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吃定搅拌站,某混凝土公司连年被“薅羊毛”;海南史上最大黑社会团伙被端,横跨水泥、混凝土、砂石、运输等行业;盗采河砂收保护费,“采砂协会”原来是个黑社会;公司化运作霸占混凝土供应市场 河南民权51人涉黑案一审宣判……近日,伴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的深入,混凝土和采砂行业频繁爆出黑社会介入的负面新闻。
党中央、国务院表示,扫黑除恶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地方政府表示要将沙石、商砼行业涉黑恶劣,与涉枪、涉毒、涉众型经济违法犯罪同等对待,一律严抓;业内人士表示,真是给行业“争光添彩”啊。
采沙行业有多肥?是谁餐桌上的肥肉?为何沙霸、河霸、路霸斩的了草除不了根?搞砂石的全都是黑社会吗?……想必读者与笔者同样满脸问号。
存在即“合理”
3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广东省清远英德市张姓兄弟靠一条采砂船期间,采取暴力手段垄断当地采砂行业,十年间疯狂捞金10个亿,4月18日,央视财经爆出河北保定某采沙场日赚400万,采砂行业有多肥-----开局一条船,现金随便吸。
再用业内人士告知笔者的数据阐述一下这块肥肉:一条普通采砂船,只需工作20分钟,就能采上1000立方的河砂,正常作业一天一夜,大约能抽2万立方米的河砂,按目前每立方米40元至60元的市场价计算,非法采砂一晚就能获利80万元至120万元,除去10万元的成本,一晚怎么也能净赚百八十万元。
日入百万的门槛仅仅是一条采砂船和“一双拳头”,业内人士强调:不管你通过什么手段,只要让船转起来,那钱就来了。用“马达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黑社会性质犯罪成因及控制体系研究》一书中指出,“不良需求导致犯罪市场的存在,犯罪成本的加大,促使犯罪规模化发展,这是黑社会性质犯罪形成的决定原因。”简而言之,行业低门槛吸引了采沙者,采沙巨额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人来采沙,极低的投入和门槛,及与之不匹配的回报率则是注入采沙者身体的多巴胺。那么,人来了,人多了,就有了“江湖”,滋生了黑社会。
种种因果关系也契合了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句话:存在即合理。
存在不合理,更不合法
上文中砂石行业黑社会的成因的存在显然是单纯的合乎事件发展的道理,但是不合乎和谐社会发展的道理,更不合法。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种公认的不合理不合法的黑社会行径却如野草一样,斩得了草,除不了根,风声一过,吹又生。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大川村的村民曾向央视记者表示,大沙河河段非法采砂者为了赚钱像疯了一样挖河里的沙子,他们都没有田种了,当地执法部门则像是统一换上“失明症”,对盗采视而不见。此处真假“失明症”暂且不表,4月10日,广东省纪检委通报4起涉黑腐败和充当“保护伞”的典型案例,其中两起涉及河沙开采,涉案金额10个亿,涉案人员包括当地水务局、公安局等多部门十余名党政干部,这里的“保护伞”行为确实板上钉钉。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失明症”还是“保护伞”,在法制不健全、行业绿色发展未受重视前,由于资源易得、监管不完善、生产工艺简单、随意排污、现金结算等各方面原因,砂石开采很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觊觎和把控,甚至成为滋生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现象的温床。
呼吁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重塑行业的形象。
为给砂石行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笔者也在此对砂石行业的参与者、监督者、规则制定者及相关执法部门说出自己的心声,呼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关停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侵占土地等所有非法违规采沙场;呼吁行业做好产业协同,制定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建筑用砂的流通和使用标准,通过市场手段淘汰产能利用率低、利润率低的采沙场;同时更呼吁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遵纪守法,以更高的社会责任心和行业道德心重塑砂石行业的形象。
编外话:搞砂石的不全是黑社会,还有劣势群体
笔者还了解到一个黑白颠倒的真实存在的奇怪现象,部分遵纪守法的采沙公司,在自己正常作业范围之内遭到当地村民暴力阻挠施工,采砂设备遭受严重损失。当执法部门履行职能时却被扣上“官商勾机”“黑势力保护伞”的帽子。
2018年6月,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一艘合法采砂船“突然”侧翻
此类案件不是个例,谁对谁错,孰胜孰劣,其中的因果耐人寻味。但显然用“存在即合理”依然是解释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