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产能过剩:摸索、前进 依旧任重而道远

2022-10-27 10:31:07

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存在利润空间,资本就有可能涌入淘金。新的进入者自信凭借竞争优势能挤压原有参与者的市场空间,但市场需求不能一直保持增长,市场在过剩之下,可在竞争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包括淘汰出局。

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存在利润空间,资本就有可能涌入淘金。新的进入者自信凭借竞争优势能挤压原有参与者的市场空间,但市场需求不能一直保持增长,市场在过剩之下,可在竞争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包括淘汰出局。

由此来看,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水泥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空间持续扩大,为满足市场需求,水泥产能不断扩张;另一方面,较高的盈利空间加上新建大型生产线一般而言较老旧小型生产线更具竞争力。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也促使有“信心”的参与者不断加码水泥产能,抢占市场份额。

走过十年光景 水泥产能过剩依旧严重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已有之,早在2009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38号文),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对当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

不过,水泥行业产能扩张的势头并没有刹住车,新增生产线越建越多。38号文出台时有418条生产线,经清理,在建生产线续建了205条。即便到了2013年,当年年初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仍然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

回顾过去十年,国内水泥熟料新投产产能呈现逐步下滑态势,特别是受2015年行业市场低谷影响,投产产能在2016-2017年到达近年来最低值,随后随着水泥行业利润一路高进,水泥项目实行备案制,行业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

水泥产能方面,2012年全国水泥产能31.2亿吨,到2014年达到顶峰34.66亿吨,随后从 2017年开始全国水泥产能基本维持在33亿吨左右。

水泥产能利用率方面,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2012年水泥产能利用率为73.7%,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随后,2015年国内水泥产能利用率迎来过去十年第一个低谷,近年来基本保持在70%左右。

分区域来看,基本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为界限,北方地区水泥及熟料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华东及南方地区相对较高,基本与国内各区域市场水泥需求态势相吻合。

落后产能淘汰方面,2012 -2021年合计淘汰水泥熟料产能2.32亿吨,一改之前10年的淘汰以机立窑产能和小型限制类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为主局面,转向以淘汰竞争力较弱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为主。

随着行业利润高企,促进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竞争力低下产能,加之产能置换的政策推行,国内水泥熟料产能更新力度加大,速度有所加快,甚至建线10年左右的允许类生产线也开始置换重建。相当一部分新建生产线是以合二为一技术改造、退城入园、城市规划调整为由,通过等量置换,实施规模升级和技术升级。

总产能方面,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16.15亿吨,虽然经历了产能置换,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但到2021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仍然持续增长至18.1亿吨,增长1.95亿吨,增幅12.07%。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水泥行业虽然不断加大落后产能和竞争力低下产能淘汰速度,并通过各种尝试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主管部门曾在一些省开展化解过剩产能试点,从政策层面提出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企业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安置好企业员工的意见,但一直以来并无什么进展,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的主要目标第一条,通过5年努力,产能规模基本合理。水泥行业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现已经过了两个“五年”,可与目标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为化解产能过剩做出的那些努力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随着市场需求进入高位平台期,加之产能过剩问题的日益突出,从相关部门到行业内部,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做了大量的尝试。

政策层面:

2013年6月,《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发布。

2013年10月,《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发布,文件强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2013年12月,新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2014年10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国发〔2014〕53 号)。其中,水泥建设项目调整为“目录外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即实行备案管理。

2014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正式公布:取消32.5复合硅酸盐水泥。至2019年, GB175-2007《硅酸盐通用水泥》3号修改单获批,PC32.5R退出,至此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退出历史舞台。

2015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水泥行业规范条件(2015 年本)》(公告2015年第5号。

201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由此,开启新建生产线须实施产能置换进程。产能指标成为一种资源,在投资甚热时,一度被炒高。

2016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提出在2015年北方地区全面试行错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2016年至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

 2016年初,《关于水泥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有效发挥价格政策在化解水泥产能过剩、淘汰落后方面的作用。

2016年5月,《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发布,针对水泥行业去产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

2017年2月,十六部门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7]30号。明确实现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实现(落后产能)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实际结果是落后产能主动退出市场的甚少,基本都通过置换转化为先进产能。

2017年12月,《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发布,实施办法加大了减量置换力度。

2018年8月,《关于严肃产能置换 严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的通知》发布,要求坚决禁止新增产能、严禁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异地置换项目加入听证会程序。

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公告2018年 第66号)。明确引导不再承接水泥产业转移的省市、逐步退出水泥产业省市、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省市。

2019年10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发布。明确(所有)机立窑为淘汰类,2000 吨/日(不含)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为限制类。

2020年1月,工信部原材料司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明确哪些情形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即业内所称的1:1等量置换。将属于新建范畴改建项目从新建中择出,明确产能不用减量。

