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水泥企业错峰停产尴尬的背后

2022-11-15 10:44:12

如何体现分级管控,的确是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要思考的问题。不过,在下游需求不振、销售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一些地方要求先进企业以减免天数的形式参与错峰而非自主减排,其实是行业内的一种平衡之举。

进入冬季,湖南、河北、山东、河南等多地相继发布有关今冬明春的水泥行业错峰生产通知,有的地方政策已落地执行。从今年各地发布的通知来看,在下游市场需求偏弱的现实面前,环境绩效A级等先进水泥企业自主减排的美好理想破碎,自主减排演变为行业内部协商后的错峰天数减免优惠。

比如湖南今年的政策确定了错峰生产天数,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能耗水平、是否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水泥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或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否为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协同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污泥等情况,对“先进”的企业有一定的停产时间减免天数优惠。

在湖南,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排气在基准氧含量百分率为10、氨逃逸低于8mg/m³的情况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二氧化氮计)小时浓度能分别稳定达到10mg/m³、35mg/m³、50mg/m³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其错峰生产天数在原基数上减少25天执行;能分别稳定达到10mg/m³、50mg/m³、100mg/m³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其错峰停产天数在原基数上减少10天执行。

河南今年的政策大体思路与湖南是一致的,但却引起了行业内部分人士的不理解。在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关于实施2022—2023年度全省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工作的通知》中,该省91条熟料生产线分为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生产线“两类”,同时将采暖季错峰和非采暖季错峰区别开来。采暖期通用水泥熟料生产线错峰生产时间按照企业环保绩效等级评定结果分别安排,停产时间从63~121天不等。其中A级企业定于2022年11月20日至次年1月5日和2023年1月21日至同年3月15日两个时段分别停窑47天和54天,采暖期共停101天;D级企业和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验收的企业,自2022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采暖期共停121天。

也就是说,河南的环境绩效A级水泥熟料企业采暖期享受到的错峰优惠比D级企业和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验收的企业少停产20天,以此体现差异化错峰。

“都被评为环境A级企业了,为什么还要参加错峰生产?为什么不能自主减排?”一些行业人士对此表示不解,认为这与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印发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的函》(环办大气函〔2020〕340号)明确的“评为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的政策相悖。

要知道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20年12月30日发文布置该省2021年一季度水泥和砖瓦窑企业错峰生产工作时,还强调“实施差异化错峰生产”,环境绩效分级为A级的水泥熟料企业和粉磨站、绩效引领性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实施自主减排。时隔一年多后,为什么又不再实施这样的差异化错峰生产了?

事实上,水泥错峰生产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的政策一直在尝试相互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在2020年年底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中,虽然强调“科学谋划、分类指导、差异管控、落实责任,加强绩效分级和区域联动”,但也强调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都应进行错峰生产,并没有明确环境绩效A级和绩效引领性水泥企业是否要参加错峰。从此前各地下发的水泥错峰生产文件中也可以看出,并非每个地方都将常态化错峰和分级管控相结合。

如何体现分级管控,的确是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要思考的问题。不过,在下游需求不振、销售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一些地方要求先进企业以减免天数的形式参与错峰而非自主减排,其实是行业内的一种平衡之举。

这样的错峰生产安排,是地方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特别是那些拥有环境绩效A级企业较多的省份,倘若先进企业全部都采取自主减排措施,其他企业就完全丧失了生存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在需求不畅的当下,以错峰停产的方式让大多数企业生存下去成为行业抱团过冬、渡过难关的最朴素想法。人们期待的是,如何在兼顾行业整体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同时,更好体现错峰停产的先进导向性,以及不同等级企业间的差异化待遇,更好体现着眼行业整体长期利益及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驱动。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如何体现分级管控,的确是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要思考的问题。不过,在下游需求不振、销售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一些地方要求先进企业以减免天数的形式参与错峰而非自主减排,其实是行业内的一种平衡之举。

2022-11-15 10:44:12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