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材料南京商混平台:实现数字互联互通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09-15 10:02:03

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商混平台保持市场变化中的持续战力,率先转变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以技术难题为导向,以信息互联为载体,致力于解决产品交付终端问题,创造了产业数字化开创精准服务新模式。

天山水泥下属华东材料南京商混平台由南京中联混凝土和江苏双龙集团2家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现有21个站点,59条生产线,拥有智能调度、智能营销、应收账款智能管控、风险预警、维修作业安全智能管控、质量智能管控、自动预警、数字孪生工厂、智慧码头、一站式保障服务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2022年,南京商混平台参建工程项目1100余个,项目涉及超高层、超高强、市政、交通和工民建等多个领域。

01

转变服务理念,致力解决交付终端

预拌混凝土具有半成品特性,行业内仍存在产品交付边界不清晰的现象,导致实体质量出现异常情况时,无法明确供需双方责任,产生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传统的混凝土保供仅注重运输交付过程,无法实现全过程保障服务,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商混平台保持市场变化中的持续战力,率先转变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以技术难题为导向,以信息互联为载体,致力于解决产品交付终端问题,创造了产业数字化开创精准服务新模式。

02

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保障服务新模式

立足现场,想客户所想。平台对承接“高、大、特、精、尖”类工程项目,坚持以“品质赢取信赖、创新驱动发展”的服务模式,树立“谁能解决现场,谁就能赢得市场”的服务理念,实地调研客户与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运营结构,实施调度指挥中心、站点和项目现场三级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保障服务。

深入一线,解客户所难。服务的口号喊一万遍,没有向现场迈进一步的行动更有成效。由双龙集团独家保供的阿里巴巴江苏总部项目上,单体70万方混凝土分三大工区,6个区域,超过15栋建筑同步施工,保供难度难以想象,保供方也由前期南京行业的“大合唱”演变成仅有双龙一家的“独唱”,针对现场保供及质量服务的需求,策划成立现场数字化管理中心及现场实验室,开创现场质量、服务、保供新模式,将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调度系统结合,实时跟踪机台运行信息,高效优化机台生产资源,提高保障服务效率,同时联合开发手机智能APP,使记录发货、浇筑全过程随时能从手机端调取存根信息,并通过手机电子围栏系统实现防止靠错泵、跑错工地的事故发生,实现质量跟踪在一机之间的可视化、精准化,有效地协助客户质量管理。该工程案例作为南京市建委、中建八局和阿里巴巴体系内的推广项目,多次被参观学习,受到了各级部门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契合实际,急客户所需。平台坚持以工程为主体,广泛推动创新合作,持续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目标迈进,切实解决客户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针对工程的不同特点和保供难点,对一定体量的施工项目,现场设置服务舱,把“数字智能服务”做到工程现场。目前,已成功在中国移动长三角、河西鱼嘴综合体、G07综合体等8个项目投入使用。对单次浇筑量超2000方或特殊混凝土项目,统一安排5G移动服务车到现场实施配套精准服务。平台还参建了单体60万方混凝土的江苏园博园重点项目,组织5个站点、12条生产线,单日保供最大方量超10000方,同时涉及清水、露石和缓凝等特种混凝土。

03

以技术难题为导向,科技创新树品牌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平台始终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创建。建设拥有行业级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创新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三共平台等创新平台,携手客户“平台共创,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同时加强对研究型人才、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拥有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63人,研发团队博士1人,硕士15人,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南京工匠、市建委专家库人才,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等。截至目前,平台获专利30项,发表科技论文累计60余篇,获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中国建材集团技术革新奖36项,形成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干实事的人才服务梯队。