2020年12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发布。

2021年7月,修订后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下发,产能置换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正式明确,同一厂区内两条生产线在原厂区内实施技术改造“拆二合一”,可不制订产能置换方案。

2021年10月,《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布,不达标企业将退出市场。

行业、企业层面:

2012年,东北亚泰水泥、北方水泥、冀东水泥等区域龙头企业为应对产能过剩开展市场协同,但随后曝出的“锁窑”事件被认定为“垄断”,亚泰、北方、冀东三家企业被处罚1.14亿元。

2014年9月,新疆印发《关于实行水泥错峰生产有关要求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水泥熟料生产和采暖期错峰进行。新疆公布错峰限产措施之后,各地也纷纷效法,错峰生产正式登上水泥行业历史舞台。

 2016年5月,金隅股份与唐山市国资委以及冀东发展集团签署股权重组协议,由金隅集团对冀东实施战略重组。

2016年8月,中国建材与中材合并开启,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中材水泥共八大水泥板块。

2017年2月,淄博联合水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全国陆续成立14家联合公司,但后因触及垄断红线,加之需求下滑,名存实亡。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企业层面,针对如何应对和化解产能过剩,做出了诸多尝试,涉及到环保标准、产能置换、水泥品种、错峰生产、能耗指标等多个方面。

最终结果来看,得益于各方面的努力,过去6年时间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水泥行业步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水泥行业不但利润总额逐年攀升更是在绿色发展、智能化、产业链延伸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依旧严重。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源

十年去产能,虽然期间也创造了行业辉煌,但最终并未真正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以至于当前面对市场需求的下滑,水泥行业更显艰难。

那么,为何产能过剩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呢?

1、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无论任何行业,只要存在良好的投资收益,就必然会吸引资本的进入,进而扩充产能,分取市场。水泥行业亦是如此,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虽然也经历2015年的行业低谷,但是整体来看,水泥行业盈利能力强劲。

销售利润率方面,长期维持在8%左右,从2018年到2021年更是连续4年超过15%。2015年起,水泥熟料产量差别不大,水泥产能利用率波动有限,而利润持续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对于水泥这一传统行业,因此成为了传统工业领域的佼佼者,颇为自豪。

2、水泥生产线的特点。水泥生产线加快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一般来说,在水泥行业新生产线较老生产线更具竞争优势,大型生产线较小型生产线更具规模优势。因此,即便区域市场水泥产能已经饱和,只要市场价格与成本间有着较大空间,后来者依旧可以凭借后发优势获取市场份额。也出现敢于对10年左右“工龄”生产线推倒重建,也没有主动退出的积极性。

3、水泥产品特性。水泥产品特性。水泥是刚性需求的短腿产品,没有替代产品,且区域性极强,公路经济运输半径最远一般不超过300公里,市场需求与产能关联度相对较高,产能过剩往往呈现区域差异。在公转铁、公转水的政策引导下,对部分具有明显成本优势企业之腿可以伸得更远。区域市场限制竞争情况相对容易出现,垄断风险上升。

4、去产量不等于去产能。在过去的这些年,去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去产能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地位。通过去产量,行业虽然获得了良好的利润,迎来了一段美好的发展时光,但同时削弱了成本差异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力。竞争力较弱的产能同样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致使竞争力较弱的产能退出意愿不强,降低了退出的动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淡化了。本可以通过环保、能效等差异化手段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可在实际中普遍贯彻“一刀切”,影响了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高企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业内和业外的投资热情。

5、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之间的差异。水泥产能过剩的根源是熟料的产能过剩,而熟料的产能则有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之分。近年来,随着水泥生产技术的进步,加上原本设计时的富余量,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以设计产能5000t/d熟料生产线为例,实际产能可能达到7500t/d,让本就过剩的水泥熟料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

6、排污许可、能耗指标等本可严格控制生产线产能的手段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倒是企业利用可生产日子拼命扩大生产,加大熟料储存设施已成为企业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正常产销体系被打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在严格限制新增产能的重压下,利用政策上的某些“宽松”,建新生产线热度仍然不低,过去一度僵尸产能、批小建大、未批先建、一线多卖、奇葩窑径等等情况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水泥行业去产能。

当前,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水泥市场需求下滑。今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建市场恢复不及预期,部分地区水泥市场需求同比跌幅超过50%。面对市场需求的下滑,产能过剩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不少热门市场爆发价格战,不少地区以错峰生产为由,加长停窑时间,增加停窑频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顾不及资源有效利用了。

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是客观事实,当需求下降后,竞争加剧也是客观事实。但不得不说,在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之下,有序竞争演变为打价格战,或出现组织达成限制竞争而被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事件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未来,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一场行业洗牌或在所难免。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存在利润空间,资本就有可能涌入淘金。新的进入者自信凭借竞争优势能挤压原有参与者的市场空间,但市场需求不能一直保持增长,市场在过剩之下,可在竞争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包括淘汰出局。

2022-10-27 10:31:07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