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还在反对差异化错峰?

2019-01-20 16:18:41

更有行业人士认为达到超低排放和协同处置及供暖等生产线免除错峰生产是政策的漏洞。企业要严格执行差异化错峰政策,对于打着各种旗号不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要严肃处理。

  始于2014年的水泥错峰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异变,范围已经从三江平原扩大到几乎整个华夏大地,错峰生产时间也由以往的冬季,逐步转变为全年,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如今,水泥错峰生产终于在步入第五个年头时转向可持续发展。

  2018年9月,河北印发《河北省重点行业秋冬季差异 化错峰生产绩效评价指导意见》,意通过对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秋冬季差异化错峰生产绩效评价,制定差异化错峰、限产政策。这是地方首次以文件形式决定实行差异化错峰生产。随后生态环境部肯定了河北这一做法。

  “坚持质量导向,精准施策,奖优罚劣,依法监管,梳理出十个重点领域和行业,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止“一刀切”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各省级环保部门表示,请认真学习和借鉴河北省做法。”

  果不其然,随后一段时间内,各地集中出台了一批禁止“一刀切”,推行差异化错峰生产的文件和措施。《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就表示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针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制定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错峰时间为要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载入排污许可证。

  有行业评论员把即将蔚然成风的差异化错峰称为“错峰生产2.0版”,并评论认为:“对实现超低排放、工艺技术先进、产品优质高端的“领跑者”企业,不列入错峰生产名单的差异化政策,解决了企业在污染防治上‘投入多投入少一个样,排放多排放少一个样、排放或不排放一个样’的问题,加强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在公布差异化错峰的各地中,江苏省更发布了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还明确规定了企业申请停产豁免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以及针对水泥行业需要达到的停产豁免条件,熟料生产线烟气氮氧化物已稳定实现超低排放,并承担协同处置垃圾、危险废物或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置任务(以生产设备或生产线计)。同时,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豁免错峰的水泥企业名单。

  更多地区的差异化错峰并没有像江苏这一明确、细致的文件公布,大多还停留在决定执行差异化错峰层面,具体如何操作依然不清晰。但可以预见,在各地政策的驱动下,水泥企业将在2019年更加积极主动向超低排放方向努力。以氮氧化物为例,过去只存在于理论阶段的水泥行业SCR改造在2018年落地。

  企业集体自发的改造潮势必反作用于各地主管部门,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条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将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指标推上新的高度,政策面也更加合理。

  然而,就在错峰生产向可持续方向发展,行业转向健康发展的时候,反对差异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有行业领导认为错峰生产是国家产业政策,是水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环保行动,是政府对行业的要求。错峰生产还改变了水泥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任何类似豁免错峰生产的做法都会导致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政策夭折,对水泥行业的发展是灾难性的。

  更有行业人士认为达到超低排放和协同处置及供暖等生产线免除错峰生产是政策的漏洞。企业要严格执行差异化错峰政策,对于打着各种旗号不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要严肃处理。

  为何对于差异化错峰政策,会有不少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这与错峰带来的行业利润密不可分,“水泥错峰生产可以说从供给端改变了市场水泥供需关系,变相导致了供不应求,从而带来价格上涨。可以说这两年我国水泥行业的高利润与常态化的错峰生产有关。”行业评论员认为,“但孰不知,错峰带动的水泥涨价客观上保护了落后产能,反而让环保标准高,设备先进的企业吃亏。”

  2019年,伴随着各地差异化错峰政策的落地以及各水泥企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上的“执着”,想必相应政策将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执行性。但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一刀切”式错峰生产的水泥企业将更加明确反对差异化错峰,声音愈演愈烈。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更有行业人士认为达到超低排放和协同处置及供暖等生产线免除错峰生产是政策的漏洞。企业要严格执行差异化错峰政策,对于打着各种旗号不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要严肃处理。

2019-01-20 16:18:41

错峰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采暖季节里污染物排放叠加,提高环境质量。如果能够通过提高环保标准,淘汰一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岂不是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2018-10-08 10:35:19

Adani is also a big man in the Indian cement industry and is the second largest cement producer in India. He entered the industry in 2022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Holcim's cement business in India, which acquired about 70 million tons of cement per year for $10.5 billion. Adani plans to expand its annual cement production capacity to 140 million tons by 2028. Adani has previously invested $1.6 billion to acquire Sanchi Cement and Penna Cement, and is expected to acquire an additional 21 million tons of production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