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请问:错的是什么峰?

2019-08-22 08:59:34

水泥行业推行错峰生产,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推进,如果想用利用错峰生产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实在不妥,毕竟“去产量不是去产能”。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名正言顺,正所谓“出师有名”方能得人心,令天下信服,但是近日水泥行业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笔者甚为诧异,似乎与理不符。

  据中国水泥网报道,8月17日,贵州省水泥工业协会发布《贵州省水泥行业2019年秋季错峰生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要求: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秋季刚性错峰生产总计不少于30天,原则上每月错峰生产10天/窑。其中,黔中、黔北、铜仁、黔南黔东南地区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19年8-10月完成错峰生产总计不少于30天,首次停窑时间不得晚于2019年8月21日0:00;六盘水、毕节、黔西南地区水泥熟料生产线于2019年9-11月完成错峰生产总计不少于30天,首次停窑时间不得晚于2019年9月21日0:00。

  对于上述《方案》的出台笔者极为诧异,为何?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何为错峰生产?

  关于错峰生产的定义,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在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压减采暖地区熟料产能,同时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产排放与取暖锅炉排放叠加,减轻采暖期大气污染。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

  简而言之,错峰生产是为了避免采暖期水泥生产污染物与采暖锅炉排放叠加,减轻大气污染问题,后来衍生到其他地区夏季用电高峰以及春节期间也实行错峰生产。那么贵州是否已经到了非要通过错峰生产来缓解大气污染问题的程度呢?

  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1-12月169个重点城市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贵州省会贵阳位列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第11位,可谓成绩不俗,反观空气质量最差的20个城市,清一色为北方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省,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北方由于气候原因,大气污染物承载能力弱,且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8月21日,根据笔者查阅的全国实时空气质量排名,前十个城市贵州就占据了5个(前三甲全在贵州)。另外,贵州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由此来看,贵州大气污染问题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常态化)错峰生产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大气污染问题呢?即便要错峰是否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依据的说明呢?

  何为“刚性错峰”?

  请恕笔者浅见,暂时无法确切的理解“刚性错峰”一词,在笔者查阅的政策文件当中并未有过相关的定义。

  根据笔者的了解,“刚性错峰”一词最早出现在重庆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书面报送2019年三季度错峰计划的通知》。虽然该文件也未能就何为“刚性错峰”做出定义,但是该文件与上述《通知》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境内所有水泥熟料企业必须参与错峰生产。

  据此,笔者理解的“刚性错峰”为“所有水泥熟料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停够相应的天数。”即一刀切下。如此一来,这一举措与生态环境部当前倡导的禁止“一刀切”似乎存在冲突之处。

  同样是据中国水泥网的报道,早在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以环办转发函[2018]6号转发了河北省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对于污染物能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且依法获得排污许可证的,要按照排放绩效评价,秋冬季采取差异化错峰生产。禁止错峰生产“一刀切”,细化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打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嬴蓝天保卫战。

  故而笔者认为,无论所谓的“刚性错峰”是否如笔者上文所理解的意思,贵州所出《方案》要求“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秋季刚性错峰生产总计不少于30天,原则上每月错峰生产10天/窑。”的做法实际上和错峰生产“一刀切”没有太大区别,这一做法与当前相关主管部门倡导的“差异化”错峰,禁止“一刀切”的大趋势相违背。

  错峰生产应该谁来主导?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合力推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抓好组织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加强对地方的督促指导,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善配套政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据此,笔者理解为,错峰生产计划具体的制订和执行部门应该为相关政府部门。也即“错峰生产计划应由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制订执行,并指导本地行业协会和水泥企业开展好错峰生产工作。”

  如果这样来看,上述《方案》是否应该有贵州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才显得更加合理呢?

  到底错的什么峰?

  2015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通知》指出,北方地区采暖期若继续生产水泥熟料,水泥窑炉和采暖锅炉排放叠加,势必增大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发生机率。错峰生产初衷减少污染物叠加,以改善大气质量。

  水泥错峰生产,一开始是指错开污染物叠加排放之峰,后来延展至夏季用电高峰,春节。而如果其他原因的停窑停产也打着错峰生产旗号的做法是不是有违初衷?

