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并购重组:上演着一幕幕纵横捭阖、强强联合的大戏

2022-10-24 10:33:18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水泥工业得以蓬勃发展,水泥产量也急速攀升。1982年我国水泥总量达到1.36亿吨,一跃成为世界水泥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水泥工业得以蓬勃发展,水泥产量也急速攀升。1982年我国水泥总量达到1.36亿吨,一跃成为世界水泥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到了2014年,我国水泥产量已经占到当年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9%,其增长速度令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

不过,彼时的中国水泥行业仍然相对松散,产能集中度较低,市场格局较为混乱。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前十强企业水泥产能集中度仅在31%左右。

水泥行业是基础材料行业,发展态势跟宏观经济的走势息息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水泥需求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变化,水泥行业也必将告别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逐步向着集约化高质量方向转变。兼并重组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过去十年间为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根据《科尔尼并购策略》,每个行业的演进都有规律可循,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和平衡联盟阶段。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泥行业发展进程,也大抵与此演进过程相符。

行业演进过程及整合格局

以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水泥需求量暴增,到1973年,日本水泥产量达到7729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国。

行业的快速发展往往带来产能过剩的情况,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去产能,1994-1998年,兼并重组成为当时日本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式。经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到1998年日本前三大水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左右。此后,日本开启了由大企业主导的去产能进程。以排名前三的水泥企业为主,主动关停了大量的水泥生产线。全日本水泥厂数量由1998年的39家下降到2017年的30家,生产线从75条减少到52条,产能减少43%,基本实现与需求下滑相匹配。

可以看出,日本水泥行业大致经历了高速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大企业主导关停部分生产线实现水泥产能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的四大进程。

以此演化过程来看,十年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基本处于初创阶段。而为了控制多而散的小企业发展模式,2013年,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将达到35%,形成3-4家熟料产能1亿吨以上,矿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强的建材企业集团。

在中国水泥网整理的2011年-2022年水泥行业并购数量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前,水泥行业经历了一波并购重组热潮,2013年达到顶峰。

在这五年期间,水泥行业并购整体呈现出“大吃小”的模式,多数是大企业收购小企业的案例。。

混战的西南地区得以统一

2011年-2015年期间,水泥行业并购最热门地区就是当时区域分散、未形成龙头企业的西南地区。由于强劲的需求,彼时西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水泥企业,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水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导致整个西南地区水泥企业无序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中国建材便在此期间强势发力,对大量落后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并于2011年成立了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到了2012年西南水泥年产能达1.5亿吨。至此,中国建材在西南三省一市的战略构架基本形成,西南地区也逐步摆脱了混乱无序的状态。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原会长乔龙德曾表示西南水泥的成立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是当前水泥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必然,必将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加快西南区域和全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步伐。

西南水泥的成立是当年全国并购重组大剧中的精彩一幕,那段时期的兼并重组之风,给全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力量,大幅提升了国内水泥行业的产能集中度。

开启国内水泥集团共同整合市场的历史

2007年全球次贷危机后,以拉法基、豪瑞为代表的国际老牌水泥集团横扫全球水泥市场,2015年拉法基与豪瑞的合并更是将这场全球水泥并购潮推到了顶点。而这次事件也给国内水泥企业开启了新的并购重组之路,“强强联合”成为国内水泥企业并购的重要方向。

2012年-2013年,发生在中国建材集团、安徽海螺集团、台泥集团、中材集团之间的合作开启了国内大企业集团共同整合市场的历史。此后,中国水泥行业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逐步加快,大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重组案例也越来越多。

仅2016年,国内水泥行业并购重组的企业中,涉及到熟料产能排名前十的企业就占到了一多半。

其中,中国建材和中材的重组涉及到中联水泥、北方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祁连山、天山水泥、中材水泥和宁夏建材等8家水泥子公司。作为当时国内水泥产能第一和第四的两家水泥企业,中国建材与中材股份合并开启之后,“中国神材”横空出世,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产能达到5.3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

此外还有金隅冀东重组金隅股份30家水泥、混凝土子公司并入冀东水泥旗下;华新水泥整合拉法基中国,涉及到了重庆地维、重庆特水、重庆混凝土、重庆凤凰湖和Sommerset 等6家水泥企业;海螺水泥正式收下巢东水泥;中泰化学收购天山股份旗下两家水泥企业股份等。

现如今,大企业间强强联合已成为国内水泥并购重组舞台的主角。

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发清晰

2015年前的水泥行业处于“动态过剩”阶段,水泥需求逐年增长,企业通过建新线、收购小企业等方式,产能规模得以迅速扩张,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也增强了其市场控制力。

但随着国内水泥需求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步入平稳期,水泥行业自此进入“绝对过剩”阶段,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从国外水泥行业去产能经验来看,在市场需求下滑之后,通过并购重组逐步形成数家集团性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

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排名前十的水泥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已达到57.24%,不过这与美国的74%、日本的85%、英国的96%等西方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有行业人士认为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尚存较大的提高空间。

整体来看,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国内水泥行业并购重组走过了从大鱼吃小鱼到强强联合的发展阶段,产能集中度不断提高,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得以营造,为2016以后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以及经济转型的深化,水泥市场需求下滑难以避免,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还将继续。

分析人士表示,在日益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型集团企业及区域性强企在成本控制、品牌影响力以及节能环保水平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市场需求大潮退去,水泥行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洗牌过程,企业并购重组及优胜劣汰的大戏也将进一步上演。

强者愈强,强强联合,大概率将是未来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水泥工业得以蓬勃发展,水泥产量也急速攀升。1982年我国水泥总量达到1.36亿吨,一跃成为世界水泥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2022-10-24 10:33:18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