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迎来好时候

2018-11-07 10:34:42

化废物为资源、变包袱为财富,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面临着哪些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显得愈加重要。

  化废物为资源、变包袱为财富,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面临着哪些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秘书长杜根杰。

  记者:我国的宏观环境,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有哪些利好影响?

  杜根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开展“固废法”执法检查,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启动开展环保督察、环保督察“回头看”、“清废行动2018”,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坚决向污染宣战,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长期主旋律,大宗工业固废的资源综合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因此,宏观环境长期利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当前,国家层面已充分认识到严重环境问题需要跨越传统的环保领域综合解决,环境保护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不再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部门单独开展工作的领域,跨区域、跨产业、跨部门的协同发展机制已成为未来环境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十三五”规划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发展的引擎,就是要在3个增长极间破除利益藩篱,形成内在的区域协同增长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强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要注重协同发展机制,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对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集中的地方进行精准定位,形成统一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大市场,打造互补共享合作的格局。

  发展改革委等十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明确提出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这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新环保税法的出台明确了工业固废排放的税收缴纳额度,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企业加大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投入。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为科学规范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有效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以及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地实施,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逆向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等已经以“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开始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生初步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等战略举措,为提升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改变资源综合利用的国际化产业模式和破解生态环境的制约难题等提供了重要契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将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和良好环境,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客观要求,将使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记者: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对水泥及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杜根杰:水泥混凝土及制品产业仍是利废的最有效途径。从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制备水泥混凝土方面来看,一是目前我国利用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制备绿色无水泥熟料或少水泥熟料胶凝材料的技术已相对成熟,已成功开发出能够在胶结充填采矿,C30、C40、C50、C60预拌泵送高性能混凝土,重金属固化,各种砖、砌块、混凝土预制件等不同领域广泛替代水泥的系列化胶凝材料产品。在混凝土方面,该胶凝材料制备的混凝土硬化后综合耐久性指标比普通混凝土提高了3倍至8倍,可有效提升混凝土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改变混凝土产业生产模式、简化工艺流程、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显著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但是,由于认知、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制约,大宗工业固废基绿色无水泥熟料或少水泥熟料胶凝材料市场远远未打开。目前,只有河北省出台并实施了《HC-1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应用技术规程》(DB13(J)/T234-2017)地方标准,而其它地方还未出台相关标准。我国的水泥产量虽然在下降,但是仍保持在22亿吨左右。虽然大宗工业固废基绿色无水泥熟料或少水泥熟料胶凝材料并不能完全取代水泥,但是数量仍然可观。

  二是水泥只是原材料之一,下游混凝土及其制品中还需要大量的砂石骨料,按1吨水泥需要6吨的砂石骨料计算,我国每年大约需要132亿吨的砂石骨料。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固废只能是部分替代天然砂石,但是数量仍然巨大。全球每年近70%的砂子消耗在亚洲,仅中国在2011年~2013年所使用的砂子就超过美国20世纪整整100年的消耗量。砂石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束缚,致使我国多省已无砂可买。因此,利用尾矿砂、废石、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制备粗细骨料大有可为。

  三是经过长期的科研开发和工程应用实践,根据各种固废不同特性制备的粉体材料,可在混凝土中作为性能调节型材料,一些工业固体废物已经成为实现混凝土某些性能不可或缺的功能和结构组分。但是,目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与混凝土中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和利用,一些高性能化和高值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创新创意,还没有得到实践和应用。未来,随着政府和社会认知的转变以及货运线路资源输送保障能力建设的加强、产品标准等相关政策的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的管理和市场配置的优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作为资源的属性将会越来越强,在水泥与混凝土中资源化利用的巨大潜力将被全面激活。

  四是在新型墙体材料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特色小镇”、“海绵城市”等政策因素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大,同时伴随着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工厂、建筑节能、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美丽乡村的深入推广,新型墙材的市场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增加,利用大宗工业固废制作的透水砖、路面砖、免烧砖、蒸压砌块、石膏砌块、泡沫陶瓷、仿古砖、景观砖、文化工艺品、雕刻品、防水防腐防火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墙材、屋面等产品也将大有可为。目前,这些产品的应用主要受市场运输半径和传统天然石材产品的竞争限制。未来,随着政府和社会认知的转变,“禁实限粘”等相关限制性政策和引导资源转换政策的深入实施,货运线路资源输送保障能力建设的加强,产品标准等相关政策的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传统天然石材产品将逐步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另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环境治理、农业应用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广阔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记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要持续发展,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

