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未来几年水泥需求有保障

2019-02-22 10:56:10

2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宣讲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表示,要素流通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对此强调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被摆在突出位置。

  2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宣讲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表示,要素流通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对此强调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这确也是《规划纲要》重点提及的内容之一。该纲领性文件专门列出一章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出系统部署,包括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提出以联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受访专家分析,基础设施“硬联通”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要素高效联通的基础,各方高度关注。一方面,当前大湾区内部“硬联通”确实存在短板,粤港澳三地间、珠江口东西两岸间交通便利度还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在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等战略定位背后,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的城市联动发展、产业协同与人口扩张,亟须更密集、更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

  大湾区内“一小时通达”

  大湾区内部“一小时生活圈”的美好蓝图早已被企盼多时,“硬联通”的建设也早已箭在弦上。

  连接香港、深圳、东莞及广州等湾区城市的广深港高铁,自2018年9月正式通车运营后,已成为粤港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春运期间,广深港高铁共发送旅客400.5万人次,其中过港旅客101.4万人次。

  而最早于2009年动工建设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如今也已横卧伶仃洋,成为联通粤港澳三地的重要通道。据统计,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在春运期间每天运营接近200班次。

  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粤港澳三地完成了高铁、高速公路的直接相连,为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打开了新局面。但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当前大湾区内部“硬联通”仍存在短板。

  以珠江口东西两岸为例,长期以来,伶仃洋阻隔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脉络,1997年通车运营的虎门大桥一度成为沟通两岸的“主动脉”。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大量涌入,这座连接东西两岸的“主动脉”早已超负荷运转。

  实际上,这也是《规划纲要》的题中之意。按照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联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的构建相当清新,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联通内地与港澳,集中在莲塘/香园围、横琴口岸上;二是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集中在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上;三是加快枢纽站与跨行政区的接驳交通建设,集中在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上。

  在郭万达看来,要推进要素便捷流通、及时推进市场一体化,大湾区的“硬联通”确实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快速交通网络将让珠江口西岸得以更近距离地拥抱珠江东岸,大湾区内的多个港口、机场、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实现贯通连接。

  如今,在虎门大桥北面,虎门二桥大沙水道桥的桥面上机械轰鸣,主桥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工程已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虎门二桥工程已进入最后“百日冲刺”阶段,虎门二桥有望在5月1日前实现通车。

  而虎门大桥向南,全长约24公里的深中通道也已经开始进入最关键的沉管隧道建设部分,这项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也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按照预估,这些超级工程一旦建成通车,环绕珠江口的主要城市,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均在1小时以内。这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将实现“一小时通达”。

  在郭万达看来,交通“硬联通”的价值是复合性的,人流有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不成问题,“硬联通”将推动大湾区内部各类要素实现高效配置。

  “硬联通”促进产业协作

  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硬联通”背后,还有更多现实和深远考量。

  按照规划纲要,大湾区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来看,极点带动是指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轴带支撑更直接点明要依托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此外,强调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要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分析,这一布局主要立足于大湾区现有态势,即面对一个多中心而不是非中心区域,这就要求在未来建设中要着重强化各中心之间的协同、对非中心城市的带动,“以点带面”,促进各城市合理分工和优势功能互补,形成“多核、多圈、叠合、共生”的网络化和高效率城市体系,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结合现实并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种需求更进一步体现在产业协同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战略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大湾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强调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林江认为,未来大湾区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港澳广深的大量科创成果需要周边城市来承接转化,后者也需要前者创新资源支援,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需多方共同完善,这都需要“硬联通”作支撑。

  比如针对制造业布局,规划纲要强调,要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要素流动的基础,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圈,将有效支撑大湾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各类高端创新要素流通,增强经济互动。

  郭兰峰也在2月21日的宣讲会上指出,要素高效流通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最迫切问题。他同时强调,要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相连、民心相通。

  此外,未来人口集聚增长也对大湾区交通便捷性和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

  陈广汉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密度已超过东京、旧金山和纽约等知名湾区,未来还将提升,必须要有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宣讲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表示,要素流通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对此强调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2019-02-22 10:56:10

Since December 12, major enterprises in Changdu have notified an increase of 50 yuan/ton in cement prices,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remains to be ob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