  对此知名业内专家高长明曾直言:“水泥企业的所谓“错峰生产”,虽然有一定成分的错开污染物排放叠加之峰的作用,然而其不便表白的最主要目的却是为了错开市场需求低迷之谷的意图。”

  目前在某些地区错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在业内已心知肚明成为了各地调节供需关系的有效手段。

  贵州水泥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行业形势

  据中国水泥网昨日消息据介绍,由于贵州往年基建进度快,投资大,一定程度上提前消耗了水泥需求潜力。进入2019年以来,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收尾,贵州水泥需求步入下行周期,甚至被认为已步入东北断崖式下滑的后尘,水泥价格也一蹶不振。

  此外,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也导致水泥需求后续缺少支撑,加之产能严重过剩,今年以来贵州水泥行情几乎呈现一路下滑态势。

  特别是今年4-7月,3个月时间内,贵州水泥价格狂跌70元/吨,超过历史降幅。然而,这样的价格形势并未见地,原因在于需求没有见底,新建生产线尚未完全投产。业内专家也表示,贵州的问题实际上也很简单,一路高需求、高供给居高不下。2018年需求一下子猛然回落,脱贫攻坚(组组通)项目进入尾声;清理3P项目,使许多工程项目处于停建、缓建状态。高需求的回落,使新增产能、置换产能项目缺少了支撑,彰显放大了市场下行的"威力"。

  另外,据笔者的了解,今年一季度在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大幅增长9.38%,全国水泥行业形势普遍向好的情况下,贵州省水泥市场情况却相当的不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贵州省水泥产量1904万吨,同比下降6.9%,是除海南以外降幅最严重的省份。从近5年同期水对比来看,2016~2018年贵州省连续3年一季度水泥产量达2000万吨以上,今年一季度与2017年同期产量相差近300万吨,为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另外据报道,贵州省实际需求量的下降幅度较水泥产量的下降幅度还要大。一季度,贵州省内实际水泥需求量约为1200万,省内需求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0%,预计全年水泥需求将呈现出负增长。

  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和经济活力不足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投资的暴涨往往透支了未来的市场需求。根据贵州省水泥协会的统计,2017年扶贫工程在短时间拉动全省部分地区需求井喷式上涨,占全省总需求量的13%左右,2018年扶贫工程项目水泥用量占占全省总需求量的32%以上。近两年扶贫工程项目对水泥的需求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民用市场的部分水泥需求量,随着扶贫工程项目的结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未来需求必然出现快速下滑,今年一季度就已经显现出这种迹象。按常住人口计算,目前,贵州省人均水泥产量约为3吨,已远远高于全国人均产量1.8吨的平均水平;贵州省人均累计水泥产量已达24吨,超过全国峰值期水平4吨以上,显示出需求已达峰值的迹象,面临着向下的趋势,2018年有可能是贵州省水泥需求峰值年,向下的拐点已然形成。

  综上所述,贵州水泥行业形势目前相当的不乐观,这也印证了业内不少专家过往对贵州市场的担忧。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上述《方案》的出台,似乎确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错峰生产有脱离“解决污染物”叠加排放这一主线之嫌。水泥行业推行错峰生产,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推进,如果想用利用错峰生产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实在不妥,毕竟“去产量不是去产能”。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随着数年实践证明错峰生产对水泥供需调整确有实效,刚性错峰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2019-08-29 09:08:19

水泥行业推行错峰生产,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推进,如果想用利用错峰生产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实在不妥,毕竟“去产量不是去产能”。

2019-08-22 08:59:34

近年来,水泥价格大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错峰生产常态化、水泥企业合作增多、大企业默契增加等等是核心,但真正的核心却是行业“垄断”。

2019-07-23 09:35:14

近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回复了河北省建材工业协会《关于恳请支持全省水泥熟料企业实施夏季错峰生产的函》,鼓励支持协会通过夏季两次错峰停窑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水泥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今年夏季错峰生产分两次进行,共停窑20天。

2019-06-24 09:03:10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