坚持绿色生产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平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打造混凝土绿色生产企业。基于“双碳”背景,致力于绿色低碳研究,攻关低碳混凝土前沿技术,打造平台共创、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三共”平台研发中心,各实验室实现温湿度智能监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和制度与操作视频的云端控制,努力实现检测数据的智能采集与分析。承接了中国建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低碳预拌混凝土CO2注入式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与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等单位合作江苏省省级课题《新型低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参与了市级高强混凝土回弹曲线课题《南京地区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的验证与建立的研究》,验证并建立适用南京地区的地方高强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平台通过与施工单位、高等院校、质监站等单位合作,推行“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研究课题的梯队化。同时,平台每年自主立项研发课题20余项,研发成果面向工程应用,服务客户,创造效益。

聚焦技术研发难题,占领技术服务高地。2019年,平台完成了高强C120混凝土模拟超高层泵送盘管1800m(垂直620m)试验,此次试验是江苏省首家开展的试验研究,既是前10年平台在超高层和高强混凝土生产领域技术应用的总结,同时也是超高强混凝土、超高层泵送市场技术应用的积累,为后续承接“高、大、特、精、尖”项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年来,先后承接全部南京超高层项目,如:金鹰天地广场368米、金融城二期416米、江北绿地金茂金融中心499米、河西鱼嘴综合体498米等项目。同时,平台自主研发CF120超高强、LC40轻质高强、C80大体积、C60超高层泵送、高铁标准地铁专用C40自密实和木纹清水等特种混凝土,先后应用于靶体、景观桥面、南京地铁和艺术建筑等项目,技术研发聚焦客户需求与工程难题,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持续助力行业发展。

04

以信息互联为载体,数字化转型提效率

及时调整服务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平台建立了两个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围绕生产站点和施工现场,实施调度指挥中心、站点和项目现场三级管理模式,有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直播模式、5G应用技术,集生产、安全、质量、环保、采购、仓储、计划、销售和财务等管理数据为一体,实现数据看板、工单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平台、三维数字孪生工厂等一体化功能。两个指挥中心相互联动,24小时运行,执行调度计划,监控安全环保,控制质量成本,关注现场浇筑,处理异常情况,跟踪反馈结果。

开发构建数字中心,实现数字产业化。平台将创新开发构建的“数字化现场指挥中心”设立在施工现场,通过立体大屏展示整个浇筑进程,将一体化生产调度系统和独立开发的信息化控制系统相联动,显示混凝土从生产、运输到现场浇筑的全过程信息,实现了实时了解即时产能、有效掌控完成进度、准确把握发货节奏、及时发现浇筑异常。2021年,平台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难点,明确“温度控制是关键,控住温度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理念,首创“数字化温度监测平台”,采用串联型温度传感器,将材料、环境、生产、入模、实体等7大类温度参数,共计216个测点的数据自动化采集,实时发送至远程传输节点进行处理,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移动端可查看实时数据,达到精准掌握各环节温度,指导生产的目的。并成功应用于江北新区绿地金茂地下空间一期高层项目,完成3.5万方C50P10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此次浇筑,通过调度指挥中心,精心组织了5个站点、10条生产线、238辆搅拌车、12台汽车泵同时浇筑55小时,实现了全过程多点联动、发货与浇筑节奏同步、底板温度动态监控与调整、全部数据进行了实时更新与客户共享。

围绕信息互联理念,开创采购、销售新模式。平台率先建立中联云商,开启微信扫码采购混凝土模式,通过“微商城、微信计划、电子校验单、生产智能调度、外场保障服务、中联云、网络互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模块,建立“风险预警”客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平台与客户间的无限畅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

数字化是传统产业提高效率、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面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唯有始终坚持以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转变传统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一流的服务团队,建立紧贴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构建起与客户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共建、共创和共享,才能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早日成为行业一流的商混标杆企业。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商混平台保持市场变化中的持续战力,率先转变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以技术难题为导向,以信息互联为载体,致力于解决产品交付终端问题,创造了产业数字化开创精准服务新模式。

2023-09-15 10:02:03

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2023中国混凝土展的现场,热火朝天。

2023-06-02 21:09:15

水泥工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水泥制造角色,而是以资源整合的高度,扮演着从矿山开发、水泥生产到混凝土制造的全产业链缔造者,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2019-10-23 09:10:38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