  杜根杰:高性能化、高值化是固废综合利用发展的大趋势。低值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简单易行,但技术含量低、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低、利用方式粗放等,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盈利能力差、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劣币驱逐良币”等诸多问题,致使固废综合利用之路很难走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升级、价值评估的更趋科学,人们对产品的品质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的高技术加工、高性能化、高值化是大趋势。特别是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让我们对低值化利用技术路线的低碳绿色评价有了科学的方法,低质量低性能产品的耐久性差、寿命周期短,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随着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和提升,产品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将倒逼利废建材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向高性能化、高值化良性发展。

  因此,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性能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深入研究开发材料加工技术是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价值的必由之路,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资本投入促进研究开发,提升利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突破现有竞争格局、做大做强的制胜法宝。

  记者: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废,其综合利用路径该如何设计?

  杜根杰:多元化布局与集聚式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固废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产业集聚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方面,集聚式可有效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如建筑业、采矿、钢铁、有色、石化行业等的协同链接,工业产业与城市社会间生态耦合,工农业间的生态链接,企业、园区、行业间资源共享、原料互供、链接共生,加快促进城乡、产业园区、产业之间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在降低企业信息成本、企业协作成本、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使用成本,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交流、传播、转化,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塑造区域品牌,提升技术吸纳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产业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河北承德、山西朔州、辽宁新邱等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集聚式发展将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此外,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大、历史堆存量大,单靠一种技术手段很难解决固废大量消纳的问题,且会造成产品种类单一,产能易过剩等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围绕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属性特点及产业特点,充分考虑各市、区、县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科学发展,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突出特色、量质并举”的发展理念,在各市、区、县之内,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合理划分出立体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间纵向拉动、横向互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和雷同化,避免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将是资源型城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记者:未来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主要模式是什么?

  杜根杰:多种固废协同利用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固废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水泥工业、建材行业已经利用本行业设施开展固体废物利用协同处理实践。其它行业,如利用炼铁高炉处理铬渣和废塑料、煤焦油、含铁矿渣和矿砂,利用电厂锅炉处理污水厂污泥等,也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期待,在有限的未来,多种固废协同处置将有长足的发展,实现固体废物产生者、处理者和处置设施拥有者的三赢局面,并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向纵深发展。

  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区域专业化集中处置固体废物已经成为主要的固废处理方式。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受到地域的限制,造成处理成本高、再生利用水平低等后果。未来,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及区位特征,推进区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动向,甚至可能成为发展趋势。如京津冀地区综合利用铁尾矿和废石代替开山炸石生产砂石料;协同利用京津冀地区丰富的高炉水淬矿渣、钢渣、脱硫石膏、粉煤灰等资源,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和其它建筑材料中水泥熟料的用量;在岭南成矿带和其它有色金属采选冶集中区,推进有色金属采选冶工业全产业链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固废源头减排技术,建设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等。

  记者:“互联网+”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杜根杰:全面摸清家底、打通信息壁垒一直是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相关政产学研用资等各个领域的共同诉求。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要素信息和综合利用要素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大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开放门户平台,全面系统汇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资源属性、利用、污染防治、产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领域各种要素的信息共享,破除体制障碍,消除利益藩篱,打破信息壁垒,并充分挖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领域的大数据“钻石矿”,精准开展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成果、技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销售、测试评价、质量认证、学术、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服务,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将成为中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领域的潜在用户。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无论从宏观上作为一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力的提升,还是在微观层面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这一种物质文化的需求,高质量发展是建材行业当前最重要的努力方向。”胡曙光认为,建材行业首先必须要深刻、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时代对建材行业的需要。

2019-03-18 09:34:36

化废物为资源、变包袱为财富,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面临着哪些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

2018-11-07 10:34:42

《中国制造2025》要求: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5亿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工业固废提出"三化"处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018-03-22 09:34:50

近年来,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垃圾焚烧比例逐步上升。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模式开始兴起。

2017-12-27 09:21:02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