工领域陆续迎来施工旺季,施工进度大大加速,水泥需求显著上升,水泥价格逐步递增。这段时间内,叠加各地秋冬季节错峰通知的出台,无论是水泥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涨价意愿大增,真假涨价函“满天飞”。

  但今年直到九月中旬,不仅“一天一价”的紧俏场面没有出现,水泥价格甚至上涨得有些不紧不慢。难道水泥行业不想再希望水泥涨价了?显然,这并非如此。需求下滑,企业间开始大打价格战?地方债、专项债利好政策为基建持续输血,水泥需求得到保证,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水泥需求保持着小幅上扬。

  “水泥行业已经从过去靠涨价提升盈利向如今保持高价位维持盈利水平。”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虽然今年开春以后,各地水泥价格并未在旺季出现大幅上涨,但平均价格远在去年均价之上。行业价格观念在有关部门和市场的作用下发生转变,不再一味追高。”

  今年4月在杭州召开建材领域垄断行为告诫会,被认为引发行业震动,效果立竿见影。水泥行业在本应启动价格的五月并未有明显动作,华东多家水泥企业认为虽然会议并未直接点名水泥行业,但敲响了警钟,企业涨价前都需三思。

  此外,各地企业间的行业自律行为越加成熟,对于市场水泥价格的维护更加在意,价格步入动态平衡的状态。国内多家大型水泥企业负责人也分别在不同的会议上表示了建立有序、健康价格体系的重要性。可见,水泥价格新常态正在形成。

  例如针对于行业所关心的水泥价格是否会如一些发达国家达到100美元每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认为现在水泥价格在正确的轨道上,但不能认为水泥始终有价格空间,稳定在轨道后要围绕着它平稳运行。他表示,水泥价格恢复到300元/吨是正常的,300到400区间都是在正确的轨道上,由于错峰生产,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500元/吨也是合理的。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回应价格是一把双刃剑,价格要找一个动态的适中,现在的价格与协会与企业的努力分不开。明天的价格怎么样?简单理解,中国水泥价格不能像欧洲等地,在300~400~500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房地产今年以来的状况也是影响水泥价格的另一重要因素。作为基建之后,水泥需求大户,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并不被看好。即使到了“金九银十”,房地产市场起色也并不明显。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不论是投资数据还是销售数据,在调控收紧的影响下,市场再次出现了放缓。全国多项房地产指标增速连续回落,楼市“金九银十”恐难以出现。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多种因素下,每逢九、十两月,我国都会出现一个消费小旺季,被成为“金九银十”。水泥行业也会在这段时间迎来暑期淡季后的涨价小高潮,但今年属于水泥行业的“金九银十”成色却略显不足。

2019-09-18 10:42:58

On November 21, the Western Construction (002302) issued a prospectus for issuing stocks to specific targets in 2021. The company plans to introduce Conch Cement as a strategic investor through this issue, and Conch Cement will subscribe for 183 million shares, accounting for 12.48% of the total equity after the issue, becoming the second largest shareholder. The purpose of this issue is to optimize the capital structure, supplement liquidity and repay bank loans, which is expected to bring the company an annual increase of 8.85 billion yuan in operating income and a total profit of 708 million yuan, up 38.71% and 78.23% respectively fro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